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广播音响是广播语言的有机成分尹日高广播作为传播媒介,须臾也离不开语言。整天被广播运用的语言,应叫广播语言。广播语言受自己的特殊规律约束就形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广播语言学。读了一点谈广播语言的文章和专著,虽然都涉及了一些广播语言的特点,但大抵仍是普通语...  相似文献   

2.
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的施旗、时煜华、徐丹暉、殷志敏四位同志,从广播宣传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当前广播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广播语言的基本规律,写出了一本有实用价值、有新鲜见解的好书——《广播语言的运用》。这部书大概是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研究广播语言运用的专门著述。由于他们从事的是前人没有作过的开路工作,难免有些不成熟之处。但是,由于它能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一专门领域探讨和解决了一些新的问题,所以仍不失为一本独具风格的好书。出版以来,一直深  相似文献   

3.
广播由于诉诸听觉的特色要求,决定了广播在语言运用上呈现出有规律的表现形态。人们常常形容某人说话抑扬顿挫或者铿锵有力,就是对有声语言规律的一种认识。广播在便于听、便于理解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对语言的运用、选择形成了一些规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达。“语言的生动性.主要是指语言的运用灵活多样、新鲜别致、活泼动人,能用各种修辞手段把事物的情状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第339页)。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  相似文献   

4.
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著二等奖的田放牧同志的《广播语言声学探讨》一文,是我国近年来广播语言研究方面值得注意的论文。大家知道,在大众传播媒介中,自从广播电视出现以后,传统的以印刷品作为媒介的写作方式为之一变。电视有画面形象,相对说来语言不那么重要,而广播则不同,语言的使用极其广泛,并且它只诉诸听觉,完全脱离了视觉,留给作者的是一道窄门。这  相似文献   

5.
弄清广播剧语言与话剧语言的异同,对于提高当前广播剧剧本创作和演播的水平,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语言是人类唯一完善的交际工具,它能够最直接、最迅速、最鲜明地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量运用语言的活动,构成了当代人生活中重要的成分,其间隐藏着最能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是最富有戏剧性的、令人激动的因素。只有大量运用语言的活动,才能真实、生动、典型地再现当代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感情。虽然在广播剧界出现了英国纯音响无语言的广播剧《复仇》,这仅仅是对音响丰富表现力的一种探索试验,并不  相似文献   

6.
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林兴仁同志的新著《实用广播语体学》,获益良多。广播语体学是一门专业学问,由于工作关系,有关研究广播语言的书和文章,我大都拜读过。同行们,包括我自己,在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中大都着重阐述与报刊文章相比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而且大都局限在新闻广播方面,并且还不是新闻广播的全部。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需要研究的,它是研究广播语言学的基础。但是,广播有多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在新闻中无疑是可以运用的。对这一点,李元授副教授在《新闻中的模糊语言问题》(见《视听界》1991年第4期)一文中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广播作为传播新闻的一种媒介,模糊语言自然也是可以运用的。它的运用除了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的一些共同点外,还有它自身特点,这就是以收听的需要为前提。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清中叶白莲教农民起义的研究中,学术界日益重视运用档案资料,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冯佐哲同志这方面的研究就是一个实例,他近年来的一些论著,包括《王聪儿起义》一书,有许多新的见解,把这一学术研究推向前进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对王三槐的评价,尚有商榷的必要。 冯佐哲同志在《王聪儿起义》一书中说:“四川起义军中以王三槐为首的极少数人就是钻进革命队伍中的蛀虫与变节分子。”“他争名夺利的个人欲望和政洽野心恶性膨胀,为了升官  相似文献   

9.
笼统地说广播语言应该口语化,既不准确,也无意义。广播的内容五花八门,不同内容所要求的语言也是很不相同的,就象京剧里的青衣和花旦,尽管同是一出戏里的人物,一个用的是文诌诌的戏剧语言,一个却完全是民间口语。如果硬要让《霸王别姬》的虞姬说一口口语,就会完全破坏了悲剧气氛;硬让《西厢记》里的红娘说一口文诌诌的话,  相似文献   

10.
各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特殊的信息承载体——语言。报纸是文字语言;广播是声音语言。那么,电视新闻的报道语言是什么呢?有的人认为是“形象语言”;有的人认为是“声音语言”。强调“形象语言”的同志,从电影理论中引经据典,认为“电视与电影都是形象化的工具,所以,电视新闻也应该让形象来说话”,坚持“声音语言”的同志理由恰恰相反:“形象语言不易表达抽象的概念,无法准确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和本质,新闻信息应该让声音来传递”(引自《第一届全国电视新闻理论讨论会》发言)两种观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1.
我研究情报语言学,假如仅仅从写作《情报检索语言》一书算起,也已有30年的时间。有一些来之不易的心得和收获,介绍出来与同行们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中央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做出批示:“继续办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不断增强凝聚力、影响力、感染力”。这一批示,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央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体现了中央领导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改革发展工作的肯定;体现了中央领导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今年,恰逢中央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创办55周年。在此之际,将学习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的体会写出来,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3.
谈广播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谦诚同志最近选编了一本《中国八十年代广播评论100篇》,同时为此书写了一篇评介性的文章—《起飞的十年,探索的十年—纵览80年代广播评论的发展轨迹》。论文回顾总结了80年代的广播评论,简介了80年代以前的广播评论发展的历史,并且怀着乐观的心情展望了广播评论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广播评论工作的发展将会起到促进的作用。白谦诚同志和其他许多同志曾撰写了一些优秀广播评论,可谓  相似文献   

14.
新闻编采人员如何改进文风?我以为很需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改革开放30年了,看《邓小平文选》(以下称《文选》)三卷,依然心潮起伏。邓小平同志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有独到深刻见解,而且他的语言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我们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的语言风格,对于掌握其理论的精髓,改进我们的文风,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16.
冯杰 《新闻爱好者》2012,(15):74-75
长期以来,在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中,长篇连播的收听率始终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吸引力之外,广播语言所特有的魅力也是不容置疑的。正是由于广播语言与受众心理期待的契合,才造就了各地广播电台长篇连播长盛不衰的繁华胜景。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平顶山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推出了长篇小说连播《龙啸中原》,这部由本地作家创作、资深编辑改编、本台播音员播讲的纯原创节目一经播出,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广大听众,并赢得一片喝彩。在录制过程中,笔者对长篇文学作品连播的广播语言特征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理解,现在将个人观点归纳整理出来,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临沂广播电视台从2007年10月正式开播《马上就办直通车》栏目以来,至今已有6年时间,加之前两年的探索改革期,这档民生栏目已走过8个年头了,栏目选题与报道似乎进入了平台期,形成了思维定势,急需改革。地方台民生新闻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马上就办直通车》栏目如何突破瓶颈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19.
苏明 《东南传播》2018,(2):91-93
广播语言作为媒体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广播这种以声音传播信息为特性的媒体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有声的媒体语言,因此广播语言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其他媒体更加直接,更要讲求艺术性和语言魅力。广播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是广播媒体的魅力所在。本文从广播实践出发,从广播语言的结构、修辞、声调、表达方面,探讨了广播语言在艺术美感方面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广播语言的特点、目前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广播工作者都发表了许多意见、大家在揭示广播语言的特点、探求广播语言的内在规律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有不少同志对广播语言特点是有不同看法的,这些看法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根据,目前要一下子统一起来,困难还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要使研究深入,一定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