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菁菁 《东南传播》2020,(12):123-124
网络技术分布式、节点化、平台化的特征正在导致受众地位的崛起。随着电视剧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在强调内容的同时更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与个人满足,传统模式的电视剧营销传播策略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电视剧市场,需要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闵慧 《东南传播》2015,(2):108-110
日韩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历经起起落落,而如今,韩剧在中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日剧却日益衰退,收视群体不断小众化。本文以近两年广受关注的两部电视剧为例,从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受众的从众心理、电视剧资源、文化产业政策和剧集设置等方面的不同来寻求日韩电视剧在中国传播效果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我国电视剧应从文化上靠近、把握现代人心理、寻求政府政策支持、利用网络媒介等方面来增强自己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电视剧与情感 电视剧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一直受到众多的观众所喜爱和迷恋,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实现了他们的情感消费.电视剧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机会,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都市家庭情感剧在各大电视台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不少剧都叫好又叫座,在都市家庭情感剧热播的背后,除了电视剧本身精良的制作水准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因素呢?本文尝试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探讨都市家庭情感剧的热播现象,这类剧集除了给观众提供了娱乐性的功能外,还满足了观众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曝光效应让观众更喜欢收看这类电视剧,而移情现象让观众更容易入戏,伦理补偿心理使得观众在喜欢收看这类电视剧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通过了解受众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发现都市家庭情感剧的热播具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朱昱名 《新闻世界》2010,(11):95-96
一部好的电视剧,既要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要能抓住观众随着电视剧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心理特征;同时还需要在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上脱颖而出。近年来,谍战片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跟风者众多,其中由姜伟导演的电视剧《潜伏》更是成为备受众广为传颂的佳作,引发了谍战类电视剧新一轮的收视热潮。  相似文献   

6.
申思达  孟媛 《今传媒》2016,(9):74-75
新媒体时代,谁掌握人性谁就能占有市场。用户的娱乐需求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户关系重构的过程。在微信红包的使用中用户的心理需求和使用后的心理满足体现出新媒体与用户的使用满足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针对用户的需求心理和满足心理来分析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探讨新媒体时代媒介使用功能化对用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电视剧产生、发展的50年历程中,电视剧的文化身份认定问题一直在学界颇受争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电视剧越发以强势的姿态在电视荧屏上崭露头角,形成不可逆转的观看潮流.电视剧成为传播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同的阵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要求,电视剧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保持同步性的同时,还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剧受众的收视需求和收视行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下,年轻一代观众不再满足于像父辈那样的观看方式:家庭场景下"守候"电视剧,而是将观看电视剧与自己的交往需求、"迷"文化带动下的表达欲、作为"播散者"进行主动分享,以及潜意识中对颠覆文化霸权的朦胧渴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视剧观看景观.  相似文献   

9.
康平 《视听界》2002,(2):4-4
电视剧是受到群众广泛欢迎的一种艺术样式。电视剧的播出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电视剧在电视宣传中的地位和功能。下决心和下功夫做好这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稳定持续增长、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媒体的不断丰富和壮大,广告在信息传播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但广告在满足民众信息需求和娱乐享受的同时,也出现了传播失范的现象。在大众传播环境下,广告传播失范的影响深远,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后果与人际传播背景下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1.
香港回归以来,TVB电视剧的影响力日益提升,TVB电视剧文本"生产"是其制胜的关键。相关性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徒制"与TVB电视剧生产机制的准确定位;二是市场化的受众心理需求与TVB电视剧文本生产的契合。源此,在与内地电视剧文本单纯的"创作"观念相比较的意义上,TVB电视剧的文本生产就具有了观念和实践的双重价值,进而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热播网络小说改编剧《琅琊榜》远销海外,其播出版权被中国香港、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竞相购买;这部古色古香的电视剧,不仅给国内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风,同时也将中华文化吹向世界。本文基于影视受众心理的角度,对网络小说改编剧《琅琊榜》的热播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探寻影视受众的真实需求,并对网络改编剧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当今国产电视剧的隐疾,给出一些建议,希望以此唤醒电视创作者的文化传播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全媒体时代,运用传统方式进行电视剧的宣传推广已无法满足观众多元化的收视需求,必须充分利用好全媒体时代的各种新媒体使电视剧在崭新的媒介环境中获得新生,实现全方位、多层面、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4.
周清涛 《出版科学》2021,29(4):53-62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及舆情发展规律出发,采用生命周期理论划分舆情发展周期,分别为初发期、形成期、持续期和平复期,分析各周期民众信息需求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有效信息供给媒体.同时根据图书信息供给的特点,分析图书出版单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供给的优势,特别是在形成期至平复期能提供民众所需的深度信息和系统信息.具体的图书出版策略为提前主动应对、占据先机,精准选题、有的放矢,出版形式多样、便于民众理解和应用.图书出版单位及时出版相关图书满足民众的知识需求,以减少和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造成的伤害,主动承担自身社会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引入格式塔心理学和视知觉的概念,论述了如何运用相似性、封闭性、完形性、接近性等四个完形法则来营造心理空间,在满足读者基本需要的同时兼顾了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许三多的"成长"故事.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一故事反映了急剧的现代化过程或者说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大众所普遍感受到的复杂的生存体验.许三多成长的"三部曲"隐喻了人们对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和伦理的接受、怀疑和再次认同的过程.同时,电视剧构建了一个"成长"和"成功"的神话,投射了现代化时期观众的心理需求.观众观看电视剧时的意义生成,平行于他们在社会经验中意义的生成.正是文本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这种"互相确认",让电视剧得以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17.
杨状振 《视听界》2008,(4):94-97
美国的电视节目类型化运作在全世界电视业中是发展最充分运作状况最好的,尤其是在电视剧品种的划分和制作播出上。今天。美国电视剧节目类型的制作和播出越来越趋于细分,观看或消费的模式也越来越接近于“自助餐式”,充分考虑和满足着社会各阶层的收视需求。研究美国电视剧类型。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节目内容。领悟其叙事结构和矛盾的架构与解决,也可以让我们在注重电视节目、社会环境和文化变迁等具体语境差异的前提下。为中国电视剧的类型化发展提供践行意义上的参考框架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李爱华 《视听界》2007,(3):85-86
电视剧为电视台创造的高收视份额和广告收入是其他节目望尘莫及的。市场对电视剧的热衷促成了电视剧产业的空前繁荣。资本对这一充满诱惑的行业颇为神往。电视剧作为一种资金、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的艺术产品也需要强大的资金作后盾。单凭影视制作企业或制片人有限的自有资金,难以满足电视剧投资的需求。谋求多元化的资金与电视剧的良性结合有利于电视剧创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宝国  吴瑕 《视听界》2013,(4):58-60
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政策和管理层面积极鼓励和倡导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在立项上支持,在播出上扶持,在评奖上倾斜。这些措施对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较前一时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毋庸讳言,仍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一、相对数量仍偏少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绝对数量直线上升,成为堪与历史题材、军旅题材以及都市题材比肩的电视剧类型,获得了观众广泛的接纳和认可。尽管如此,与其他热门题材电视剧相比,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数量增长上尚处劣势,远未满足广大农村受众的收视需求。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稳定持续增长、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媒体的不断丰富和壮大,广告在信息传播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但广告在满足民众信息需求和娱乐享受的同时,也出现了传播失范的现象.在大众传播环境下,广告传播失范的影响深远,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后果与人际传播背景下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