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要聚焦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创新节目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挖掘视听语言的合理性因素渗透到节目中,提高新闻的艺术色彩,打造高质量的新闻节目。视听语言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应用要从健全评估体系、创设批评氛围和提高媒介素养等方面展开,提高媒体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加强自律,为受众创设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传递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范红 《新闻爱好者》2012,(24):11-13
媒介语言是媒体向受众呈现社会现象与传达社会文化意义的载体,是媒介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探讨媒介语言的建构,以及不同建构方式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媒介语言的建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语言学中的语义学、符号学,以及编码和解码,是媒介语言建构的重要方式。由于媒介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新闻媒介工作者应该学习和掌握媒介语言建构等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更为有效地向受众展现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9):17-22
本文认为,媒介本身并不会影响幸福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过程来起作用的,并且受到其它因素的调节。心理机制作为中介模式与调节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介作用有助于阐明某一关系是如何发生或为什么发生,中介变量是媒介影响幸福感的内在和质性原因,且不同中介之间互相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媒介幸福感心理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把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语言传播主体影响力是传媒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传播主体影响力可从大小、深浅、损益、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估.对语言传播主体影响力进行管理,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媒介氛围,建设良性、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其管理应在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两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冷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对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败坏了社会风气。本文以深圳宝安区入室强奸案为例,分析一些媒介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看重经济利益,抛弃社会责任,导致媒介权力"越位"与"滥用",媒介利用规则的模糊性,侵权报道行为呈现很强的隐蔽性,缺乏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对新闻当事人私人空间的公众化形成媒介新闻报道中的冷暴力,应强化媒介监管,深入规范媒介行为。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是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渠道,通过民生新闻构建的公共生活空间能够满足公众各项诉求,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需要在媒介价值和媒介定位上重新考量,需要公众、新闻从业者改善角色定位,充分挖掘公共新闻在民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后民生时代”是民生新闻话语体系中针对受众在社会中定位而诞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通过对具有社会意识的受众群体进行媒介概念范畴下的界定,有助于民生新闻的定位和价值研究的准确开展。“后民生时代”也是一个时间范畴,公众影响力的扩大、诉求的增多是“后民生时代”的典型特征。一是“后民生时代”中公民社会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因媒介制播机制、地域的限制、"民生"理念的缺位、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因素造成了民生新闻多年来的发展瓶颈。通过调整目标市场扩大新闻覆盖、优化内容结构丰富民生内涵、明确传播伦理提升节目品位等方面作出改进,实现公众、社会、媒体三赢。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部分的媒介与幸福研究都围绕幸福感展开,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幸福观却被忽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媒介使用对幸福感的贡献率,相对于社会变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作为一种效果研究取向,很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将幸福观引入媒介与幸福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幸福观的研究是勾连历史、文化、社会、媒介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是我们得以窥探文化与个人互动的极好窗口,并认真思考人的主体性。幸福观研究可从三个领域展开,一是对幸福的呈现与投射:媒介内容与个人观念的互动;二是对幸福的记忆与感知: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媒介交汇;三是对幸福的取向与体验:有形与无形的主体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部分的媒介与幸福研究都围绕幸福感展开,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幸福观却被忽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媒介使用对幸福感的贡献率,相对于社会变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作为一种效果研究取向,很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将幸福观引入媒介与幸福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幸福观的研究是勾连历史、文化、社会、媒介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是我们得以窥探文化与个人互动的极好窗口,并认真思考人的主体性。幸福观研究可从三个领域展开,一是对幸福的呈现与投射:媒介内容与个人观念的互动;二是对幸福的记忆与感知: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媒介交汇;三是对幸福的取向与体验:有形与无形的主体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吕晓峰 《青年记者》2016,(35):125-126
媒介城市的内涵:作为媒介的城市 媒介城市的形成基于两个前提.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为媒介城市的形成打通了技术和信息通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化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和技术逻辑的社会形态,技术逻辑的丰富让社会的重要呈现形式——城市,更多地呈现为数据化的实体.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空间”贯通了城市、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从技术上看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从政治上看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场景,从学理上看是在城镇化大潮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冲突.城市、媒介、人都是特定的时空场域,从时间上看,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看,既是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个体精神空间和社会意义空间.从“空间”角度出发,探索城市与媒介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城市作为媒介纳入媒介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研究,是媒介城市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张群 《新闻知识》2012,(10):30-32
民生新闻是我国民生及新闻的现实语境下的时代性产物,其媒介角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民生从基本同构转变为差异化巨大的民生现状是民生新闻产生的现实前提,媒体机构改革与媒介职能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过渡转变是其新闻语境。本文以现实语境为前提讨论民生新闻,分析民生新闻产生的语境及民生新闻的媒介角色。  相似文献   

13.
综观半个多世纪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考察,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媒介与幸福感之关系进行探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融合,媒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包括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未来研究应当将相关传播学理论纳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框架,系统全面地考察各种媒介形式和各种媒体内容对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媒介生态的深入影响,大众媒介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影像传播逐渐成为主要传播形态之一。通过全媒体宣传营销,多形式塑造、多载体呈现、多渠道传播自身形象,有助于图书馆持续提升社会影响力,助力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纪录片作品所塑造的图书馆综合形象及其表现形式,对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以纪实影像手段塑造行业形象、进而有效提升社会总体评价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子毓 《东南传播》2021,(2):116-120
文章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的数据,运用有序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使用与中国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媒介接触中,空闲时间读书、读报纸和看杂志影响并降低青年主观幸福感,广播对青年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的影响程度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8):46-51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需求表现更为复杂。本文从受众信息寻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媒介幸福感视域下受众的三种信息寻求动机:工具性寻求、利益性寻求及自我保护性寻求,并对受众从媒介中寻求信息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激发受众主动进行信息寻求的行为。这为检视媒介如何促进受众的幸福感提供了分析工具,从而为研究如何提高受众的媒介幸福感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许莹 《编辑学刊》2002,(2):32-35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体现是语言的变化.而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语言环境.当今社会,人们身处的语言环境与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所不同,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媒介对语言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作为媒介的缔造者,编辑必须注重利用媒介优势,担当起优化社会语言环境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李逵 《新闻前哨》2010,(5):52-54
社会在进步,新闻在其内容和形式上也都在飞速发展。以民生为内容、媒介为桥梁、和谐为基调、发展为目的的民生新闻已成为主流,在报纸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分量。民生新闻发展的风头正劲,在火热中难免存在着不足。本文试图阐述我国报纸民生新闻在发展中的顽疾,以期让新兴的民生新闻得到更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新闻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对贫困地区农村进行传播时,能对这类地区的媒介生态环境产生较独特的优化作用。武陵山片区湘西十八洞村的政治新闻传播很好地证明了这点。以十八洞村为例,政治新闻传播对贫困地区农村媒介生态环境的独特性优化呈现有其传播运行主导、政策导向、社会影响力、新闻当事人心理、信息能量转化诸方面成因。同时,贫困地区农村媒介生态环境在优化中也宜从认识上、合理性上、二者关系处理上善待政治新闻传播,防止其"孤岛"现象和同质化新闻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在广义上属于社会新闻,最初是一种根据内容模糊划分的新闻种类。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始,十年多的时间中,在经历了热潮和质疑后渐趋理性。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不是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这句话正是民生新闻意义的写照。综观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民生新闻本身,更多的表现为民生新闻本身及其报道方式所承载的不同以往的新闻和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