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西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羌人时期,他们的饮食习俗受到地理迁徙和山地定居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根据地理环境,创造了纳西族自己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在农耕文化中保留了游牧民族和汉族以及藏族的一些饮食习惯。二者兼收并蓄,从而发展出独特的纳西族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又一次游牧民族向农耕地区大规模入侵的事情,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蛮族大迁徙”与蒙古远征的比较,从新的角度探讨“大迁徒”的因果与对西欧历史的影响。原始氏族公社解体,人类举步跨入阶级社会门槛时,发生过频繁的“迁徙”与战争,但这些迁徙与战争具体原因与后果常常是不一样的。欧洲民族大迁徙前后,蒙古统一及远征前  相似文献   

3.
公刘去邰迁豳本来是一次避难迁徙,但却带来了周族命运的根本改变,这次迁徙后周民族则由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定居民族。其迁徙过程中显露出的文化意识集中表现为重视改善自身生存环境意识;整体谋划和规划意识;和乐融融的和谐意识;以农立国的永久定居意识以及整体上初步具备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水意识。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者曾将哈萨克族和汉族、藏族和汉族的婚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只因哈萨克族和藏族都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汉族进行比较,反映出不同的经济模式下婚姻制度的差异。而同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和藏族的婚姻制度在风俗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正是这些相似之处反映出了游牧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现状。笔者结合婚姻法的相关原则和规定,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使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北朝民歌创作者主体是鲜卑族和鲜卑化了的游牧民族以及汉族和汉化了的农耕民族 ,各自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游牧民族处于强势地位 ,民歌风格粗犷豪放 ,激昂向上 ,热烈奔放 ,气势狂劲。农耕民族处于弱势地位 ,民歌风格悲慨苍凉 ,沉郁哀怨 ,委曲婉转 ,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中国,游牧民族迁徙频繁,与游牧民族地区气候生态环境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古代游牧民族的经济能否维持民族基本生存之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生态环境的好坏。气候的反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会给游牧民族的经济以致命的打击,迫使游牧民族离开原始居留地而不断迁徙。  相似文献   

7.
畎夷非犬戎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治中 《六安师专学报》1999,15(3):26-31,66
畎夷的故乡在大别山区,以五色犬为图谱,农耕为主,是苗、瑶、畲等族的祖先。犬戎起源于内蒙古与晋、冀交界地区,以白犬为图腾,是匈奴及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祖先。畎夷的祖先是三苗,舜时辗转迁到三危,夏末又“回流”Qian陇,与犬戎等融合,于是造成古今史家记术的种种混淆。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有关萨满信仰中的哈萨克族的祭天仪式、裕固族的祭天仪式、维吾尔族阔克麦西来甫中的祭天仪式、达斡尔族沃其贝节中的祭天仪式试做对比分析.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最初的崇拜都是从天开始,开辟了和“神”对话和沟通的路径,并成为仪式和记忆,在几千年中被忠实地以活态的形式和内容传承了下来,成为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是制度和精神层面,游牧文化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表现出尊重生命、关怀人生的内涵,这正是中原汉人“亡走北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使适应草原牧区的游牧化出现长期断裂,造成了垦殖型荒漠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重视发展的化维度,确立起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并继承游牧化精髓的主导化。  相似文献   

11.
土僚源于古代僚人,是僚人中变化不大的典型,从族称看,土僚保持了“僚”这一古老族称;从地区分布看,土僚集中分布的地区正是历史上僚人活动比较频繁的聚居区之一;从文化特质看,两者有很多方面相符。今天土僚的分布区域较之历史上的分布区域大大缩小了,集中到了文山州,红河州及越南北部边境一带,分布区域缩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减少,迁徙,融合等。  相似文献   

12.
一 中原农耕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化”,却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奎曾在《草原化与草原学》中的论述或可作为一家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民族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4.
《狼图腾》是一部描绘蒙古草原狼和牧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从一个知青的眼光,叙述了“草原狼”、“草原人”生存发展的历史状况,以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历史渊源、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在其叙述中,作者力图彰显其古老丈明信仰的精神世界并构建出自身理想的文化模型,并着力构建一种凝聚族群力量和民族象征的图腾崇拜信仰。  相似文献   

15.
张晨霞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65-66,70
大月氏人是一支先秦时期居住在我国北部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08年之后,在匈奴人策划的几次打击之下,他们不断向西迁徙。最终迁徙至中亚河中地区。大月氏人的迁徙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生产方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在生产和经济生活方面确需相互依存。有清一代蒙古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地区,汉族农民和蒙古族农牧民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尤为明显。遗憾的是清代史藉对此记载鲜少,又多语焉不详。偶读《大清会典事例》,看到一条蒙旗呈请清政府批准招请口里汉族农民传授农耕方法一事,颇发人深思。摘抄如下:“乾隆十三年(1748)……喀喇沁三旗,自康熙年间呈请内地民人前往种地,每年由户部给予印票800张,逐年换给。现今民人前往者众,此项印票竟成具文,应行停止。嗣后责令司员暨同知通判等,查明  相似文献   

17.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儒家“行夏时”、“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的重农思想,对白族农耕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儒家反对“竭泽而渔”的主张对白族农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白族特有的农耕方式、儒家思想和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白族农耕文化得以形成和巩固。透过白族农耕文化与儒家重农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重农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迁徙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生活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受到自身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制约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在历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迁徙,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都对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北匈奴的西迁,征服了欧洲大部,对于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欧洲古代奴隶制的瓦解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开辟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要道做出贡献。南匈奴的内迁,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及血胤等方面的融合,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深入研究游牧民族迁徙的类…  相似文献   

19.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20.
蒙文通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版的《古史甄微》一书中提出,中国上古实际上存在着邹鲁、三晋、吴楚或者称之为海岱、河洛、江淮三个系统的文化传统。以传说而言,江淮地区之民族以炎族(三苗、九黎)为代表,传说人物有共工、神农、炎帝、蚩尤等,是一种农耕民族;河洛地区之民族以黄族(华夏)为代表,传说人物有黄帝、颛顼、尧、舜等,是一种游牧民族;海岱地区之民族以泰族(东夷)为代表,传说人物有伏羲、女娲、燧人等,是中国最早的土族居民。以风俗习惯、思想素质而言,“泰族为长于科学、哲学之民族,俨然一东方之希腊;炎族为长于妖祥、崇宗教之民族,颇似印度;黄族为长于立法度、制器用之民族,颇似罗马也。”以诸子而言,纵横、法家乃三晋北方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