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结合两个复审案例,对杂交育种领域申请文件中亲本的充分公开进行了探讨,并从证据的合理性、可接受度、亲本的保藏、申请文件的撰写方式、意见陈述及相关证据的举证方面提出了建议。同时引导申请人在保证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同时,尽可能地撰写出与申请人对现有技术所做出的贡献相适应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2.
《科学生活》2011,(9):16-19
对自然育种的最初干涉——杂交育种 以杂交方法培育优良品种或利用杂种优势称为杂交育种。杂交可以使生物的遗传物质从一个群体转移到另一群体,是增加生物变异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同类型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性状的重新组合,杂交后代中可能出现双亲优良性状的组合,甚至出现超亲代的优良性状,当然也可能出现双亲的劣势性状组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2):134-134
特等奖(1项)棉属种间杂交育种体系的创立完成单位:遗传研究所等研究者经过26年的连续试验,首先研究探讨种间隔离机制并找到克服杂交不亲和性的有效方法;继而找到种间杂交育种的特定规律,并获得多种组合的高代杂种;最后创育出具有特优性状的新种质和新品种。通过上述三个相互依存的研究过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成了棉花种间杂交育种新体系。该体系具有成功率高、可操作性强、显著缩短育种年限、可广泛应用等优点,开创了中国棉花育种的新途径,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已经育成6个种间杂交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已…  相似文献   

4.
江亭 《华夏星火》2021,(5):50-54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我国三大主粮中,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都成功实现产业化,而小麦杂交育种受基因组复杂性所限,难度大、成本高,研究进展相对缓慢.近几年,我国科学家对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跟跑者"向"引领者"的全面跃升,随着杂...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苑》2008,(10):51-52
一、种子质量下降原因(一)亲本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控制不严,是种子质量下降主要原因。亲本种子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或育种专家的亲本材料质量,这是造成种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源头亲本种子质量不高,在杂交制种中亲本种子出现分离退  相似文献   

6.
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研究,是以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领域萌发出来的-个新分支,它已成为植物细胞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研究发展,利用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已经在许多具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植物上取得成功,并且已经与常规杂交育种、远源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以及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行而有效的育种技术体系,已经成为工程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植物花粉培养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概况等相关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植物植被     
正植物雌雄识别的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研究团队首次分离到了花粉管识别雌性吸引信号的受体蛋白复合体,并揭示了信号识别和激活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远缘杂交育种是指人类利用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间杂交,产生远缘杂种,从而打破植物种、属间的隔离,获得新的作物品种。一直以来,杂交育种都是人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技术。但是远缘杂交广泛存在生殖隔离造成的杂交障碍,往往使得杂交表现不亲和性,作物杂交育种失败或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科院王连铮研究员是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学家和农学家,围绕大豆品种改良开展大豆杂交育种、野生大豆资源收集研究、大豆基因工程及遗传进化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绩,为发展我国大豆科研和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经营海水鱼类亲鱼保种、新品种开发、种苗繁育以及商品鱼养殖的民营企业,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探索热带海水鱼人工繁殖技术和养殖技术,在公司董事长蔡春有的带领下,承担了海南省科技兴海专项"一个新石斑鱼杂交种的苗种繁育技术开发"(2015XH01),参加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一个石斑鱼属间杂交种苗种繁育技术的示范推广"(2015GA800003),提出了"棕点石斑鱼与清水石斑鱼的人工杂交育种方法""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的人工杂交育种方法""黑斑石斑鱼的人工繁殖方法"等热带海水鱼人工繁殖技术,在海南率先突破了多种热带海水鱼类苗种生产技术,体现出企业强有力的技术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F2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与环境互作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吉祥  朱军 《科技通报》1998,14(5):343-347
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采用MINQUE(1)方法分析了陆地棉10个亲本和20个F1和F2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和前期收花率等产量性状的两年试验资料.利用亲本和F1的资料预测了F2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及与环境的互作.结果表明,F2皮棉产量、前期收花率、单株铃数和单铃重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为14%、16%、10%和3%.F2皮棉产量、前期收花率、衣分的群体超亲优势分别为5%、8%和-6%.F2衣分和单铃重杂种优势与环境互作较小.F2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前期收花率杂种优势与环境互作较大.分析了组合在不同方面的稳定性表现.比较了利用亲本和F1与用亲本、F1和F2资料对F2产量性状在不同年份中遗传表现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今日科苑》2013,(2):71
翟向勤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高级农艺师,从牡丹江市种子管理处退休后,受聘于黑龙江省祥禾种业,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他采用南繁北育的方法,培育出稳定的亲本材料4000多份,为选育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又选配新组合的办法,利用自选的亲本每年组配2000多个  相似文献   

