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接受与读者的阅读息息相关,十分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正是从接受理论的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中心地位以及审美距离入手,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四种译文为例分析了文学翻译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多样性的原因。正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才使得不同的译者产生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2.
贾文娟 《山东教育科研》2014,(19):I0007-I0007
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中,翻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可小觑。有不少文学家说:“文学是没有国界的。”翻译可以说就是一座连接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桥梁,正是这座桥梁的存在才让文学没有了国界。  相似文献   

3.
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译者则是文学作品的信息传递者,两者是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文学译者,不仅要对原作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也要对译作读者负责。文学接受中的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中所承担的角色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与后者也有着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逐渐加强,物质文明的进步催生出人们新的精神文明的需要,文学作品是国家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不同国家文化的代表性标志,彰显着着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由于地域的不同,促使中西方的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涵也不尽不同。翻译作为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联系的纽带,其作用非常重要。在英美文学的翻译过程中,有很多限制和阻碍的因素,本文针对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理念的指导,提出了做好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有效策略,进而实现对不同国家文学特色的探讨和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原貌风格和内涵,把握文化的传递与渗透,又要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刘建东 《海外英语》2013,(21):193-195
文学翻译是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艺术。文学翻译活动在运用翻译技巧的同时向读者展现翻译中的艺术美。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文,力求翻译准确无误,也要保持原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从而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这就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而翻译的艺术水平与译者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名著片段的翻译向读者展现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美,并对翻译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翻译讲究"信、达、雅",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思维在翻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词义进行隐喻处理,符合文学作品翻译的要求。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对俄汉文学翻译中的词义隐喻处理进行探讨,找出对俄汉文学翻译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所追求的是译作与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翻译时作必要的文化诠释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它已成为翻译这一重构交际事件过程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语言是相生相息、不可分割的,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外国的作品原封不动的转换为本国语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将外国民族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以全新的面貌示人。可以说,文化“翻译”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正确处理好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助于译者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并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本文主要介绍了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的障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文学翻译跨越文化障碍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佳全 《考试周刊》2010,(21):33-34
奈达的功能对等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论,然而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功能对等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问题。文学作品翻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面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微妙关系,忽略语言形式的功能对等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损伤了其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于语言形式的依赖启发译者.适度异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一部译作区别于译入语原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翻译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翻译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包含在"翻译学"中的翻译文学研究,二是把"文学翻译"作为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的"文学翻译"研究,三是"翻译文学"的研究,即把"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属于文学研究及文学文本研究,这类研究最为薄弱。要建立翻译文学的本体理论,就不能简单地将"翻译文学导论"置于一般的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的框架结构中。必须以中国翻译文学为感性材料,以中国传统翻译文学理论为基本资源,构筑翻译文学的独特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问卷调查的结论入手,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教学的难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外国文学教学的背景知识:外国文学作品怎样来的;外国文学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面对外国文学作品?力图从文学翻译、文学创作与读者接受心理三个维度,提出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俄译历史研究表明,一部翻译文学作品能否在译语国获得其原语国的经典身份,需要原文文本、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译者以及特定时期的读者等几个重要因素合力完成。这些要素对于翻译文学作品经典的构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翻译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对它的研究应该立足于其自身普遍的、本质的特征,然而目前人们对翻译文学特征的论述明显不够,甚至往往把它和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混为一谈。本文引入"杂合"概念,论述了杂合性是翻译文学普遍的、本质的特征,是文学翻译具有跨语言、文化"再创作"性的必然结果。杂合性彰显了翻译文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研究,它本质上是跨文化交流语境中的语言、文学、文化译介研究。杂合性是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进一步建构翻译文学研究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因为日本的残酷统治,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沦陷时期的上海,日本侵华文学译介占据主流,欧洲名家名作和侦探小说的翻译也是译介的重点。除公开出版的翻译文学之外,潜在译作是上海沦陷时期翻译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体制影响的痕迹,文学翻译的政治性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激励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著名小说家曾朴一生翻译了大量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真美善”这三个字不仅是曾朴做文学的标准,也是他翻译文学作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何种文学作品,典故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丰富文学作品内容、语言,深化文章中心,提高文学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近年来国外文学作品不但流入我国文学阅读范围之内,其典故来源并没有我国文学作品典故广泛。本文将针对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进行分析,寻找出典故翻译技巧,为我国英语文学爱好者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翻译语料的考查,探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翻译方法,认为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厚译、省译、直译等方法再现原作意象,以上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蒙中翻译,尤其是对蒙古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在国内相对滞后,译介水平较低,亟待有所突破与提高。蒙古国著名作家策·洛岱丹巴的长篇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是蒙古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被译成中、英、俄等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评价甚高。但这部作品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后,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译本质量不高,错译严重。本文以《清澈的塔米尔河》中译本为例,探讨了国内文学界对蒙古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文翻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其中成语翻译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