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觉担负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人生责任,热爱生命、认知生命,品味生命,让他们的生命与正常人一样饱满和充实.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主要的不是解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虽然这些东西也很重要,主要的还是要唤醒学生内心的那种生命意识,让他们的心灵和现实社会人生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3.
戴曦 《中国德育》2005,(1):21-22
现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天之骄子,他们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最灿烂的时期。他们较之中小学生,应该说对自己的自然生命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也深知生命的不易和珍贵。但是.来自家庭、社会、学业、感情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障碍,使有些大学生感到承受不住,进而采取极端的行为,伤人或者自残。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一种引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喜爱生命与人生,珍惜生命与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所以实施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而且可以避免他们不爱惜生命、自我伤害等行为的发生。随着当今社会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由于一些消极因…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随着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关键,也是重中之重。让中职生学会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必须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去珍惜他人。所以,要想建和谐社会必须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先自己和谐。因此,中职生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面对中职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淡漠、无视、无知,作为德育老师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看到他们因为无知才无畏,因为狭隘才偏见,因为自卑才自傲、因为浅薄才喧哗。面对这样一群年轻气傲,无知胆大,自欺欺人的在害己害人的挥霍生命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师长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活才对得起自己和他人。这是我们生命教育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脉搏 《生命 生命》是一曲生命的颂歌,文章之所以显得境界高远、积极向上,源于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层思索。杏林子忍着病痛写下了40多部著作,使自己的生命有了饱满厚重的质感,她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强地活着、勇敢地活着、充实地活着,让生命在奋斗进取中延长并闪耀光彩。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手中飞蛾求生的欲望"、"砖缝中香瓜子的生长"、"倾听自己的心跳"三件事例的细致描写,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让他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一定认识,珍惜和珍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地发展。笔者在哲学与人生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渗透生命教育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旨在通过生命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使学生尊重生命、珍膳生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李海燕 《教育》2012,(24):47-48
"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育,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王学风说。直面现实中的学校生命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生命的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生命的质量是人类进步的基础。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发展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命教育不是应试的教育,而是从根本上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是为他们的人生夯实基础。生命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要针对青少年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教育:可以专设课程,也可以在德育或智育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品味历史,走进现实,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责任、人生价值、人生挫折等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让历史教育成为放飞生命的绿洲。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77-180
《论语》汇集了孔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及人生信条,面对生活不怨天、不尤人,对父母恭敬孝顺、及时行孝,对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之,行"忠恕之道"。这些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关系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利用《论语》开展大学生生命关系教育,能让大学生悦纳自己,感恩父母,宽待他人,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达到与自己、与亲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真正获得生命的充实与美好。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震惊.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尊严意识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追寻空虚化,生命价值理想多元化,生命情感淡漠化,生命责任"实用"化.对此,我们要让他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充实人生情感,积极承担人生责任.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震惊。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尊严意识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追寻空虚化,生命价值理想多元化,生命情感淡漠化,生命责任“实用”化。对此,我们要让他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充实人生情感,积极承担人生责任。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由多个鲜活生命体组合起来的,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学生的生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思想品德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从而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教会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掌握认识社会的方法,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成资源进行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我们平时教学中应认识到课堂教学是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领悟学习方法,自己讲思考思路,自己分析错误.这样的课堂才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梁琳 《现代语文》2014,(4):125-127
新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让写作成为学生自我生命的表述形式应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坚持开放原则: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之外,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心声,让“人”融入“文”,让“文”包蕴“人”。  相似文献   

19.
李信华 《教师》2014,(31):123-123
正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其立足社会之本。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课堂教学生命观",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须重视课堂教学对师生个体生命活动的意义,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如何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这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一、我们要更新观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  相似文献   

20.
人生·生命     
童丽 《新读写》2008,(7):73-83
人生,是指人的生存和生活,是一个为自己而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让自己发光发热的瞬间。人生如书,一本深沉厚重的书,一本一辈子才能写完、读完的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写好、读懂的书。人的生命不可能有两次,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显示本质是一种无比激动人心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