12.
正稻米镉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今,专家找到了应对这一问题的新途径。"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了这项重大成果。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团队率先成功培育出低镉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3.
F1代杂交种销售是否导致F1亲本品种丧失新颖性这个问题,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领域存在巨大分歧,有支持、反对和折中三种立场,争论的焦点在于F1代杂交种是否是其亲本品种的收获材料上,其背后的原因则是对于收获材料的不同理解。但无论是出于公平的考虑还是解决司法实践难题的需要,未来我国修法时增加"F1代杂交种销售导致其亲本丧失新颖性"这一规定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一、项目概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20世纪70年开始进行落羽杉属树木的杂交育种工作,80年代从落羽杉早×墨西哥落羽杉6杂交组合中选育出了第1代中山杉302等速生、耐盐碱无性系:90年代又从中山杉302早×墨西哥落羽杉♂杂交组合中选育出了第2代中山杉118等无性系。  相似文献   

15.
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简称前沿实验室)是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支机构,在首席科学家邓兴旺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致力于农业生物前沿核心技术创新,从制种核心技术创新入手。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作为核心技术,通过现代分子设计育种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培育新一代优质、多抗、  相似文献   

16.
细胞工程育种用花药培养方法选育新品种,是近代育种学的发展。60年代印度科学家Guha和Maheshiwari从毛叶曼陀罗花药培养诱导出单倍体植物,引起了世界有关学者的重视。育种学家从中看到了克服杂交育种中纯合过程长,一般需要3—4年时间,以致选育一个品种需要十余年。而采用花药培养方法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我国应用花药培养技术取得了丰硕  相似文献   

17.
轮回选择是采用多个亲本,通过几轮“随机交配—选择”的程序,把分别存在于各亲本(个体)上的优良基因集合起来,累加组合成优异基因重组体的一种育种方法。一般在自交作物上很难采用。由于太谷核不育小麦Tal基因的发现与利用,使在小麦上应用轮回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不但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而且在动植物的杂交育种方面也是最早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杂交有种和杂交优势利用的记载。春秋时把公马配母驴生的骡子叫“驮”,把公驴配母马生的骡子叫“嬴”。西汉之时,在把胜之所著的《把胜之书》里,已记载有“存化淘劣”人工选择有种的“穗选法”。北魏贾思描写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有不少关于人工选育良种的记录。那时,遗传育种已普遍应用于猪、羊、鸡、马芳等动物方面;在农作物上也对黍、粟、休(即高粱)等进行了杂交育种。无性杂交和嫁接技术也是我国首创的…  相似文献   

19.
亚麻属亚麻科,英文名flax。亚麻是古老的韧皮纤维作物。亚麻起源于地中海、外高加索、波斯湾、中国等地。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开始利用亚麻纤维。亚麻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亚麻育种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50多年育种工作中育出了一大批新品种,利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占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实验以菌核侧耳和平菇作为亲本菌株,液体培养菌丝5d,酶解法破壁制备亲本菌株原生质体,采用电融合方法融合双亲原生质体。结果表明,菌核侧耳和平菇原生质体较为理想的融合条件为:成串脉冲电压30V,成串脉冲频率2MHz,融合脉冲电压400V,脉冲宽度40us,咏冲个数3。再生培养基上涂布再生培养获得8个融合菌株,其中具备双亲性状的菌株为3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