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朗读和默读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层面上都得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阅读可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指出声诵读,默读则指没有明显发声的诵读。在某些情况下,如诗词欣赏,朗读有特殊功用,但就从书面材料中获取知识而言,默读更为重要,理解文字材料主要靠默读。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阶段对朗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关于朗读的训练也很多,语文课堂上指导朗读往往比较容易看得到成效。所以,语文课上朗读是备受关爱的"宠儿",而默读则成了被遗忘的"弃婴"。朗读和默读是阅读能力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是整个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朗读能力是通过长期训练培养出来的,默读能力当然也不是天生形成的。因此,小学阶段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不能只偏爱朗读,也要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默读",不能忽视学生默  相似文献   

4.
培养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小学“读、写、算”三大基本训练的首要项目。阅读有两种基本方式:朗读和默读。默读技能是在儿童初步掌握了朗读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发展的。从应用的角度看,默读比朗读更广泛。平常我们所说的阅读能力,主要指的是默读能力。那么,学生掌握默读技能,形成阅读能力和标志是什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仅提出了理解、记忆方面的要求,对阅读速度也有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二者具有共生关系。一个是外显的,一个是内敛的;一个偏重形象,一个侧重抽象。教师应依据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阅读形式。此外,教师采用朗读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朗读引领、要关注角色朗读和创设朗读情境;在采用默读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使用圈点标注法、揣摩咀嚼法和情境默读法等。  相似文献   

6.
徐蕾 《天津教育》2020,(5):185-186
“朗读、默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两驾马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方法之一;默读,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把握文本思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本文从朗读、默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策略的角度,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对阅读材料的第一遍阅读应该朗读还是应该默读”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朗读与默读的对比、分析,考虑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最终得出结论:默读更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对阅读材料的第一遍阅读应该朗读还是应该默读"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朗读与默读的对比、分析,考虑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最终得出结论默读更好.  相似文献   

9.
默读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的语文课堂已被朗朗的书声所占据.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而默读则如蜻蜒点水一带而过.但我们应明确,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因此,语文课堂呼唤默读的落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设计默读环节,组织展开默读.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默读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默读呢?因为默读很重要:一方面,默读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最常用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默读有很多好处:它不会影响别人,它的速度较朗读快,它便于思考与揣摩,便于消化与吸收;默读还使我们沉浸在作品中,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那么,怎样开展默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说:“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于是,教室里顿时一片朗朗的读书声……诚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通过朗读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领悟其中的意境,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但笔者认为,教者在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还应把默读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默读有着不可替代性决定的。首先,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量急剧膨胀的社会,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信息,怎样吸收它们,这就需要有高速度的阅读能力,默读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如果将默读与朗读这两种活动方式相比较,…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主体的阅读成长史往往起始于朗读,发育于默读。默读是阅读个体终生受用的阅读方式。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有利于达成学生时代阅读培养的价值取向。一、默读是心诵。在心灵深处发声《现代汉语词典》对默读的诠释是: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望文生义,人们普遍把默读理解为不动嘴唇...  相似文献   

13.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阅读似乎与朗读划上了等号。这种阅读显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书声琅琅"固然重要,"静心默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讲,默读是一种比朗读更为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都要靠默读去完成,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使新课标145万字的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4.
正朗读和默读是两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一种阅读方法。那么,该如何落实默读呢?一、夯实默读基础奠定坚实的默读基础是默读能力提升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第一学段,就应该让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样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默读和速读应是同义词。要想快速阅读和筛选信息,舍默读莫属。因此,我们要养成默读的习惯,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默读无需利用发音器官,无需诉诸听觉,即不必经过声音的转化和输入,直接由视觉吸收信号,过程简单,所以速度比朗读和低诵快得多。就一般读音来说,有人统计,汉语朗读每分钟平均150-200字,默读每分钟可达400-600字,默读的速度是朗读的三倍左右。因此,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必须重视默读。  相似文献   

16.
<正>有人把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比作阅读教学的两翼,可见默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与朗读比较,加强默读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促进思考,帮助理解,而且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默读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它是最常用、最重要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默读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  相似文献   

17.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它是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获取文字信息、书面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大有用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8.
朗读策略是阅读策略的一种,能促进默读能力的提高。朗读和默读能力的提高能促进阅读的流利性,提升阅读的能力。学生作为自主阅读者,通过朗读可以促进自身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在真实情境下的任务群中通过朗读呈现自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进而提升阅读能力。这一过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朗读策略在学生课内外的阅读中起到推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的作用,是学生易于接受并能自主运用实践的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一种技巧,掌握了这种技巧,学生们就会如虎添翼,阅读能力大大提高。阅读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谈论默读和朗读两种阅读技巧。通过默读和朗读,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和阅读速度,锻炼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在听、说、写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研究探讨了不同阅读模式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研究意义:澄清默读与朗读效果的争议,促进词汇附带习得。具体探讨在词汇附带习得即时测试和延迟测试中,默读和朗读二种阅读模式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差异。主要有以下发现:1、在词汇附带习得即时测试中,默读效果明显好于朗读效果。2、在词汇附带习得延迟测试中,默读效果也明显好于朗读效果。3、默读班和朗读班中词汇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在词汇附带习得的延迟测试中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