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由来和发展使机器具有类似人的智能,是多少世纪以来人们的幻想。随着人类智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幻想正逐步变成现实。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A.M.Turing)证明了可以建造具有智能的机器,并说明了如何建造。十年之后的1946年,出现了电子计算机。1950年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和智能的论文,提出了鉴别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估计了计算机打败国际象棋冠军的可能性。由于图灵  相似文献   

2.
人类统御天下万物,其地位来源于人类具有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智慧”。但是,智慧是如何定义?它能够独立于人类吗?也就是说:机器能够思维吗? 1950年著名的计算机专家阿兰·图灵在《心灵》(min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计算机器和智能》。在这篇论文中,图灵认为,机器能不能思维的问题应当用问机器能否通过他设计的著名的“图灵  相似文献   

3.
世界著名科学家图灵早先曾因提出“机器也能思维”的观点,而遭到许多人的嘲讽和打击,被斥之为臆想邪说,认为是“异想天开”。然而,仅仅过了半个世纪,如今世界上果真已拥有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这些智能机器人不仅进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而且还走进了军事领域。美国海军的机器人“科沃”,  相似文献   

4.
塞尔通过“中文屋”思想实验对图灵的智能定义进行了反驳,认为通过了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并不具有智能,人与计算机的根本区别在于意向性,而意向性来自于人类大脑特有的生物结构——神经蛋白。但是,塞尔并没有明确指出导致意向性的根源性力量究竟是什么,大脑是如何具有意向性的,这是他的“中文屋”思想实验留给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也是图灵测试需要我们认真审视的问题——智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中,人们对计算机智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的应用也将会和人类的实际需求融合得更加紧密,如何让计算机具有像人类的大脑一样的意向性成为人工智能专家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杨冬 《百科知识》2023,(14):4-7
<正>计算机能够思考吗?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艾伦·图灵提出了“图灵测试”这一思想实验。首先,请一个人与计算机进行对话,对话方式为打字,这个人只能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对方的回答。接下来,请另一个人(第三者)观看他们的对话内容,但是他并不知晓对话者是人还是计算机。此时,如果第三者无法分辨对话者中谁是人,那么这台计算机就通过了“图灵测试”。在图灵测试中,关键问题不是“计算机在对话中所提供的内容是否正确”,而是“通过对话能否区分发言者是人还是计算机”。图灵认为,“计算机是否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思考”。所以,他宁愿用“图灵测试”来判断计算机是否有能力模拟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科学家图灵早先曾因提出“机器也能思维”的观点,而遭到许多人的嘲讽和打击,被斥之为臆想邪说,认为是“异想天开”。然而,仅仅过了半个世纪,如今世界上果真已拥有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这些智能机器人不仅进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而且还走进了军事领域。美国海军的机器人“科沃”,  相似文献   

7.
资讯     
正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在一些抢票的环节中,复杂的验证码系统让人头疼。可是,验证码又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验证码越来越复杂是必然的趋势。我们知道,图灵测试是通过计算机回答人类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来让人判别对方是人还是机器,而验证码则是机器向人提问的"反图灵测试",目的  相似文献   

8.
科幻电影《机械姬》以"机器人"为题材、以"女性"机器人为主角,在人机关系层面,提出了三个问题:图灵测试方法、人类和人造物自我意识的界限、机器人的安全措施。影片中检验机器人意识的测试方法其实并非图灵测试,但其具有效性和优越性,其实质是对"人机意识"的区分标准;判断机器人是否具有意识的标准在于"理解力",而区分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标准却在于"感觉";虽然智能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伦理原则但不一定会认同,故,机器人不会拥有与人类不一样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9.
图灵测试本质上是对人类智能的一种操作性定义。图灵本人充分意识到这一定义可能会遇到各种诘难,并对自己设想中的9类反对意见逐一作了辩驳。60年来围绕图灵测试的大量哲学争论,直接指向这一定义的3个核心要素,即语言、推理和模仿。古老的哲学问题,正在慢慢步入科学探讨的轨道。图灵测试的提出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学科兴起的标志,如今它虽然不能说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但至少是该领域的核心目标之一。以通过图灵测试为目标的智能机的研制,也向传统的智能概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新时代》2008,(11):9-9
今年10月,2008年度的勒布纳奖人工智能奖比赛在英国雷丁大学举行。智能聊天机器人“艾尔博特”击败另外7个机器人,最终获得铜奖(目前颁发的最高奖)。成为目前为止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英国数学家艾伦&#183;图灵1950年曾在论文中提出,交谈能检验智能,如果一台计算机能像人一样对话,它就能像人一样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1.小小验证码不断发展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场来势汹汹的科技变革。关于验证码,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哪一个? A.人类向计算机提问的图灵测试B.机器提问人类解答的反图灵测试C.人类提问计算机解答的反图灵测试:D.全自动区分计算机和人类的公  相似文献   

