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浩然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但由于浩然在“文革”时期的地位以及与主流话语的复杂关系,对浩然的小说创作,包括他在新时期的创作,并没有在实事求是的批评中给予应有评价。当我们剥离了浩然小说中阶级斗争的话语和线索之后,发现其中仍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来自于作者对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真实描摹。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浩然可谓“两条腿走路”,一是用新作品显示“真实品德和新生”,从《山水情》到《苍生》奋起直追,创作了一系列中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做了有保留的反思,在其50-70年代小说创作的“常”与“变”中徘徊着前进,也不乏小说式精神自传色彩。一是创作自传体小说,“把自己说清楚”。这些小说具有很高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新时期以来的浩然小说创作,可谓为霞尚满天,应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3.
《金光大道》是浩然最满意的长篇小说,也是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本文基于对文学是意识形态这一社会性质的认同,从广义修辞学角度阐述政治意识形态对这部小说语言的规约与统辖,主要从话语生产权、话语符号、言说方式三个方面论述这部小说语言的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4.
浩然已经走完了他的人生途程,但他的小说<金光大道>在学界留下的话题并没有结束.在现有的研究和争议中,评论者大都围绕其政治倾向对其褒贬臧否,很少有人通过具体的话语分析,探讨其艺术上的成败得失.其实,在主流话语中融入个体言说,是这部作品的一种修辞形态,也是作品以其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赢得广大读者认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浩然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长篇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蜚声中国文坛。浩然用朴素自然的乡土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农村生活画卷,展示了一代新型农民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浩然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性特质。深究浩然小说创作中政治性特质形成的原因,既有那个特定时代政治气候对作者形成的客观影响,也有那个特定时期流行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模式赋予作者的主观认知。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3,(6):76-79
自从创作伊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浩然以及浩然作品的争鸣就一直没有停止,这一事实本身,至少说明浩然及其作品,存在着某种随时代的变迁而沉淀的独特价值。浩然的出现和成长,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怎样对一个作家思想和创作的规约以及作家自身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执着追随的过程。浩然创作特点的形成,是被规约而成的,逐渐被规约的浩然与现实的政治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鲁迅具有很高的戏剧艺术素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方面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鲁迅小说与戏剧不仅在精神层面有着某种深刻的粘连,而且在艺术层面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众多精妙的契合.文章从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鲁迅小说语言与戏剧中的装扮色彩、鲁迅小说的结构与戏剧的内外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性特征.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视角来透视鲁迅小说,不仅可以获知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艺术般的审美效果和新的美学特质,也可以使鲁迅小说的主题意蕴得到新的开掘.  相似文献   

8.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文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文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前不久聆听我校两个老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有感于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断,使我得益匪浅,特作整理,以自勉。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在艺术上具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创造的精神,许多小说作家都从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中获得过启发,而萧红更是一个悉心学习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并有着独特艺术创新精神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在艺术形式、言说方式上与鲁迅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所创新与发展。这使萧红成为20世纪最善于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最富于独创性的小说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如何体现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经典文学运作机制以及浩然小说经典化历程中的独特主体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提起梁金广,人们未必知道,但说到浩然,熟悉的人就多了。的确,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浩然曾经拥有众多的读者,他以“写农民,给农民写”为创作的宗旨,写出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他的创作硕果累累,但从创作道路来看,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其特殊性。评论家们纵观浩然的创作生涯,认为他是“当代文学崎岖道路上汇聚了诸多历史痛苦负担和文学自身矛盾的作家。”本文仅通过返观他在文学道路上所走过的脚印,探析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以期人们对浩然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创作小说之外,还以多种方式进行了戏剧艺术活动。丰富的戏剧艺术素养使善于"拿来"创新和具有融会贯通艺术悟性的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这方面的艺术感受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的视角来阐释、解读、研究鲁迅小说,可以透视鲁迅小说对戏剧艺术卓有成效吸收的特点和主体原因,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所具有的超强的吸收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部小说从叙述的时间顺序到空间背景的设置都符合舞台戏剧的特征;同时,它们的艺术结构又有不同之处。这说明两部小说在结构创作上各有千秋。这一新颖而独创的戏剧结构风格使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读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小说批评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评点是其独特的审美批评形式,它把阅读、欣赏和评论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古代小说批评不仅为小说艺术正了名,而且还探讨了小说艺术的一些深层次的特征。批评家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在情感性、通俗性与故事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审美特征。他们还认为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小说是第二性的,小说是生活的艺术升华;小说必须塑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性格;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触性性通,导情情出。”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必须坚持历史真实与责任感,不说外行话,不以臆定政治倾向压人;允许他人自由运用创作方法,自主选择创作题材,充分尊重文学的独特个性与艺术发展的规律;并对他人予以最起码的尊重。这是任何批评的道德底线。王军亵渎批评的基本规则,他对著名作家浩然不负责任的批评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7.
小说艺术心理分析的出发点小说艺术心理是对社会心理进行变形、改造、集中、概括的形象化描述。新时期小说艺术心理是对新时期开始以来发生的社会心理进行变形、改造、集中、概括的形象化描述。这既是新时期小说艺术心理分析的依据,也是其出发点。社会心理描述是很难困的,而以社会心理作为参照的小说艺术心理分析则要相对地易行一些。这是因为社会心理描述以参加社会群体为条件的人们的行为与活动规律性,以及这些  相似文献   

18.
关于《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从“刘四爷寿宴”这一事件出发探讨小说的情势营造与人物心理错位,是感知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切入点。从故事情节角度讲,祥子的“三起三落”确为小说的大关节目,让整本小说的情节显得非常简单。从细节刻画角度讲,围绕“寿宴”的精心铺垫与造势才是理解小说艺术创作力与人物性格的关键。透过小说中“刘四爷的寿宴”这一细节,可从情势营造与心理错位两个角度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9.
《娇红记》作为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具有两个突出的审美倾向,即戏剧化审美与悲剧性审美,而这两种审美倾向均与当时成熟的戏曲艺术的滋养有直接关系。对《娇红记》审美倾向的考察,充分说明了元代戏曲繁荣对当时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小说创作对戏曲艺术给予了借鉴,同时也为研究戏曲艺术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孔乙己》的叙述特征:叙述者的性格和叙述结构。由于叙述者的叙述是个性化的叙述,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由此亦使我们认识到小说更为深刻的思想主题。叙述结构的“散文化”特征,尤其使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与传统小说区别开来。这两个方面的特征,正是小说艺术的现代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