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但是随着深度报道的“普及”,一些被冠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的栏目也浮出水面,它们追求篇幅的“长”和“大”,但是却背离了深度报道的内涵,本文尝试对当前深度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梅  王倩楠 《今传媒》2016,(1):16-18
2015年以来,数家传统媒体纷纷调整或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从而使深度报道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深度报道一度被视为传统媒体的救命稻草,此次对深度报道部的动作,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自断命脉的做法.其实不然,对深度报道部的调整,实则意味着传统深度报道的终结,新型深度报道的开启.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新型深度报道要适应新的媒体形式,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作为深度报道中曾大放异彩的调查性报道,在大数据时代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以深刻见长,给受众的感觉是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高.一般认为,报纸"拉得开、放得大",是深度报道的最佳媒介.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但是随着深度报道的“普及“,一些被冠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的栏目也浮出水面,它  相似文献   

5.
董媛媛 《新闻大学》2008,(1):106-111
深度报道在中国和西方起源的两大权威认定是否真的无懈可击?深度报道操作模式究竟何时开始出现?笔者经过考查论证提出新的观点,至少把深度报道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百余年,比西方深度报道出现的时间早二、三十年。进而,笔者梳理了深度报道的历史发展和新闻实践,对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向做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吴黎明 《中国记者》2018,(2):117-119
当前,国际报道正面临一个错综复杂、挑战与竞争前所未有的媒体环境与舆论生态。如何用好资源、用足资源是新时期国际报道的大文章。作者介绍了对如何坚守与开拓国际深度报道,做大做强国际深度报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陈进 《记者摇篮》2007,(8):79-79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指反映重大事件与问题并就其发生、发展、结果、未来做透视性分析及解释的报道,深度报道具有深层次、大视角、高思辨的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来  相似文献   

8.
马涛  韩冰 《新闻传播》2005,(9):49-49
对于“深度报道”的概念,许多编采人员会单纯地理解成以“大透视、大扫描、大特写”冠名的文章。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很片面。那些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大多是琐碎材料的组合,大篇幅并非就是深度报道的本质特征。深度报道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结合事物的本质阐明对事实的见解和态度,借以影响社会舆论。由于深度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的焦点和重大问题,因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如何做好电视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电视深度报道方式已经在各大电视台普及,并且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但有些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由于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大道理、空道理多,现场拍摄的图像少,新闻信息量贫乏,深度报道的深透性大打折扣,一些本来很不错的报道题材因为无深透性而丧失了它的报道分量和引导力量。因此,电视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纷纷制作出台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可以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是当今各种新闻媒介激烈竞争的产物。本文从分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出发,结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探讨如何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希望对电视新闻的深化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深度报道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情境:一边是知名纸媒如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华商报等裁撤深度部,另一边却是澎湃等新媒体在深度报道内容上持续发力,成为现象级媒体,腾讯、网易、搜狐、新浪、凤凰等网媒也频频发力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一些报刊上登载的深度报道,笔者发现,这些深度报道明显地袒露出矫揉的唯理主义、追求"高、大、全"、宏观和微观把握不够和题材的选取不恰当等倾向,若不及时匡正,势必影响深度报道正常、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报界出现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是反映改革开放大趋势的深度报道在崛起。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在欧美等国称为大标题后报道,在法国称为大报道。在中国新闻史上,早在二、三十年代,深度报道就初露端倪。当今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现实,向新闻媒介提出:只提供平面的、动态的、孤立的新闻事件已经不够了,还要大力开拓报道深度,展现事物的因果链条,深入地、能动地反映与解释这场大变革的轮廓与走向,并尽可能地预见未来。  相似文献   

14.
提到“深度报道”,许多人脑海中的印象,都是那些“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动辄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被誉为我国深度报道经典之作的《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篇章,每篇洋洋洒洒近万字,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征服过千千万万读。如此看来,深度报道似乎不是大主题、长章,就有名不符实之嫌。难道说深度报道,除了宏观中观经济扫描透视、对政策决策阐释分析之外,抓社会热点难点聚焦特写,油盐酱醋、水电气等为老百姓经济生活服务的报道,就与深度报道无缘么?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的步步进逼中,时下纸媒大有借深度报道“一纸风行”之势,党报亦不甘落后。但于党报而言,此“深度报道”已非彼“深度报道”。较之党报以往驾轻就熟的典型报道、主题宣传的“重头戏”而言,如今纸媒推崇的深度报道已渐趋回归新闻本义,即“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各类报纸,尤其是都市报,都重视深度报道,不惜版,面连篇累牍以造成轰炸式效果,通过深度报道对表象进行理性透视、对新闻事实进行宏观立体分析,其名冠以“焦点”、“关注”、“专题报道”等。但也有些所谓“深度报道”虽篇幅长、题材大,但因缺乏一些必要元素,只能称为长消息。深度报道一般应具备几个要素: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的步步进逼中,时下纸媒大有借深度报道“一纸风行“之势,党报亦不甘落后。但于党报而言,此“深度报道“已非彼“深度报道“。较之党报以往驾轻就熟的典型报道、主题宣传的“重头戏“而言,如今纸媒推崇的深度报道已渐趋回归新闻本义,即“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①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透视新闻人物的心路历  相似文献   

18.
深度报道,或叫深层次报道,从其内涵上说,它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并准确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报道。从其表现形式上看,近几年来出现和运用较多的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思辩性报道、综述、述评性报道等都属于深度报道。这类报道往往是运用理性思考,多侧面、多角度、大纵深、跨时空地反映人物和事件及其关系,而角度意识和多向性思维是营造深度报道的两大因素。所谓角度就是指报道的立足点,实践证明,角度的选择对报道主题的深化、报道典型的强化甚至报道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在角度上,有大角度,也有小角度,报道既要有大角度,更要有…  相似文献   

19.
新闻深度报道一直以来都是报纸和杂志的强项,近些年来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也开始制作电视类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这也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向。当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随着社会更加多元化,电视台的新闻深度报道也必须适时的进行改革。如果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工作,已经成为电视台新闻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探源溯流,深度报道这个术语是舶来品。英语是in-depth reports。在英美,它被称为大标题报道;法国人称之为大报道。最早雏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解释性新闻。到了二次大战以后,报纸为了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在原来的解释性新闻基础上加以拓展,从而形成现代意义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