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狐精神     
唐朝史学评论家刘知几说: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和史识。清朝章学诚又说:“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其实,刘知几所说的史识就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史德,不过,经章学诚这么一补充和发挥,就更明确了。抚今追昔,深感刘、章之说是不朽名言。才、学、识、德四者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但是在具体史学家身上,这四者的表现又是不平衡的。历数古往今来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2.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文史之儒,竟言才、学、识而不知辩其心术以议史德,呜呼可哉?”按照章氏之说,史家只有具备了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长.才算全面合格。然以现今之时代要求,即使具备了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观、史技、史法等.也只表明一个人具备了成为优秀历史教师的条件。是不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还要看“史艺”.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A5):140-141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新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史德、史识和史才,这些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大量的学习、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4.
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就必须认真搞好历史教学,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史德”、高超的“史才”和渊博的“史识”。  相似文献   

5.
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就必须认真搞好历史教学,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史德”、高超的“史才”和渊博的“史识”。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6,(3):86-88
史学、史识、史才、史德"史家四长"是史家著述的重要原则,也适用于现代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研究者应占有广博的资料,在进行批判分析后,以通畅鲜明的逻辑、客观严谨的态度来撰写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7.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都强调史学家主体的素质修养,他们在这方面的言论,概括起来就是所谓“史家四长”,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梁启超接受了这一说法,而又着重强调和阐释了“史德”修养的具体要求及其重要性,为史家修养融入了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当代学人作出了有明确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阐发,史家修养论不断演变丰富。对于今天的史学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北山先生的三谱作为编年体裁,具有史学上的地位和价值。首先做到了无征不信,精审考核;其次,显示出睿智、独特的识见;再次,秉持客观公正态度,忠实于历史。信史、史识、史德,正是史学的三个重要品格。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入手揭示三谱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伊犁史地文集》是一本研究伊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文学等内容的学术专著。书中处处表现出作者敏锐公正的眼光,或曰“史识”;书中资料丰富、准确,体现了作者的“史德”;这部著作文字精美,可读性很强,感染力也很强,富有“史趣”。  相似文献   

10.
刘子玄说史家应有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章实斋添上一个史德,并为四长。实斋此种补充甚是,要想做一个史家必须具备此四种资格。实斋以为作史的人,心术应该端正。譬如《魏书》,大众认为秽史,就是因魏收心术不端的原故。又如《左氏春秋》,刘歆批评他“是非不谬于圣人”,就是心术端正的原故。简单说起来,实斋所谓史德,乃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历代史家对于心术端正一层,大都异常重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要求史学主体新的修养。其依据是史学主体的基本属性和传统修养理论的精髓。在新修养中,史德包括研究道德、应用道德和积学道德;史识包括外层的唯物史观和内核的史学自身理论;史学包括充分可靠的史料,合理的知识结构,常新的思维方式;史才包括传统的技能与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20年5月21日,中央党校向各级党校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四史”教学工作。次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因此,把“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史识,形成端正的史德,领会历史背后深刻的意蕴,最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吕思勉先生史学的最大特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其治史严谨扎实,然又非为学术而学术,始终关注着现实人生,留意于生民福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就非常鲜明的体现了其学术的追求,例如对五代政权性质的论断,对梁太祖朱温定乱、恤民功绩的抉发与表彰,都是融贯今古的洞见,深具史识与史德。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史记》是主客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相统一的结果。汉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多元思想兼容为《史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品质聪颖、渊源家学、学从名师,广阔游历造就了司马迁卓绝的学识,史官世家的传统风范,受李陵之祸的深层反思涵育了司马迁超人的史识、史德,这是《史记》成书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5.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十分重视史学的求真。他认为史实失真的主要原因有:历史真相本身不容易看透,只能靠观察者和记录者去推测;史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失真;史事失真由今古之别铸成;史家的史识和史德造成史事失真;记载者认为大家都知道的史事不记载;古史“层累与剥蚀共同作用”;记录历史偏重文学笔法;史官要秉笔直书很难做到等。  相似文献   

16.
师专历史教学有三项基本要求,即讲授历史基本理论、传授历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历史和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为了实现这三项要求,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制订了“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十面方略”,广角度、多环节培养学生的史才、史学、史识和史德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这个教学方案已实行多年,对于提高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史胆、史识和史才是文学史家的必备要素,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体现出史胆、史识和史才的高度统一。作者运用“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方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占有、选择和研究史料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己有的认同思维模式,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对“五四”文学作出了高度而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文史通义》是继唐代刘知几《史通》、宋代郑樵《通志·总序》之后,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评论著作,同时也是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之后一部重要的文学评论书。作者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我国古代三大杰出史学评论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文史通义》是他的代表作。他写这部书,用去三十年的功力,直到逝世,还未完稿。《文史通义》评文论史,颇富创见,尤以《史德篇》最为杰出。《史德篇》的主旨,是强调文史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并阐释其标准和途径。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中心在强调史德的重要性及其含义。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史书必须注意事  相似文献   

19.
初中历史主要由史实和史识构成。当下有些学生仍然将史识性知识视为史实知识进行机械记忆,此举虽可扩充信息储量,却不利于智慧的增进。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从史识能力、史识能力培养重要性、史识能力培养策略三个层面进行探究,使学生懂得用证据说话,培养学生认识史识、诠释史识、生成史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论"史德"     
本文论述了史德概念的由来,史德在史学活动中的地位,中国史学重视史德的传统及局限性,认为批判地继承重视史德的优良传统,加强学风建设,是新世纪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