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阵地牢不牢、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着力打造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大标准的思政课"金课",努力建设好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等类型思政课"金课"。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紧扣新时代,提升立德树人水平。高校思政课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思政课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这就要求做到显隐并重,两者互动互通,不可偏废。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方式方法,更不是一加一的简单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与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违背,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促进"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契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对"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现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在解决其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在当今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究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推进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通过思政课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原有的单一的、平面的、直线性的传统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向立体的、多面的、循环性的思政课的育人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课程相比,高校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优势突出,是“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的现实需求,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要求。“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契合点,“融入”是二者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紧抓关键课程,着力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统筹兼顾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提升授课效果;要善用“大思政课”,打好“四史”教育融入“组合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原则。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和环境创优,是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特点,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以教学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安春芳  邬迪 《文教资料》2020,(4):175-177
"八个相统一"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实际,探索具体路径,牢记"六点要求",勇担时代使命,谱写时代新篇。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和抗疫故事为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素材。防控是思政大课堂,战疫是思政教科书。高校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应从情感、内容、方法三方面着力,深刻挖掘疫情防控中的生动实践,增强思想引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是践行党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辽宁高校如何有效践行党史教育进行探讨意义重大。本文从提振精神、凝聚力量、指引方向三个维度对党史教育融入辽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进行分析,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介体三个维度将党史教育融入辽宁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对党史教育融入辽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在提高实效性上取得突破.思政课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在教学主体(教师)、教学艺术(语言)、教学内容(典型)和教学资源(文化)等方面进行适当"微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进而实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思政工作贯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是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中医药高校的思政课上,依托中医药文化的优势,对高校思政课的"配方"进行改良、"工艺"的提升以及革新思政课的"包装",努力让思政课既"好吃"又有"营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亲和力又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的改革之路,既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特色,又使思政课成为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冯云英 《文教资料》2012,(4):164-165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文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众多学者从多维度对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在提升路径和完善策略方面取得诸多成果,但现阶段的研究依然存在研究对象不全面、研究视角微观、研究方法单一、学科借鉴不足、内涵界定不清晰、高质量研究成果匮乏等不足。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研究走实向深,应坚持系统性研究与具体性研究相统一、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统一、本学科理论与多学科理论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掌握当前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进而采取建设性的举措来提升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教学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守的基本原则,隐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方法。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协调、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不同步等问题。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必须推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向同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的方法和渠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部分.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分析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政课是对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与挑战。"微课"是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在多学科领域的实践中都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政课开展现状以及"微课"用于思政教育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思政课中有效运用"微课",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讲好课,关键在教学话语。疫情应对中只有发挥好教学话语这个"刃"的作用,才能强化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四个认同",即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当下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认同面临挑战:部分教师缺乏在线授课经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和熟练,不完全适应在线教学模式,积极主动构建有吸引力的在线教学话语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舆论引导力和凝聚力相对不足。思政课教师应选择适合自己在线教学话语特色的信息技术平台,遵循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要求,增强在线教学话语的组织力、亲和力、交往力和辨别力;坚持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引领,强化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从而提升话语认同度。  相似文献   

19.
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思政课的价值性不仅是由课程的政治属性决定的,还是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价值性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我们既见"思想政治",又见"理论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凸显课程价值引导与知识教育双重职能,努力将课程打造成为兼具思想性与时代性的优质"金课",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相似文献   

20.
新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逻辑必然性,是由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决定的,是由思政课承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职责决定的,是解决思政课面临困境的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具体而统一的布局要求。新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改变高校思政课社会认同度不高、学生学习和参与积极性较弱的现实困境,促进高校更好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命责任,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