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行政主体因其违法行政行为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可以通过行政赔偿制度予以救济;而其合法行使权力的行为如果侵犯相对人的权益则可以通过行政补偿予以解决,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对于行政赔偿,《国家赔偿法》已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但对于补偿制度却缺乏统一的规定,甚至行政补偿还只是法律术语。在理论和实务上,长期以来都未对行政补偿制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行政补偿基本原则的研究也极少,本文将通过对域外各国行政补偿基本原则的介绍来反思我国的行政补偿制度,以期推动行政补偿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依法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管理关系,其对学生作出的惩戒行为,是一种内部管理行为,不同于行政机关对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学生认为学校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将学校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不符合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因学校不具有行政法律意义上的可诉性,故学校作为行政诉讼法之被告不适合。  相似文献   

3.
行政侵权即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由于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必须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行为。构建符合现代行政法学理念的行政侵仅的法律构成体系,包括全面主体要件,完善的客观要件和理性的主观要件,既是保障政府承担责任的先决理论依据,也是完善行政侵权立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宪法、法律的条款及教育法律、法规是我国学校管理者管理中小学教师的法律依据。这些法律条文规定了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并对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提供了制裁的依据。我国中小学教师争取合法权益主要通过三种途径:①诉讼途径,即司法救济途径。从我国现行法律...  相似文献   

5.
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一种行为形式,尽管不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但行政事实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表明了其可能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侵害,进而决定了对其所造成的损害结果进行救济的必要性。司法救济是行政事实行为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仍未能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之内,我国应尽快解决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问题,以达到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税务行政诉讼是指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税务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对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司法活动.其目的是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市理税务行政案件,保护税务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税务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但由于历史、经济发展阶段性原因,我国税务行政诉讼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宪法和法律对行政征用行为行使的前提"公共利益",没有明确的界定,以及部门利益的驱动、公务员素质等因素,在现实中行政征用权极易被滥用,表现突出的是政府对土地的征用行为。对于行政征用行为的控制,应从建立"公共利益"的决定机制和行政征用补偿程序入手,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完善我国的行政征用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抽象行政行为未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是我国行政诉讼立法的法律缺陷,推行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是抽象行政行为本质的要求,是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要求,完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功能是实现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相对人有权要求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进行国家赔偿.但由于我国《国家赔偿法》未就行政机关的行政不作为造成相对人损害应由国家赔偿作出明确规定,导致现实中大量存在的行政不作为侵权无法通过诉讼得到国家赔偿.我国应从立法上合理构建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争讼程序撤消违法行政为是实现违法政责任的重要形式。争讼撤销的基本特征在于必须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前提。对我国法律所规定的争讼撤销申请人资格条件应当作宽泛的理解,凡是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犯的人,都应被赋予申请争讼撒销的资格。我国目前争讼撤销的事项范围过于狭窄,需要逐步扩大,争讼撤销的申请期限应当本地当事人的有利的原则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与具体行政行为相比,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对象的广泛性,效力的反复适用性,因而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危害性更严重,行政相对人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时。可提起行政诉讼;受到抽象行政行为侵害时,却跨不进诉讼的门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我国目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来自人大和行政机关,但监督不力,有名无实,在实践中抽象行政行为违法还是较严重的,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实为必要,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都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我国已加入WTO,WTO规则要求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的司法审查,我国法律需与国际接轨,因此,我国应适时修改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逐步纳入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2.
政策咨询     
问 :如何提出教育行政复议申请?答 :企业事业组织(包括学校)、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如学校教师、职员、学生家长)认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之日起60日内 ,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可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 ,也可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递交行政复议申请 ;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可向上一级人民政府递交行政复议申请。递交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  相似文献   

13.
2021年《行政处罚法》修订,正式将首违不罚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晰,为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行政处罚法》中有关规定较为笼统和抽象。“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表述存在一定的解释空间,给行政机关在执法实践中的适用留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极易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的行为要件不明确、行为效果裁量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制度缺乏配套的程序性裁量基准致使裁量权行使失范。因此,应对“初次违法、危害后果轻微”等法律语言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并确定裁量的标准,尽可能压缩行政机关自主判断的空间、建立与完善行政裁量运作的法定程序。  相似文献   

14.
行政责令行为在我国法律规范中表述不一,其性质界定不明。行政责令行为可分为处罚性行政责令行为和命令性行政责令行为。处罚性行政责令行为具有制裁性,主要针对具有合法生产经营资格的行政相对人,要求其全面停止不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有一部分给予带有制裁性质的行政责令的非生产经营活动,应纳入其他行政处罚的范畴。命令性行政行为是对违法行为的纠正,不具有惩罚性,主要包括责令改正、责令停止和责令赔偿。行政责令行为的性质界定应结合行政行为的特性,而不能仅依据法律规范的字面表述。应对行政责令行为进行统一规定。  相似文献   

15.
拥有强大权力的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行政,以防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侵害。行政权的行使不仅要有法律依据,而且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实体行政法律规范正是借助程序的中介作用对行政行为予以约束和控制,依法行政的实质与核心是依行政程序法行政。行政程序法能将行政权力的行使真正置于法律规范的约束之下,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程序权益,提高行政效率。依法行政呼唤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早日出台。  相似文献   

16.
切实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必须适当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将容易引起群体性纠纷的抽象行政行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行政指导行为等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疏通法律救济渠道,使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行政程序法学科的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法学体系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完善的重要步骤 (一)行政程序法学科规划与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行政程序法是关于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及其所形成的过程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些行政法律制度唯有遵循一定的行政程序法规范,才能保证行政权的正确实施,才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因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行为造成对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害。随着我国社会条件的发展和变化,一些重要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已经逐步完善和独立出来,如行政申诉制度,行政复议条例等等。鉴于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发展缓慢,行政实体法律规范内容相对丰富,以及二者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我国行政程序法学有其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公民住宅权是人身自由权的延伸,根据国际规范,对其进行限制除有法律明文规定外,还需遵循正当理由、合理程序和比例原则。在我国,急需以法律形式规范最有可能造成住宅权侵犯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9.
对健全学生申诉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已成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法制建设中 ,通过教育立法和建立法律救济制度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正当权益 ,已成为教育法制工作的重点之一。 1995年 ,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专门规定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并规定学生有权对侵犯其合法权益者提出申诉 ,因而《教育法》也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教育法律。学生申诉制度是《教育法》规定的学生权益救济措施 ,它是指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生活中,公民自己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他人侵犯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守法的自觉性,做到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懂得为什么要维护以及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刑法、民法通则、诉讼法等法律具体规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并规定了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各种措施。权利固有的特点是不容非法侵犯,一旦受到非法侵犯,权利人就有权依法加以维护。换句话说,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是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并加以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