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木工厂讲立体几何的开头课“高中立体几何”第一章第三节“平面的基本性质”的三个公理是建立立体几何体系的逻辑基础。它的三个推轮以及平面的其它性质——“平面绕直线旋转”,以及异面直线的概念也都是学习以后各章节的基础。这部分教材原规定4课时讲完的。第一课: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一: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末这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平面内。公理二: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相交于过这点的一条直线。  相似文献   

2.
平面的基本性质是研究空间图形性质的理论基础,必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 平面的性质一是“平”,二是“无限伸展”。这一属性是通过“公理1、“公理2”、“公理3”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来的。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它是以直线的“直”来说明平面的“平”,以直线的“无穷长”来说明平面的“无限伸展”。为了进一步让同学们理解平面的无限伸展性,可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若要从平面的一侧到达另一侧,能否绕过去?”,结论是不可能的。只能穿透平面。  相似文献   

3.
1教学分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主要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图形”所要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及平移的特征.教材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推理论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立体几何 (一)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公理3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  相似文献   

5.
罗建中 《中学教研》2004,(12):14-16
根据课本(新教材)中对距离与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与性质,即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而距离则是两个图形F1内的任一点与图形F2内的任一点间的距离中的最小值,利用新教材定义的这一新特点,可把求此两种值转化为求某一函数的最值,下面分别举几例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要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线段和角的度量;相交线及其性质;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命题、定理和证明.重点是线段、角、垂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判定及其应用.一、直线、射线和线段1.在平面几何中,直线是一个不定义的原始概念.直线没有端点,向两方无限延伸.直线有两个性质:(卫〕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公理);(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2.射线在直线上某一点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而另一端是无限延伸的.端点不同或者延伸…  相似文献   

7.
一、基础公理 1.平面的基本性质中师自学考试辅导 2。确定平面的条件。公理3及它的三个推论是确定平面的条件,也是点、线井两的条件,为把空间图形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询题来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3.公理4说明了空间的平行直线具有传递性,是研究异面直  相似文献   

8.
课题3 平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Ⅰ)初步理解平面的概念; (Ⅱ)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公理3); (Ⅲ)能正确使用集合符号表示有关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Ⅳ)能应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原稿是梁绍鸿先生一九七二年为北京师大数学系师资训练班学生所写讲稿的一都分。当时中学课本讲平行线时用等距定义:“同平面内处处距离相等的直线叫做平行线。”代替传统定义:“同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有人怀疑这两个定义是否等价。梁先生认为是等价的,但是必须另加公理。现在中学课本已经恢复了传统定义,问题已经过去。然而研究几何,由于直观的引诱往往陷入歧途,甚至造成循环论证而不自知。这篇论述在这方面指引得很清楚,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背记知识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_____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平行线公理推论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  相似文献   

11.
数学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1掌握平面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特别是平行和垂直关系)以及它们所成的角与距离的概念;2能运用上述概念以及有关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3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和数量积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掌握运用向量研究空间图形的数学思想方法.下面介绍直线和平面基础试题考点及其解析.考点1 空间向量运算法则应用例1 (2001年上海高考题)如图1,在平行六面体ABCD-A1…  相似文献   

12.
在平面几何中经常遇到一类求线段长之和的最小值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把折线问题转化成直线问题,利用平面内两点间直线段最短的公理,从而求出各线段长之和的最小值,在立体几何中,也有这样一类求线段之和的最小值问题,解决办法首先是将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进而将折线问题转化成直线问题,最后利用公理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现行立体几何教材“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各公理及推论大都得到了充分展开和应用,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唯独公理2似乎“无所事事”,这就在客观上将公理2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了.如果教师仅停留在教材表面,而忽视对它的教学,只把其内容机械地“灌”给学生之后就万事大...  相似文献   

14.
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三种:1、直线在平面内,2、直线与平面相交,3、直线与平面平行。什么是平面外的直线?高中数学教材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但是,教材中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把a是a外的一条直线写成a¢a,即把“a不在a内”与“a在a外”当成一回事,这样做在逻辑上是不够严密的。“直线不在平面内”这个概念是确切的。它只排除直线在平面内一种情况,包括直线与平面相交与直线和平面平行,它同直线在平面内概括了直线与平面的全部位置关系。而直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为什么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平面的基本性质是学习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公理",是培养同学们空间想象能力的载体。通过挖掘三个公理的内涵及对外延复习探究,可为学习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打下较好的基础。二、三个公理的复习与问题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一、知识要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线段和角的度量;相交线及其性质;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命题、定理和证明.重点是线段、角、垂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判定及其应用.(一)直线、射线和线段1.直线在平面几何中,直线是一个不定义的原始概念.直线没有瑞点,向两方无限延伸.直线有两个性质(l)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公理);(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2射线在直线上某一点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而另一端是无限延伸的.端点不同或者延伸方…  相似文献   

17.
1考题呈现及赏析2013年安徽高考理科数学第3题如下:在下列命题中,不是公理的是() A.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B.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C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
  D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赏析选项支B 、C和D 分别是“立体几何初步”中公理2、1和3的直接“复制”和“粘贴”,选项 A 对应的应该是公理4的类比: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此处把直线“置换”为平面,虽然命题 A 是真命题,但不符合题目“不是公理”的要求,故选 A.  相似文献   

18.
“平面”是立体几何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概念,它和学生在初中学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组成几何学的基本概念。数学中,一般地是用描述的方式来揭示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由公理间接地定义基本概念。对于这些基本概念,通常人们是通过概念形成的方式获得的。形成一个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把它看作是由几个顺序相接的阶段组成的。下面我们试图以概念形成的心理阶段为依据,谈谈对立体几何“平面”概念进行教学。在“平面”概念教学中,我们应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平面实例,如光滑的桌面、镜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引进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要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线段和角的度量;相交线及其性质;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命题、定理和证明.重点是线段、角、垂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判定及其应用.一、直线、射线和线段1.在平面几何中,直线是一个不定义的原始概念.直线没有端点,向两方无限延伸.直线有两个性质:(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公理);(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2.射线在直线上某一点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而另一端是无限延伸的.端点不同或者延伸方…  相似文献   

20.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是在学习了第四章“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研究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对于相交,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对于平行,借助于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研究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了平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