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与电视“联姻”6月8日,经济日报《东方时评》专栏正式和读者见面后,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经济日报《东方时评》是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衍化出来的。因为新颖别致的《东方时空》节目,许多人来不及收看,经济日报就将《东方时空》中的精彩画面及内容,...  相似文献   

2.
近两三年,我国报纸的版式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块状版式成了流行的主角。笔者平日关注较多的几份大报如《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辽宁日报》等,都成功“变脸”;《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的头版版式基本上是左右五三开或六二开的大块模式;《辽宁日报》没有拘泥于此,但是对线的弃用和留白的加大,明显强化了让稿件各自为“块”的用意。  相似文献   

3.
《经济日报》在头版上开辟《基层来稿》栏目,不定期刊发来自基层作者的稿件。这些基层来稿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有可读性。比如,3月29日的《科技图纸挂厅堂》和《税官的“不等式”》两篇,就颇具新闻价值。《经济日报》作为一张中央大报,在“寸土寸金”的头版上专门开辟《基层来稿》栏目,委实难能可贵。此举充分体现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办报思想,无疑会受到读者特别是基层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反观有的报纸,论“级别”和“档次”,远不及《经济日报》,而“架子”却很大,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要说是头版,就是在其它普通的版面上,…  相似文献   

4.
艾丰是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和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 最近,艾丰在《经济日报》社接受暨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中国当代名记者艾丰”课题研究小组的采访,就人们对新闻界诸多感兴趣的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深入浅出的回答。本人为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现将关于中国新闻改革热点难点部分访谈内容谨录如下: 宣传工…  相似文献   

5.
《经济日报》办报的“点子”之多,新闻报道创新意识之强是新闻界有目共睹的。过去读《经济日报》,常为这张报纸的大胆创新之举所吸引,对该报总编范敬宜不免生出几分神秘感,觉得此人定有些“超人”之处,不然,哪有这样多新颖独到的“点子”呢? 近日读到范敬宜同志的文章《在“点子”的海洋里捕捉》  相似文献   

6.
肖青 《大观周刊》2011,(18):220-220
《经济日报》在2009年年初推出“每周经济看点”专版,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亮点,展示地方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向。2011年,《经济日报》将“每周经济看点”扩版为三版。本文将从经济新阕报道策划的角度来评析改版后的“每周经济看点”成功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开封何时能“开封”》的启示─—兼谈经济日报“战役型报道”刘占锋1994年,中国改革的关键年。无论是改革的广度,还是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一些相对封闭的中国内陆地区来说,改革任务更为艰巨。今年初,人们尚未从节日的欢愉中静下心来,经济日报便以令同行刮...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面向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农民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报纸———《经济日报农村版》今年1月5日创刊以来,受到广泛好评。《经济日报农村版》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解读“三农”政策,传播致富信息,反映农民呼声,讲述农家故事,  相似文献   

9.
《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同志采写的“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在《经济日报》上连载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新闻工作者称赞罗开富同志的采访实践,“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创举,为八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2005,(2):61-61
《经济日报》一,《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大连日报》《华商报》等首批6家中国内地有较大影响的中文报纸已经加入了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从而在国际传媒界获取更全面有力更真切生动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  相似文献   

12.
万种报刊,万般风采 在千年之交的竞争舞台上,报刊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报刊抢滩战风烟四起。报刊广告词作为报刊竞争的“心理武器”已受到广泛重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份优秀的报刊广告词,往往是作者几经思索、刻意求精而成的。 《经济日报》的广告词含意隽永,具有大家风范,令人荡气回肠,又善解人意,暖人肺腑:“《经济日报》──读者的挚友;读者──《经济日报》的主人。”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揭示了报纸与读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表明了读者在《经济日报》中的重要位置。《家庭保健报》的广告词富有哲理,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者的立意是好的,强调文章题目不要用错字、错词;  相似文献   

14.
经济日报是倍受读者青睐的一份报纸,她时刻盯住新闻“消费”市场,每张报纸都是“满汉全席”,以独特的风格,让新老读者为之叹服。而“店”大不欺”客”,则是笔者对《经济日报》最深的感触。《三分之一的呼唤》最初是我参加省优稿件评比的评论,谁知在州里初评时,落选好在手头还有一份推荐打印件,便投给经济日报。1987年2月18日,该报在  相似文献   

15.
●第一个名字被用作街道名称的中国记者许宝健《经济日报》记者。1992年5月,他采写的《从孟楼到孟楼》的长篇通讯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后,引起了豫鄂两省的强烈反响,两省省委书记分别到实地考察并作批示。1992年5月28日,河南孟楼规划的15条街道全面贯通,为感谢记者,便把新建的连接两个孟楼的街道命名为“宝健路”。●第一个建议“设立特区”的记者连云山《人民日报》军事记者、军事评论员、国际评论员。1962年秋冬之交,连云山深入到深圳边境和香港九龙等地采访考察后,写下包括建议在深圳边境一带建立“特别政策…  相似文献   

16.
沈轩兴 《新闻窗》2006,(6):16-16
由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土带队的“又好又快发展新看点”采访组一行7人,于11月7日至12月3日深入贵州采访,截至12月9日,经济日报连续在一版,二版等显著位置刊发了《生态新城显生机——贵州省贵阳市金阳新区采访记》。  相似文献   

17.
一假令每张《经济日报》拥有五名读者,那么,就应有将近一千万人熟悉罗开富这个名字。从去年十月十七日起,人们差不多每天都在《经济日报》一版下半部分的一个固定栏目里读到他的文章。这个栏目就是:《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也是在去年十月十七日,《经济日报》刊载了一篇《为罗开富送行》的小言论,向读者宣布:罗开富将徒步跋涉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深入报道当地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当地人民群众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开创新的生活的精神面貌,并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文中还说:“我们不忘过去,要从五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或许有人记得,去年六月十四日,胡耀邦同志在会见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  相似文献   

18.
龙全忠 《新闻三昧》2005,(10):14-15
今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占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不久,北京《中国工商杂志》、《市场信息报》、“唐山经济》、《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一篇普通的通讯稿,为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回顾和总结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我认为“尊从读者,寻求突破”是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推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充分反映各地基层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成效,中宣部从9月初开始组织开展了“‘三个代表’在基层”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