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短视频成瘾是媒介成瘾问题的新兴议题,学界多从量化角度分析成瘾的严重性、成因和影响等,较少审视短视频应用的可供性及其引发的主体性问题。通过对短视频用户的深度访谈,以媒介的可供性视角切入,发现短视频应用的交互逻辑与底层算法既为用户创造了“无限”的娱乐体验,又为其提供了“有限”的控制选择。可供性作为调控策略让用户深陷于技术环境的社会压力中,又游移于自我控制的抉择之间。基于这样的媒介逻辑,用户更愿意拥抱技术,而将“上瘾”问题归咎于自身。短视频应用制造了可被“驯化”的假象,又使用户成为“反驯化”的对象。短视频“生成”和“制造”上瘾的机制,为理解算法时代的人机关系、主体性等伦理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在短视频中的媒介形象从多方面影响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对抖音短视频平台中的乡村教师形象进行梳理发现:当前乡村教师呈现守护型、阳光型、压力型、悲情型、污名型五类媒介形象;形象塑造存在媒体的报道框架固化,对选题的挖掘度不够;乡村教师的自我建构欠缺,对媒介的利用度不够等问题。重视短视频中的乡村教师形象塑造有利于增进身份认同,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有利于提高从教意愿,保障乡村师资的稳定输入;有利于增强社会认同,提升教师轮岗交流的成效。据此,从“他塑”和“自构”的视角提出了短视频中乡村教师形象的塑造建议:一是新闻媒体账号要重塑“他者”构建下的公众认知,丰富报道议题,同时做到客观真实报道;二是乡村教师群体要勇于进行自我形象的建构,提升媒介素养,也要涵养自身素质,主动解构污名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媒介的实践过程中,以短视频为主的视听媒介的影响不断扩散到乡村社会的各个层面,乡村社会日益呈现出媒介化场景。将媒介化理论视角引入分析皖北Y村个案观察,发现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介带来村民日常生活媒介化、社会关系媒介化以及乡村文化媒介化,同时也导致了农民主体异化、社会关系过度虚拟化、乡村文化浅薄化等问题,使城乡二元对立关系呈现出新内涵。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之“媒介即讯息”这一命题,其意应为:媒介(作为技术、工具)创造了社会,改变了社会,产生了大量“社会内容”(讯息),对人及社会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而不是“媒介是讯息”此一“误解”。“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观”的一个总的高度概括而又简单明了的表达,旨在促使人们对媒介技术及其作用的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的传播现象“晒客”,剖析了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借用了“媒介变形”的概念,可以说“晒客”就是“媒介变形”的产物,“晒客”的出现表明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介的发展之路,只有坚持这条道路,媒介发展才会适应传播的新一轮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本土潮流品牌”复兴的语境下,短视频媒介凭借媒介固有的沟通行动机制不仅促进了受众消费国货,还反向驱动了国货产品制作。短视频媒介平台顺应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不断挖掘符合“Z世代”群体的消费审美的视频内容,进而建构了“国货消费”的社会景观,让短视频用户成功地接受并推广国货品牌。网红经济嵌入隐形带货逻辑、数据算法嵌入受众媒介终端、媒介嵌入日常生活消费情景则是短视频嵌入国货消费的方式特征,是短视频发挥产品营销功效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7.
