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写的一篇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有人说它是“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吴战垒《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实为公允。这篇文章写了在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后,作者晚上独自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及在湖心亭与客饮酒的经过,重点描绘了西湖的雪景,把白雪笼罩下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动活泼,清新简洁,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结尾的“痴”字,写尽了作者及二客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相似文献   

2.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作家张岱的一篇写景短文。文章以精练的笔墨,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今天.就让我们荡舟西湖,欣赏雪后西湖美景,触摸作者内心微妙的心情。  相似文献   

3.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代表之作,审视其西湖幽赏的反季节性及其游具配件,解读其笔下西湖雪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勾连其国破家亡的人生际遇,我们可以关照张岱超尘脱俗的审美趣味及其寄情明洁的文化心态。张岱深得魏晋风韵,任性重情,放浪山水,注重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其移情于雪、托志于雪所折射的文化心理,是对人生存在价值及生命意义的探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岱所著山水美文当中佳作甚多,其中尤以《湖心亭看雪》为其代表之作,在其文中以冬季观赏西湖雪景之美,从其所描述的西湖雪景当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并隐喻作者自身于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所历经的战乱离散的人生际遇,使人品读中可深切感受张岱宁静致远的审美意趣,并以山水寄情的文人情怀。张岱传承魏晋文士的雅志,逐梦山水,踏浪高歌,尤重于寄情山川水泽中,以获真情实感之所悟,其以雪寄情、以雪明志所显现之人文精神,彰显了对人生终极意义之深刻反思与积极探寻。  相似文献   

5.
“情”是散文的灵魂,语文教师在解读散文时,可从多维度提供阶梯,为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铺设道路,搭建桥梁,感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精致的小散文,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前往湖心亭看雪这一事体,在这苍茫寂寥的天地间,包含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况味,笔者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探微钩沉,例举解读文本的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6.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文字相对浅显的一篇古文,但是作者作为明朝遗老,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的文字狱已鸣锣开场,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文本的情感表达深沉、朦胧,给学生的情感解读带来很大障碍。另外,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擅长"细琐处见真情",这同样造成情感解读的障碍。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解读《湖心亭看雪》的情感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中的课文,笔者翻阅众多教学笔记和教学设计后发现,大部分教者往往都是抓住文中的“痴”这个词来展开教学,分析张岱对于雪景的痴迷和看雪背后的“痴情”,而略处理了文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独”。笔者认为,“独”字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用笔极简却意蕴无。  相似文献   

8.
《湖心亭看雪》堪称是一篇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之作。本文对《湖心亭看雪》的白描手法进行了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9.
明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描写雪景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淡淡几笔,宛若天成,如中国画  相似文献   

10.
孙伟伟 《考试周刊》2023,(10):37-40
《湖心亭看雪》是晚明散文家张岱所写的一篇广为流传的佳作,同时也被选入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着“小品圣手”之称的张岱更是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生动传神的描写,赋予作品以山水雅趣与故园深情,读完令人感到意蕴深长,回味无穷。文章拟从古代文学理论中审美范畴的“味”的品鉴出发,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初步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语言、内容、情感、意境四个维度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古代小品中的名篇。此小品的文跟是一个“痴”字。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作者张岱的“痴”和湖中人的“痴”。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多媒体投影西湖图片,生背诵课前搜集的诗句。)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情深文美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冬日"雪湖"的美景。  相似文献   

13.
魏磊 《课外阅读》2011,(4):219-220
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写景抒情类文言小品所占篇目不在少数,八年级上册的《三峡》、《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下册的《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对此类文章的教学有自己的一点感触,下面以《三峡》为例,谈一谈写景抒情类文言小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你昨天说要我写一回西湖的七月半,还说,那是张宗子写过的好文字——电脑这边,我愣了,张宗子的文字?《西湖梦寻》与《陶庵梦忆》,我约略是翻过的罢,怎么竟不能够全记得呢。记得一篇写过西溪,还有《湖心亭看雪》罢?看雪,的的确确是写得好呀,不过总觉得下雪了该是三五好友共拥红泥小火炉去湖上闲望的,至于看湖本身,我向来选择独自步行。  相似文献   

15.
《湖心亭看雪》可谓张岱雅致小品的传世之作,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作者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深的感伤情怀。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其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白描原本是国画中的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述的方法。文中关于西湖的景、亭中的人,用的就是白描手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风景”来。文章首先交代看…  相似文献   

16.
<正>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短短不到200字却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文笔清新、浑然天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一个"痴"字画龙点睛,让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篇时作为重点来突破主人公张岱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这个"痴"字不仅仅指的是张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个"痴"人形象。  相似文献   

17.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回忆性小品文,篇幅短小,意蕴丰厚,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用空灵之笔点染了一幅水墨山水画,文字背后更彰显出张岱的精神世界。以人、景、情为切入点,逐步理解文本的丰厚意蕴,将《湖心亭看雪》分成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天人合一的审美之境和茕茕孑立的孤独之境三个选点教学,将文本的突破口聚焦于最佳的点上。以点入文的方式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创意说明】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入了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山水小品代表作《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160余字,却创造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是描写西湖雪景的绝唱。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说笑,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有一点浪漫,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第一板块:竞赛活动1.诵读比赛。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  相似文献   

19.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有一处注释,笔者认为欠妥,即“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关于“拿”的注解。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解释为“撑和划”。在教学中,经过笔者对文本的反复品读,笔者认为将“拿”解释为“撑和划”的不妥之处表现在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思。落雪无声,雪落有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冬意,也撩拨着文人的情思。咱们一起阅读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吴淞的《南方的雪》和峻青的《第一场雪》,每个同学都画出并赏析了自己心目中的雪景。今天,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板书文题和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