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岱 《东方文化》2002,(5):40-45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先是梦见我迷失在一所迷宫里,而后则发现这迷宫原来是一座囚牢.一座原始囚牢,像人类史一样古老的原始囚牢。  相似文献   

2.
Hop     
剧情简介: 如果能拥有自己的candy工厂,那我一定开动所有的机器,让它们不停地制造各式水果糖、棒棒糖、巧克力蛋、夹心棉花糖……糖果就像瀑布一样洒落下来,像泉水一样喷涌出来!  相似文献   

3.
我是利用了一个3天小假期.读完了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麦卡勒斯是一位值得把独处的时间安静且踏实地交付与她的作者,我想,如果没有假期,读完这本书大概是需要些时间的。像我一样的上班族们.在经历了整天的工作和归家途中例行的堵车以后.感觉会非常疲惫且浮躁,只想消遣些轻松的东西。《心是孤独的猎手》不是适宜的下班读物,但是在冬季的短暂假期里,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清冷的寂静之光却令我惊艳。  相似文献   

4.
<正>初读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 Ewan)《我的紫色芳香小说》(My Purple Scented Novel)这部短篇小说的题目,脑海中设想,这或许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然而,读罢小说,兀自沉思,回味良久,才豁然明了这是一个罪恶的故事,一个充满荒诞、吊诡的故事,其结局意味深长,让人唏嘘不已。小说的主人公帕克是一位小说家。小说一开篇,帕克便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讳莫如深地讲述了他自己的罪行:“你应该听说过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卸下期盼     
正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可是我的心却很凉。很久没有儿子的消息了,不知道他现在过得好不好。我是一个喜欢做计划的人,也自认为自己擅长做计划,我每天用计划对生活进行周密的安排。我不仅喜欢给自己做计划,甚至也给自己的亲人做计划,很早以前,我就为儿子设计好了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6.
我和建平君相识多年,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儒雅文静,一点也不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他书法功底深,是一个篆刻家,青年时代就出版过篆刻集.在文学创作上,他也是个执着追求的人,我在报刊上断断续续地读到他的一些短篇作品,总能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感受,使我想到文如其人.他不赶时髦,不落俗套,他有自己的生活领地,他的作品都是从他的阅历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读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中外文化交流》2003,(12):46-47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183;马克斯韦尔&;#183;库切。评论家认为,卡夫卡是库切的文学偶像之一,像卡夫卡一样,库切的写作语言达到一种近乎《圣经》式的简洁,他在反思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人性。他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  相似文献   

8.
<正>很早便知道纪德这个人。但却不真的了解。甚至不知道他是法国人。以为他离我们很遥远。于是遥远地崇拜。为此曾买过他的小说集。其中《背德者》和《窄门》的标题深深吸引了我。但很久以来却不曾认真阅读过,所以很久以来一直不认识纪德,不了解他在世界文学历史中的价值。那是我的疏漏。这一次终于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纪德文集》。其中所收皆为纪德的叙事作品。于是下决心走近纪德,通过他的小说来认识他、了解他,以及他之于文学的意义。才知道其实纪德离我们很近。他的离世距今也才五十年。五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读了纪德的小说才意识到当初的感觉是对的,纪德的文本还是让我们觉得很遥远,它们甚至让我想到了那位年深日久的歌德,和他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因为《背德者》中的米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婚姻商新编译托尔斯泰曾公开说道,他和妻子索尼娅“像两个相互仇视的敌人被铁链拴在一起,互相残杀,却竭力不去正视这个事实。我认为99%的已婚者都不会像我一样生活在地狱里”。他还胸有成竹地说,尽管他的婚姻是个悲剧,其他人的婚姻也各有各的不幸。托尔...  相似文献   

10.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深棕色的小熊,穿过浓密的绿色森林,它东张西望地站在了这里。眼前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它走到岸边稍作停留,想看看以后是否可以来这里作一次芬芳的沐浴。一个孩子呼唤着它:“嘿,小熊!这条河叫施普雷,虽然现在还很偏僻,但是给人和动物提供了许多场地!”河流深邃、河水清澈,小熊觉得这儿的一切再好不过。它告诉自己:“我再也不会离开这片美丽的土地!”它立刻找到一个洞穴,在寒冷的冬天里,把它布置得像温暖又干爽的家里。一个渔人经过这里,也找到了自己的落脚地,就在小熊筑窝的河岸旁边,他觉得这里真是美妙无比。望着五彩缤纷的原野、大森林和绿草地,还有那宽阔的施普雷和快乐的动物,他就知道:“我也要留在这里!”渔人盖了一座小房子,从此不再搬离。他告诉所有的人说:是熊帮他找到了这里。这里成了一座大城市,没有什么地方能与之相比。美丽绿色中房屋的海洋,一眼就能将它认出:我的柏林!柏林,经历了多少艰难困逆,你依然坚强不屈;城徽上的熊在护卫着你,我的柏林,我爱你!这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人们知道,熊是德国首都柏林的标志,可以说,熊与柏林密不可分。柏林与熊有关的历史已有700多年;在各种文件、印章、市(州)徽和旗帜上,熊是尊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远处的喜洲     
谁在不远处等了我很多年。我的前世又错过了谁?——题记在大理,阳光笼罩着的乡村,让道路两边的庄稼地里的叶片闪烁着光芒。车窗滑过连绵不断的绿色,我看见一片古老的村落,渐渐地贴近了我在车窗里的心跳。在此之前,我已经疲倦了很久,逐渐浅下去的心力,使我的心里产生一种渴望,想寻找一个地方,让我忘记积压了很久的沉重,把心放在一个地方,静静地敞开,与一种清泉一样的东西,彼此融化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凡尔纳创作丰赡,仅小说就撰写了104部,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于是,人们便传说他有一个写作公司,公司里有不少作家和科学家,而他只不过是占有了别人的劳动成果而巳。听了这个传言,有位记者特地前去看个究竟。凡尔纳得知他的来意后,便微笑着把记者领进了自己的工作室,指着靠墙的一排柜子说:“我公司的全部工作人员都在这些柜子里,请你参观吧!”记者傻了眼,  相似文献   