鉴于媒介学与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媒介环境学在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上的相似性,德布雷对“媒介”的概念进行了拓展,提炼出“媒介”的四层含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学术名词——“媒介化”和“媒介域”。从媒介定义、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三个角度,对这两个领域的核心假设和关键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整个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加以阐释。媒介学在以下两个方面富有创见:首先,媒介学将“媒介”定义为由“设备—载体—方法”组成的系统,一反此前媒介环境学对物质载体和技术设备的过度关注,突显了媒介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属性;其次,为避免出现媒介环境学中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倾向,德布雷搭建了一个由传播工具和文化环境共同组成的分析框架——媒介域,用于分解和解读人类文明史,从而为弥合主体与客体、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对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触网年龄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儿童活跃在短视频等社交媒介中,由单一的信息受众转变为信息生产者。本研究以抖音短视频APP为例,观察儿童独立管理社交账号的特征与社交表现,通过融入儿童的网络社交实践中,分析其在社交媒介中的自我呈现。研究发现,儿童在社交软件上的自我呈现行为是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表现,但其独立创作的背后依然受到平台生态影响,并建立在对成人的模仿之上,且社交互动、追求虚拟数据是儿童自我呈现的动力之一,易出现过分关注虚拟数据的现象。因此,在满足儿童媒介需求的同时应加强对儿童的媒介教育,正视儿童在媒介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地方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其媒介属性表现为弥合传播与传承的缝隙以及重组了地域、空间与时间。随着社会发展和相关建设的持续推进,地方博物馆在地方集体记忆书写、地方文化自觉提升和地方社会治理参与等领域的影响不断加强。与此同时,现实挑战也随之而来,既有建设同质化导致传播效力低下的问题也有技术与商业的大举入侵带来的文化困境。对此,有必要重返“文化现场”,重视对原生文化土壤的保护;积极融入“后喻时代”,建设参与式博物馆;重塑“人文精神”以推动地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帝国其实是一种权力的媒介。作为媒介,它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中所阐释的“媒介决定论”虽有不足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播在国家发展壮大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微信社交媒介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产物之一,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出行以及购物,同时也给成人教育管理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动力。微信由于自身强大的功能体系,使得成人教育管理可以有效地借助其便捷式的信息传递,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通过朋友圈的广泛互动,进而对成人教育管理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微信,为成人教育管理搭建平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中的“文字转图像”(Text-to-image)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崭新的交互方式向大众宣告了生成式AI带领当代艺术步入“艺术大众化”时代。生成式AI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迁。艺术媒介已不仅具有“材料”“媒材”“质料”等传统属性,艺术传播的媒介环境从“再现”走向“再生产”;艺术媒介从“聚块”(Agglomerations)的传播模式发展为多元形态,在分散且广泛的“灰色媒介”中,艺术媒介的“物质性”被关注;人机艺术传播中的“媒介在场”和“社会在场”共同建构社会景观,塑造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交通和通信速度的每一次跃迁都大幅压缩着人类时空,重构着人类感知模式,在此过程中,滋生于现代科技语境的电影、电视适时出现并成为调节人类时空经验的知觉后勤。在数字时代的光速传播背景下,时空压缩更进一步迈向时空折叠的境地,而短视频则成长为数字媒介时代的新型知觉后勤,它将原本不可见的转换为可见,并以具身传播方式为观众带来临在化的知觉体验。当然,在大数据和算法的作用下,短视频可能沦为一种“统计型影像”,但算法的多样性和用户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也为营造多元、生动的短视频文化景观提供了足够空间。  相似文献   

14.
受众在使用短视频的过程中会频繁进行任务的切换,这种行为被称为短视频使用的媒介多任务行为。采用计算传播学的研究视角,采集了100万短视频用户的使用行为数据,分析短视频使用中的多任务行为,研究发现:短视频使用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征,社交通讯类应用与短视频多任务行为模式有较大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进行对比,发现不同的性别在短视频多任务切换过程中呈现出对应用类型不同的偏好;此外,老年用户往往拥有较长的短视频使用时长,未成年用户则有较长的金融理财类应用使用时长。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是拓展阅读的重要抓手,教师应在跨媒介视域下,有效整合信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建构,探索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6.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接触和认识媒介、参与和利用媒介的动机、目的和行为的总称。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强化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公众的人文精神,为媒介环境的改善和传播效果的改进以及民主社会进程的推进起到积极作用。提高全民媒介素养,需要提高传播主体(“媒介公民”)、接受主体(“社会公民”)和“政府公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优化媒介生态,使媒介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媒介暴力第一案”的发生和公开报道,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而且,关于媒介暴力的内涵问题,关于媒介暴力的效应问题,以及关于媒介暴力的社会控制等问题,也在业界以及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媒介暴力”问题作为现实社会当中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能不能单纯地从理论上为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不十分重要。最关键的还是在其具体内涵上能够统一认识,从而能够使得我们对于社会控制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分析媒介暴力及其控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我们要抱以科学的态度、冷静的头脑、与时俱进的方法,才能最有效的保障我国大众媒介在一个规范、纯净的环境下继续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手段逐渐渗入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媒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一种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泛媒介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影像阅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开放研究等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有效发挥媒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大量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这是目前在中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方式.媒介素养是语文素养的延伸,媒介素养和语文素养都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有关"新闻"的内容应该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视角.大众媒体信息已经对语文课文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亲近印刷文本,提高深度阅读的能力,警惕大众媒介文本对经典文本的消解和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宬纹 《广西教育》2022,(5):123-126
本文基于跨媒介阅读的内容和形式论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凭借沟通与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巨大优势,能够突破传统纸媒的局限性,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