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算律"单元的教学任务虽然已经全部完成,但是很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并没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令我非常的着急和困惑,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出现了诸多问题:1.概念不清,理解不透:如(1)25×(8+4)=25×8+4=200+4=204;(2)25×(8+4)=25×8×4=200×4=800.  相似文献   

2.
某日,我在教学时,曾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农具厂计划25天完成生产一批小农具的任务,结果多生产5天,每天又多生产4件,所以比计划多生产了300件,原计划共生产多少件?”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及解法。[解法1](300+5-4)×25=1400(件)[解法2] [300-4×(25+5)]÷5×25=900(件)持第一种解法观点的同学认为:每天多做4件,是针对后来多做的5天而说的,而比计划多做的300  相似文献   

3.
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出示数学书第25页上的探索与实践题,并要求学生算出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10.小明参观钢铁厂里看到许多钢管堆成如图的形状。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6根、有8层。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这堆钢管一共多少根?它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联系吗?生1:我是这样算的,把每层的钢管数加起来,9+10+11+12+13+14+15+16=100(根),一共有100根。生2:我是按照梯形面积公式来算的,(9+16)×(8÷2)=100(根)。  相似文献   

4.
《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部分教材有一定的“机械性”。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强调背熟口快,甚至要求背诵口诀达到脱口而出。尽管这是必要的,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由于年龄小,意志力较弱,常常对此感到厌烦,学习的热情不高,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学时除以课本上的练习形式为主外,还可采取如下几种变式练习。一、表内采除法基本口算题。以“6的乘法口诀”为例。可设计如下“组题”: (1)6×2= (2)( )× 6=12 12÷6= 12÷( )=6 12÷2= 12÷( )=2 (3)( )×( )=12 (4)2×( )=12 ( )÷( )=2 6×( )=12 ( )÷( )=6 1×( )=12 练习时,可要求学生口述出得数后,讲讲自己是怎么想的。比如学生答:我是这样想的,看到  相似文献   

5.
师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中的哪两个运算定律 ?生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a×b =b×a(a×b)×c =a× (b×c)师 :在乘法中还有一个运算定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呢 ?这节课我们用身边发生过的事一起来探索发现。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了陆亭亭等 4位同学 (指着坐在前排的 4位同学 ) ,我们就来计算一道和他们有关的题目。出示应用题 :每张单人课桌 70元 ,椅子 3 0元。上学期我们班转来 4位同学 ,学校里为他们每人配了一套课桌椅 ,一共要花多少元 ?学生解题 ,后指名回答。生 1:我是这样想的 :桌子 70元…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有这样一组口算:这是学生学习了"十几减6、5、4、3、2"的配套练习。之前,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十几减8、7",即在做这组口算时,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我随机让几个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奇怪的是,在算14-3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破十法":先算10-3=7,再算7+4=11。而在算  相似文献   

7.
检查学生作业时,发现有这样一道计算题:(8/9) (3/4)。绝大多数同学都采用了“先通分后计算”的方法,即:(8/9) (3/4)=(8×4/9×4) (3×9/4×9)=(32/36) (27/36)=(59/36)=1(23/36)……算法①只有一名学生是这样算的:(8/9) (3/4)=2-(9 4/9×4)=2-(13/36)=1(26/36)  相似文献   

8.
正昨天批完复习1的测试题,其中计算部分的两道题学生的的解法让我啼笑不得,错误率也是非常高的了。(详见如下)按理说,这样的题难度系数并不大,放在专门的练习中,错误不会这般高。我想,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两:一、数字出示很明显设置了"陷阱"。如(5/12+4/9)×12×9,学生将括号里面的两个分数的分母  相似文献   

9.
1、数学例1   师:“113 59=“有几种算法?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生1:我这样做:113 59=(110 50) (3 9)=172.先算110 50=160,再算3 9=12,最后算160 12=172,就是113 59=(110 50) (3 9)=172.   生2:我这样做:113 59=113 50 9=172.……  相似文献   

10.
1、数学例1   师:“113 59=“有几种算法?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生1:我这样做:113 59=(110 50) (3 9)=172.先算110 50=160,再算3 9=12,最后算160 12=172,就是113 59=(110 50) (3 9)=172.   生2:我这样做:113 59=113 50 9=172.……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一位老师执教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交换律、结合律”,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1.过程描述在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的一次练习中,老师出示习题,并问哪些算式可以简算。学生一一做了回答。其中125×9一题,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能使计算简便,故意语气加重,留给学生一个空间。有部分学生说:不能,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唰”地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简便方法:125×9=125×(8 1)……”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就草率地说:“这是加,不能适用乘法结合律。”还没等学生说完,老师就命令他:“你坐下,…  相似文献   