13.
李洱 《东方文化》2000,(5):114-116
1996年初,一个朋友问我对一个张姓作家作品的看法。朋友是个批评家,对张的作品耳熟能详。张当时的一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作品正畅销全国。当然,他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同时,也歌颂了自己的心灵美。朋友的态度很诚恳,我的态度也不由得诚恳了起来。我说,对张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道德优势,我感到很奇怪。他非要让你感到,他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果你想改邪归正,你一定得按照他说的办法来做,否则,你就等着下地狱吧。朋友通过厚厚的镜片望着我,我也就继续说了下去。我说,张提出的为穷人写作的观点,也让我感到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4.
朝举 《大理文化》2003,(6):10-12
我要给你说的是我父亲的故事. 我总习惯称父亲为"老父亲".这种称谓,并不是我的做作,在我能力有限的语言表达中,总觉得这样才能体现我那种源于心底的对父亲所经历的生活的厚重和沧桑感的认同.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和他众多的同代人一样,在近七十年的生活中,虽然经受了些风风雨雨,但无论怎么说都只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在我对他认识了解的几十年中,如果撇开他作为我父亲的这个身份,把他当作一个生命的载体来看,有的时候我无法想象他竟然有如此坚韧强盛的生命力,就像石板底下的草一样,只要有一点土一点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发芽.  相似文献   

15.
失怙记     
刘鹏 《大理文化》2021,(6):42-46
初梦 那晚,我梦见了父亲. 闹钟响起,父亲的鼾声像往常一样戛然而止,起床穿工作服,简单洗漱后骑上电动车赶往码头.等待他的,是一艘万吨级货轮.他把电动车像往常一样停在厂门口,然后过安检,顺着舷梯走下船舱.他像往常一样和交班的工友们打招呼、说笑,像往常一样走过去帮他们搬运货物.那些工友们也像往常一样喊道:"老刘,又这么早就来啦?"父亲已经搭了一把手,肩膀正从他们手中接过一袋子重物,另一只手扶住袋子的一角,用力将整个重物向上挫一挫.他一边走,一边说:"醒了就睡不着."  相似文献   

16.
张亚 《世界文化》2010,(4):34-35
<正>司各特是苏格兰的著名诗人和小说家,以点燃了欧洲"历史小说"的最初火炬而饮誉全球。正如同他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司各特的生存轨迹也写就了一部他自己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17.
《废名小说选集》代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废名小说选集》代序汪曾祺冯思纯同志编出了他的父亲废名的小说选集,让我写一篇序,我同意了。我觉得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因为我曾经很喜欢废名的小说,并且受过他的影响。但是我把废名的小说反复看了几遍,就觉得力不从心,无从下笔,我对废名的小说并没有真的看懂。我...  相似文献   

18.
狮子——马克思:“你把我看作蚂蚁,但是有一天我会成为狮子的。”山泉——恩格斯:“一股汹涌的泉流,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松树在他面前轰然倒下,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出一条大道。我也将和这股山泉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蚕——居里夫人:“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看着它们,我觉得自己跟它们是异物同类……”蜡烛——法拉第:“像蜡烛为人们照亮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火炬——萧伯纳:“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举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  相似文献   

19.
库切: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评论家认为,卡夫卡是库切的文学偶像之一,像卡夫卡一样,库切的写作语言达到一种近乎《圣经》式的简洁,他在反思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人性。他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获奖——出乎库切本人的意料10月2日,当库切在芝加哥大学获悉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时,他立刻在芝大网页上贴了一条消息:“今天上午6点钟,我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对我来说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是宣布文学奖得主的日子。”库切无意…  相似文献   

20.
荷兰漫笔     
云王 《世界文化》2006,(4):32-34
阴露中的绚丽 冬季的一天,和几个中国学生一道从我们居住的荷兰城市出发到德国波恩参加一个会议。一进波恩,一个同学就说,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我说,什么不一样?他说,你看德国人穿的衣服,再看他们盖的房子,和荷兰人相比差别多大。经他这么一说,我发现果然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