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两课"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目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面对就业及生活的压力,应对挫折能力较差的现状,从"两课"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挫折感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求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应对挫折,有效面对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2.
武静 《考试周刊》2015,(15):155-156
本文在总结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表对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中医院校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常出现哪些挫折和面对挫折时的承受能力,通过分析得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特点和挫折承受力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很多挫折和压力,这些挫折和压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以及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应对挫折、缓解压力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 ,他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那种艰苦的劳动锻炼和生活磨练 ,不曾为衣食问题所困忧。这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 ,一方面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减少了面对困难与承受挫折的机会 ,以至于许多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较低。事实表明 ,智能出类拔萃的大学生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能正确应对成长中遇到挫折 ,就不能成为生活强者 ,就难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图在分析大学生挫折反应的行为表现及其成因的基础上 ,探讨挫折对大学生成长的意…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学生挫折心理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挫折普遍存在,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大学校园生活的挫折有时会不期而遇。挫折常常会引起大学生强烈深沉的理解与生命体验。因此,如何有效应对挫折至关重要。本文从分析挫折及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入手,探讨应对挫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低。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面对各种挫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的挫折源以及受挫后的不良反应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挫折教育与辅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挫折感导致大学生严重心理障碍,近年来大学生发生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众目睽睽的大学教育面对严峻的考验。本文剖析大学生受挫折的成因,提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任务与管理的途径,探析大学教育应对方法;对大学生特别是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管理,改变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8.
挫折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中期,正是人生“暴风雨时期”,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而使其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时产生了诸多不适应,导致心理受挫,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该以认知教育与耐挫力训练同步进行,避免不良应对,在了解其挫折心理形成原因的同时,利用心理防卫机制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面对一些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的问题,必须开展好大学生生命挫折教育。中国传统挫折观的精华内容对该教育意义重大。这些精华内容主要有:正视人生道路上挫折的客观存在性、承认挫折对成功的重要作用、探索出挫折转化为成功的科学方法、提出预防挫折的科学方法。这些精华促使大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变挫折为动力,科学预防挫折,自强不息,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挫折(Frutration)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与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所谓大学生受挫心理是指大学生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出刻意的追求后,其强烈的目标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挫折本身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适当或适量的挫折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锻造是有益的。尤其是他们学会了一定的应对挫折方法后,能积极面对挫折时,对自信心的提高和个性成熟有积极作用。反之,若不能及时从挫折情绪困扰中摆脱出来,学会适时、适当的应对方法,会影响表现,至出现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反思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及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索就业指导课程应培养"积极心态",突显课程核心价值;活用"积极渠道",拓宽课程传送途径;选取"积极素材",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增进"积极体验",强调课程发展主体;培养"积极教师",提升课程教育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以适应新世纪培育“四有”新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所谓大学教育“自组专业”模式,就是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选取自己所喜爱的学习课程并自主地自由地组成自己所喜爱的学习专业。“自组专业”模式能促进大学的主体性教育,能促进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能促进大学教育实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代表着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学"是生物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因其涉及知识面广、知识更新迅速、且微生物个体微小、多肉眼不可见,因而教学内容相对其他生物课程较为抽象和难学,常规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作者在教学中通过插入生活话题和相关电影片段、结合新闻热点、设置感兴趣的讨论以及强调微生物知识的有用性,来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巩固、课外扩展阅读,考前综合复习等作业任务,使学生切实系统的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兴趣+任务"这一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讲授本课程的高校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公司财务"课程是电大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于第一学期开设的必修课,因此,要搞好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教育学员把握该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引导学员重视自学的主动性和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教师应设计好面授辅导课的内容,合理安排作业讲评的内容,积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包括答疑辅导、送教上门,指导学员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财务实习报告等.  相似文献   

16.
吴忠 《高教论坛》2013,(11):123-125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问题,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面对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均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的设置方式与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大胆地改革与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形式与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更加系统的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个体就业指导,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教学评价新方式,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课程进入高校教育体系成为广大学生讨论的焦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三个代表"的认识存在误区,并据此提出个人观点和见解,浅谈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理论对广大青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院党委提出的锻造学生五种优秀品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课”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将锻造五种优秀品质融入到“两课”教学之中去。  相似文献   

19.
张琴 《高教论坛》2005,(3):108-110,45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了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结合民族院校的实际,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两课"立体化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Web‐based education is a popular format for the delivery of college course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t may not be the best form of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Today, many students (and student advisors) face a choice in course delivery format (i.e., Web‐based or more traditional classroom courses). This research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achievement scores as a means of identifying predictors of academic success in an undergraduate business program using Web‐based educ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four basic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highly correlated to student achievement in Web‐based courses. Use of thes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s variables in a regression model is shown to be a highly accurate predictive tool to aid students in the decision as to whether to take a particular Web‐based course format or a more traditional classroom cou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