12.
上"分数计算练习"课(苏教版第11册51 页),碰到这样一道题目"46×2/45",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我请了一位同学上来板演,她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3.
漆琪 《江西教育》2004,(13):59-59
[案例]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组织学生练习这样一题: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列出了(5×5+5×10+10×5)×2、5×10×4+5×5×2等两种解法的算式,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出现了如下一幕: 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  相似文献   

14.
下面是六年级下学期一节复习课的片段: 师: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生:(a+b)c=ac+bc. 师:计算下面几道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3.52×1.7+1.7×6.48 (2)15.26×7.3-5.26×7.3 (3)89×101-89 (4)18×(1/2+4/9) (5)(48+64)÷16 (6)18÷(1/2+9/10) 第(1)~(4)题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正确.第(5)题,全班45人中,有35人计算如下:(48+64)÷16=48÷16+64÷16=3+4=7.第(6)题,有30人是这样计算的:18÷(1/2+9/10)=18÷1/2+18÷9/10=36+20=56.  相似文献   

15.
57+28=85【教学实况】这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例题:57+28师:这道题,用口算的方法怎样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和同桌的同学说说。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激烈的讨论声。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起了手。生1:我是先算57+20=77,再算77+8=85。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生1的算法,并与学生共同点评该算法。师生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可行,而且简便,是个好方法。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有,有”,顿时又有好多手高高举起。生2:我是先算28+50=78,再算78+7=85。生3:我是先算7+8=15,再算50+20=70,15+70=85,所以57+28=85。生4:我是先算50+20=70,再算7…  相似文献   

16.
案例:在一堂小数除法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号题:用多种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比一比哪种方法最简便?2.2/0.25摇摇摇15/1.25摇摇摇21/10.5题目一出示,学生便埋头计算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了。我暗自高兴:这么快就做好了,真不错!可让我失望的是全班只有两位同学用了两种方法计算,其他同学都只是用竖式计算出了结果,而且他们都不打算再试着用其他方法解题。更让我失望的是在交流这两种方法(方法一:直接用竖式计算;方法二:运用商的不变性质,即2郾2/0.25=(2郾2×4)/(0郾25×4)=8郾8/1=8.8)后,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时,竟然有很多同学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案例回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有一块关于"圆环的面积"的教学内容,笔者在2013年与平行班的老师一起执教了这个内容。记得很清楚当时在做完练习后,隔壁五(3)班的一位同学向我讨教了一个问题,具体情况如下:原题:在一个直径是9米的圆形鱼池外,修一条宽1米的环行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解法:9÷2=4.5米)4.5+1=.5.5(米)3.14×5.52-3.14×4.52=3.14×(5.5+4.5)×(5.5-4.5)=3.14×10×1=31.4 m2答:这条小路的面积是31.4平方米。  相似文献   

18.
请同学们观察下图:你能很快计算出上图中一共有多少个五角星吗?有的同学可能根据由上到下的排列这样计算:1+2+3+4+5+4+3+2+1=25(个)。有的同学可能根据上下对应的个数这样计算:1×2+2×2+3×2+4×2+5=25(个)。其实,上面的计算都复杂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图形,也就是斜着看,每行有5个五角星,一共有5行,所以一共有5×5=25(个)五角星。这样,问题就更简单。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一次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得数。例如,1/2、1/4、3/4、1/5、2/5、1/8、3/8、1/(20)、3/(30),1/(25)、2/(25)等分数。在计算中,有位同学很快就说出分母是25的所有最简分数的小数值:1/(25)=0.4,2/(25)=0.08,3/(25)=0.12,4/(25)=0.16,…,(24)/(25)=0.96。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都不明白这位同学为什么会算得这样快,他回答说:“当我计算到4/(25)时,就发现了它们的得数有规  相似文献   

20.
【案例】“加和减”教学片断:师:(板书44+25= )这样的题你们会算吗?生1:44+25=69。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算的吗?生1:因为个位上4加5等于9,十位上4加2等于6,所以“44+25=69”。师:不简单,你是在头脑里列竖式计算的。你们还有其它算法吗?生2:我想……先用“44-4=40”,再……(一部分学生议论:计算加法,他怎么做起减法了?哈哈!几个同学笑出了声。)生2:我……(越急越说不出)师:计算加法,能先算减法吗?你再想想。其他同学也都想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以倾听、鼓励为主。巡视中教师了解到生2用“44-4=40”的意图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