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茅盾说“萧红是寂寞的”。本文探讨了萧红这一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正>萧红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在三四十年代有着"文学洛神"之称,小说《生死场》是萧红传世的经典名篇。正如林贤治在《萧红十年集·上》的"前言"中提到的,萧红本人具备"女性"和"穷人"两个文化身份,而且这两个身份是重叠的关系。正是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萧红将哀悯和关怀的目光投诸下层女性。在《生死场》中,萧红敏锐地凸显了贫弱的底层女性处于  相似文献   

3.
萧红,于羁旅困顿之中,潜心求索,孜孜创作;在不足十年的文学生涯里,为人们留下近百万言的艺术瑰品.萧红,从一个勉励求学、逃婚出走、辗转奔命的少女,成长为"文苑谁人不识君"(李阳<萧红骨灰迁葬记>载芦荻诗)的现代文星,确乎有些不可思议.萧红读者之多,论者之众,涌向之深,延誉之久,不独在于她传奇性的生活道路,更重要的却在于她以萧红武、女性化、诗情画趣、浅直亲和的艺术风格而独步一时.萧红风格,溶个人天资、师友切磋和坎坷遭遇的磨砻砥砺之功于一炉;萧红成才,真可谓劫波度尽,艰难玉成.  相似文献   

4.
萧红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  相似文献   

5.
萧红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由于被日军占  相似文献   

6.
萧红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萧红无疑是一位风格独特富有个性魅力的作家。萧红小说所呈示出的一幕幕带有悲剧意味的人类荒诞性的生存景象,却是掩盖于生命表象背后的那种生存之痛。如果说抗日主题仅是其露出水面的冰山之一角的话,那么,生存之痛这种更为深广的部分却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多舛命运是其进行苦难叙述的现实动因。其笔下的苦难主要包括女性生存之苦、阶级压迫之痛和战争所致的心灵创伤。萧红通过对东北历史文化的冷峻批判和反思,探寻了造成诸种苦难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8,(1):52-55
霍建起执导的电影《萧红》出于商业需求,极力追求镜头画面之美,在整部影片的叙事上存在情节至上、刻意戏剧化、刻意迎合大众的倾向,使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巨大错位,完全消解了萧红这位杰出女作家的人生苦难与精神困境,使得萧红的人物形象愈加模糊。  相似文献   

10.
<正>萧红小传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萧红乃一代才女,非凡的文学才华让人惊叹,与庐隐、石评梅和张爱玲一起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她生逢战乱,一生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  相似文献   

11.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作品呈现出了阶级反抗、民族复仇。以及女性生命体验的三重纠葛。众多文本主题交错,给予研究者以深刻而复杂的文本研究空间。萧红这位依靠天赋创作的女作家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写作方式,将人性最本能的反抗与退缩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有着最真实的反抗话语,也有着最现实的关于反抗的迷茫:小人物的迷茫,萧红的迷茫。  相似文献   

12.
丁玲与萧红同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性文学代表作家,她们都以女性作家细腻的笔墨来写她们笔下的女性,在体验人生、寻问人生中都发出了孤寂的心声,但丁玲是以女性在叛逆中寻求生命的火花作为她创作的主旋律;萧红则是以女性在孤寂苦难中呼喊人生成为她创作的主旋律。其原因在于:作家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思想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采用童年视角,反讽叙事以及女性自我悲剧的认同等多种叙事策略,其中浸透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国民性所造成的悲剧的思考,特别是她作为一名女性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辞世大作。作品中小团圆媳妇等人物形象凸显了最原始的生命本能以及被传统道德规范肆意践踏的生命欲求。同时,萧红还以温情的笔触,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自己美好的孩童时代,表现了她热爱生命、憧憬理想、眷恋亲情的强烈且显明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7.
1934年6月,萧红逃脱日伪的恐怖威胁,随萧军从哈尔滨流亡到青岛,开始其短促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宁静、安稳、富有创作力的生活。在青岛,萧红完成了成名作《生死场》,萧红的名字成为青岛的文化印记。11月,青岛政治环境恶化,萧红离别青岛,与萧军赴上海投奔鲁迅。此后萧红再未回青岛。1936年萧红为平复与萧军情感的裂痕东渡日本,其间与在青岛的萧军有15封两地书信。由于诸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萧红与萧军最终分道扬镳。1938年萧军辗转秦晋,后到延安。1942年萧红病殁香港。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命途多舛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孤寂体验贯穿着她漂泊异乡、辗转流浪的短暂一生。萧红的孤寂体验主要包括反抗的孤独、爱情的孤独、英年早逝的孤独和创作的孤独四个方面,它们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独具特征的"萧红式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对"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时"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