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目的,与带有明显资本主义性质的"人本主义"和带有明显封建主义性质的"以民为本"具有本质区别。只有将"以人为本"与后两者在本质属性上区分开来,才能在理论、实践上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全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维护主体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积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演变历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自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提出以来,国内学界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其中,针对"以人为本"的"人"之含义问题,学界形成了"类存在意义上的人"、"人权意义上的人"和"无产阶级执政理念上的人民"这样三种有代表性的论点。细品之下,每一种观点都有着可以磋商之处,抛砖引玉,略加述评,以求教于学人。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国家赔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法律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意味着法律要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人性、自由,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国家赔偿法作为保障人权的一部重要法律,必然也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主要的就是以民为本。邓小平理论是以民为本的理论。邓小平民本思想的"人民性"体现在他的决策中,贯穿于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人民群众民主权利以及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民本思想的"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孟子》作为国学经典,在展现优美文学艺术的同时,将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深蕴其中,从而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交融。这本身便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在集中反映其"民本"思想的同时,又时时包含着心为民系"哲思和谐"、情为民牵"论辩和谐"、言民心声"妙语和谐"的意蕴。其"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理谐""情谐""人谐"三个方面,尤以"人谐"为重,从而也就具备了"以人为本"的外延。这正是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之一。重读《孟子》,扣动"民本"的响钟,体会"和谐"的蕴含,对现实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学生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首先在于教育工作者内心的深刻认同,关键在于在实践中建立一种可操作的范式,构建"思想引领、职业导航、助学助困、就业创业、素质拓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明确方向、学会规划、健康心理、培养技能、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何以是一个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以人为本作为一个科学的哲学命题纳入科学发展观体系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于它对人的理解是现实的、科学的,从而对一个本属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旧的哲学命题实现了批判的科学的改造。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以人民为本。而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意义在于此。对于每个人、每位领导干部和任何一级党的组织和政府机构来说,重要的是实现由以人为本的观念主体到实践主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