12.
苍离 《科技新时代》2004,(1):110-110
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课题涵盖面很广,从机器视觉到专家系统,包括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其基本特点是让机器学会“思考”。为了区分机器是否会“思考”,就有必要给出“智能”的定义。究竟“会思考”到什么程度才叫“智能”?是能够解决复杂的问  相似文献   

13.
《发明与创新》2014,(10):6-7
今年正值“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逝世60周年,6月初,英国科学家宣布,一台超级计算机首次通过“幽灵测试”,使它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人类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设备。作为现代计算机概念的缔造者和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数学家之一,图灵率先提出的测试似乎很简单:如果一台计算机通过对话能使人们认定它是人类,那么这台计算机便被认为具有智能。  相似文献   

14.
陈世银 《情报探索》2007,(3):127-128
从人理解的角度和“机器理解”的角度,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基于人理解的共享模式分为显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隐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器理解”的共享模式则为基于语义Web的智能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15.
1936年,一个年轻的英国小伙子——阿兰&#183;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I0009-I0009
[导读]雷丁大学客座教授凯文·沃里克说,虽然此前有人声称其设计的电脑程序通过了“图灵测试”,但这次测试活动执行标准更为严格,比如对话内容并无限制,测试本身经过了独立验证等等,因此可以宣布“尤金”是首个通过这项测试的电脑程序。新华社伦敦6月8日电(记者刘石磊)“图灵测试”是验证电脑是否具备与人类相似的思考能力的一个著名测试。这项测试活动的英国主办方8日宣布,一款电脑程序日前成功通过测试,成为首个“冒充”人类以假乱真的电脑程序。  相似文献   

17.
<正>图灵测试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测验人工智能的方案,但现在看来,它还是太简单了,我们需要改进它。如今,改进的方案五花八门,完全可以举办一场——计算机能思考吗?1950年,英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先驱阿兰·图灵提出了一个检测计算机是否能够思考的测试,即图灵测试。这个测试很简单:如果一台计算机通过对话,被裁判误以为它是人类,那么这台计算机就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具有思考能力。图灵测试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测试。许多学者认为,图灵测试  相似文献   

18.
吕凤珍 《百科知识》2013,(18):18-19
人工智能的始祖图灵在上世纪50年代就曾做出预测:未来的电脑可能会思考。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一天正在到来,而且脚步匆匆。当有一天机器有了思想,它们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世界将会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人工机器所表现出的智能在许多方面已远胜于人类智能,但它只能按形式规则进行形式转换,缺失了人类智能所具有的意向性。摆在人工智能研究面前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研究如何让智能机器具有意向性。围绕这一课题已诞生了许多新的方案,美国著名心灵哲学家麦金的“意向性建筑术”无疑是其中一朵耀眼的奇葩。麦金认为,要想建构真正类似于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就得弄清人是怎样获得他的意向性的。因此,首先必须研究大自然是怎样设计和缔造了它。当务之急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它缔造人类智能的过程和“建筑术”。  相似文献   

20.
员工与机器关系已成制造企业“机器换人”进程的关键议题,但源自企业微观层面一线员工实践证据知之甚少。基于典型制造企业员工调研访谈,探究“机器换人”实践进程中员工与机器关系概况及其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机器既在“换人”、也在变换员工工作,“局部‘机器换人’、总体人机共生”成企业实践总趋势,且被机器替代的员工呈现组织内外部双循环流动趋势;(2)已有组织在倡导员工把机器当同事,超六成受访者希望把机器当同事,超半数受访者表示其已把机器当伙伴而非工具或对手,且超四成受访者表示应加大“机器换人”力度;(3)机器既在“换人”、也在“助人”,员工则对机器“爱恨交加”,既担忧机器替代就业,又无法离开机器而独自作业,且“机器换人”对员工工作收入、效率、强度、时间、动力等均有双刃剑效应;(4)员工对待人机协作持积极态度,其总体更偏好与人而非机器协作,但也因角色情形而存在差异,即员工更偏好作为平级同事或上司的人类协作者而非机器,并偏好管理作为下属的机器而非人类;(5)机器特征(相较于员工特征)对人机关系影响效应总体更为凸显,且性别、技能熟练程度、机器智能自动化程度、操作界面设计合理性、机器技术支撑程度等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