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骆丹 《华章》2012,(31)
苏轼、李清照均为宋代一流的词坛大家,二人在词学批评领域也都有极大影响.自苏轼不满柳永词而提出“自是一家”的口号后,李清照又在批评苏轼等人的基础上提出“别是一家”说.这是二人词学主张的核心.探讨东坡、易安词学主张、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的异同,从“自是一家”和“别是一家”的比较分析中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是二种不同的词学观点。苏轼认为诗、词一家,要把词从题材风格上由“艳科”的窄胡同里拉出来,是革新。李清照认为诗、词有别,词在题材风格上只能在“艳科”中着墨,是守旧  相似文献   

3.
赵婷婷 《文教资料》2011,(36):197-199
词作为后起于诗的一种文体在经过了唐代漫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后,到了宋代已初具规模。苏轼提出诗词“自是一家”的观点后,词在风格和题材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紧接着,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促进了文人对词体的进一步思考。那么,到底是谁的观点更符合词体发展呢?  相似文献   

4.
(一) “词别是一家”。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下了我国第一篇词学论文——《词论》,提出这至关紧要的论旨。晚唐以来,词风卑靡。词被视为“小道”、“艳科”、“诗余”,是诗人作诗之余的游戏作品,地位远比诗低。李清照这论旨,确定词是一种有别于诗的文学品类,有独立的性质、价值、地位。实是推尊词体,大争词的社会和文学的声誉。这论旨显然又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有所为而发。对苏轼开拓词境、革新词风,李清照并无异议。然而,对“以诗为词”的作法,却深为不满,蓄意要批评争辩。  相似文献   

5.
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他们词论最大的共通性在于,都在努力地推尊词体,维护词体高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的《词论》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词论》中,她在品评诸多词家优缺点的同时,得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别是一家”词学观既要求词要严于音律,还要求词要符合传统的雅词本色,反映了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词论》针对苏轼"以文为词"、"以诗为词",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显示她的词人独立词体的意识,有其积极意义,然而也限制词的发展,应予全面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词的文人化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看起来是矛盾的.柳永词的通俗化与苏轼词的"诗化"、"文人化",只能是北宋前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人词创作不够成熟的体现.但不成熟时期的词,感情流露是自然的、感人的.随着"文人化"、"诗化"的进一步发展,词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和创作中极力倡导"词别是一家"说,她一方面阻止了词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向诗靠拢,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应该这样论断:李清照的词论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的"文人化"、"诗化"理论,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界普遍认为李清照的词学观和王灼的词学观是对立的。因为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词学观是纯艺术论,旨在把诗、词分离,强调诗、词的无法融合;而王灼的“其本一也”的词学观是在艺术和政治的双重标准下标举诗、词同源。这样看来,两人的词学观大不相同。但是仔细看看会发现两人的词学观是有相通之处的,一是两人为推尊词体而从不同的角度努力;二是在两人看来,男、女声是并重的;三是两人在作家作品评论中都流露出尚雅的审美取向,这体现在对柳永词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所说的词"别是一家",就是说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界线迥然,不能混淆,因而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自诗词分疆而治便开始存在,且越来越趋于明显.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是符合当时词的发展现实的,但她在关于诗与词的关系及词"协音律"这两个问题上,表现了明显的不足:过分地强调了"不可混淆"一面,而忽视了"互相借鉴"一面;过分地强调"协音律",把它看得过重,搞得过细过严,未免又有些保守.但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其特定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王先谦作为清代以博学闻名的学者,其一生著述颇丰,他的《诗三家义集疏》更是目前研究《三家诗》最为完备的著作,极具文献价值。本文从三方面来略论该书:一、王先谦和该书成书缘由;二、该书的体例;三、该书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者大都将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等出土文献中"是〓"释为"是是",也有学者将"是〓"释为"是謂"。"是〓"释为"是谓",其理据缺乏相应资料做观点支撑,不符合重文号的使用条件,且违背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出土文献中"是〓"应释为"是是"。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李之仪善于学习苏轼豪旷俊逸之意气及苏门“以诗人词”的创作意识,并将“以花间为宗”的词体特征论及清婉的创作艺术一并融入词中,呈现出多重意蕴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历来认为,宋代词论中苏轼鄙视柳永,而李清照又不满苏轼。事实上,苏轼对柳永的态度比较辩证,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与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具备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张炎《词源》提出“清空”概念,众多学推许它是清雅人格的象征,细经辨析,则应属于词法范畴的规则。  相似文献   

15.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之注者解《论语》"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中"数"为"烦数"、"列举"、"控诉"、"不信"、"计数"五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注者最多,但是联系《论语》思想,颇有不洽;二、三两种意思也于理不合;第四种意思合乎《论语》精神,但不符训诂规则;第五种意思虽有成说,但未详论。文章以为"数"即"算计"、"谋虑"之意,此章指事君交友,如果利字当头,私心算计,必致君弃友疏之结果;只有忠信持身,才不会君绝友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医"指从事管理、药物、治疗等活动的各类医务人员.本文的"师"是标志人的职业身份的名词."医"作为行业,是个大的门类,其内部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专业,这些不同的专业人士,均可称"师",从而构成表示行业标志 身份标志的称谓--"X师".通检<四库全书>,医者称师计有:医师、侍御师、御师、针师、灸师、咒禁师、禁咒师、按摩师、药园师、采药师、药师等11种.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这些词语的语义、源流、理据及构成做了详细的考论.  相似文献   

18.
《礼记·礼运》"外户而不闭"的"外"应作"間"解,意思是"留着缝隙"。《礼记·檀弓》"嗟来食"中"嗟",相当于西北方言中给对方东西时呼唤对方的"加",为一般性的呼唤语词。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品中的上品,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苏轼坦诚旷达的胸怀。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地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最大的差异是“旷”与“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苏轼豪放词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性情,其次与他的词学理念及他的词的创作主张有关系,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必然产物。苏轼豪放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概括。苏轼豪放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是打破了“诗庄词媚”界限,“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境界;其次突破了词的声律的束缚,真正实现了词体的大解放,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第三,对词的语言进行了革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清新韶秀见长;第四是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