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吉田茂逐渐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吉田茂,曾经被誉为"日本的丘吉尔"。二战结束后,吉田茂作为日本战败后的首相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中殚精竭虑,巧妙处理各种关系,竟5次组阁,执政长达7年,他的政治思想为战后日本内外政策奠定了基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吉田茂逐渐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他无疑是我们认识、了解日本战后历史最佳向导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军事占领,使日本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日本吉田茂政府借助于美国的军事保护,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复兴与发展,成为冷战的最大受益者。日本选择台湾作为媾和对象,既有追随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面,也有向美国增加讨价还价砝码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的修订与出笼过程中,国会在维护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阻挠中国的统一,规避国际法的约束和限制方面,起到了白宫无法发挥的特殊重要作用。是对白宫新的对华政策的极大反制和约束,也是对卡特行政当局在美中建交谈判期间以及在白宫向国会提交的《台湾综合法案》中对台湾问题的处理方式强烈不满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中美关系变得扑朔迷离.理性分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取向,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更有助于解决我国统一所面临的困境.从均势思维、实用主义手法和现实利益考量等角度入手,研究得出美国的国家利...  相似文献   

5.
马其顿是1991年9月脱离南斯拉夫而独立的一个小国,马独立后不久便与我国正式建交。马其顿和所有其他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一样,在建交公报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政府也庄严保证不与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中马建交以后,两国关系一直发展顺利,1997年,马国总统还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既然如此,马其顿为什么现在又和台湾建立什么“外交关系”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台湾当局不顾民族大义和台湾人民的血汗钱,极力推行“银弹外交”,用金钱拉拢和收买一些国家与之…  相似文献   

6.
吉田茂是日本昭和时代声誉卓著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外交趋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从分析吉田茂内阁的对华政策入手,着重分析其政策成因,了解和把握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并试图对其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身份的不同与关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7-11日本"和"全家"为代表的日本连锁便利店在海外的大规模开店活动,一方面为自身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源,同时也促进了便利店业态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客观上推动了东道国的流通革命。文章以大量事例和数据为基础,对日本便利店国际化的动因和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国内市场饱和是日本便利店国际化的主要动因,日本便利店主要选择经济快速发展的亚太国家和地区作为进入市场,日本便利店进入海外市场时实施了营销本土化战略。  相似文献   

8.
【引子】日本为中日关系制造了4块“绊脚石”:1.历史问题日本政府文部省近期批准了右翼组织编撰的新版教科书,其中包含美化侵略历史的内容;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有军国主义象征意味的靖国神社。这些所作所为激起了亚洲国家民众的强烈愤慨。日本政府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立场直接关系到日本的未来以及日本在全球民众特别是亚洲邻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2.台湾问题日本国内“台湾情结”浓重,与台湾现任地方当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还是“台独”势力的诞生地及其主要海外基地之一。台湾问题事关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全国…  相似文献   

9.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意在分裂──评台“认识台湾”教科书京文台湾岛内中学一年级的新教科书"认识台湾"系列,于今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之际使用。这套教科书,肆意割裂台湾岛与祖国大陆自古以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歌功颂德,甚至掩盖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台湾人...  相似文献   

11.
张文彬 《天中学刊》2012,27(5):15-18
二战后,美国的最初目标是使日本解体,由美国占领日本本土,但亚洲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变化使美国调整了对日政策。1952年在美国的授意下吉田茂政府完成了《日台和平条约》的签字,彻底断绝了中日间的官方往来渠道。然而,日本并没有放弃与中国接触的思想,并形成了"政经分离"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影响着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发展。虽然在最终目标的达成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在重视民间力量的作用,维持中日关系不被美国的禁运政策束缚而中断方面,两国政府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幕末"尊皇攘夷"的代表人物之一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设计师",而吉田松阴的得意门生、有着"日本陆军鼻祖"之称的山县有朋,继承了吉田松阴的扩张主义思想体系,通过内阁确立了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包括我国台湾在内的东亚地区作为其"利益线"。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签署的《马关条约》,第一次以政府间条约的形式,将中国的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缘起。可以说,是甲午战争改变了台湾的命运,是甲午战争开启了台湾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1975--1978年,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将“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提出“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他的贡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积怨、中国领导人对美帝国主义本质的清醒认识以及美国政府对新中国的态度,这些决定了中国最终选择了反美外交战略。反美外交战略确立后,中国从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中南半岛三个方向采取措施,坚决反击美国对中国构成的安全威胁。实践证明,建国初期的反美外交战略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5.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外交的经典范例。它的出台是中美之间逐渐恢复通话直至后来建交的必要契机,同时正是在尼克松主义的指导下,美国对台政策改变了以往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尴尬地位。这种政策性的转变虽然缓解了中美之间的摩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政策转变背后的现实利益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克林顿政府与中美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林顿政府执政初期 ,由于对中国情况不了解 ,以及受大选政治和国内反华势力的影响 ,对华实行“遏制”与“接触”政策 ,不断在人权、贸易、台湾和军售等问题上制造事端 ,使中美关系一直走下坡路 ,并降到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进入第二任期后 ,克林顿随着个人地位的巩固和政治外交上的成熟 ,在对华政策上所受干扰和压力减少 ,能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中美关系 ,对对华政策做出调整 ,用全面接触政策替代了孤立遏制政策 ,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较成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而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再到"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中国这30年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使得利益集团在外交决策领域的作用日趋重要.与台湾利益有关的集团也通过各种活动对美对台政策施加影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日美同盟关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美军事一体化的加强是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日本安全战略调整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日美同盟关系及日美对华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美国军事战略重心东移是促使美日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原因,这不但影响了其各自国家的内外政策,同时也影响着东亚地区局势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日美同盟的军事指向性为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