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闻受众为什么要读报、听广播?一般人都会回答:为了得到消息,为了得到知识和教育,为了消遣、娱乐。这种回答对,又不完全对。说它对,是因为它如实地道出了新闻受众的表层心理。说它不对,是因为它如实地道出了新闻受众的表层心理。说它不对,是因为它没有触及新闻受众的深层次心理——需要。研究新闻受众的深层次心理“需要”,是办好新闻事业的“秘诀”。  相似文献   

2.
辨析“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意识作为一种传者意识,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头脑中有关受众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是传者为着心目中“隐含的受众”的需求而进行传播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闻改革以来,受众逐渐被看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地位不断突出、彰显,由此派生出的受众本位意识也在新闻从业者中建立。受众本位意识的凸显,的确加快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事业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其中,突发性新闻作为新闻类型中的特殊类别,受众对突发性新闻的获取要求更高,因而需要广大记者在采访突发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路与方法的创新,从而才能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体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为此,本文就突发新闻的内涵与难点进行简要分析,并论述记者现场采访突发新闻的方法思路,以期能够为新闻事业的良好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来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它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活跃,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在呈现与日俱增的上升趋势。新闻事业中的受众定位决定了市场定位的同时,也决定了新闻媒体的媒介风格的定位,因此,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实现媒介受众的精准定位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一话题,从受众心理角度展开论述,深入探究当今的电视新闻采编所应该做出的趋利避害的时代选择和时代创新。  相似文献   

5.
媒体的报道内容能否被受众所选择所接受,是检验传播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闻传播要增强贴近性,强化传播效果,就必须注重研究受众心理、把握受众心理规律,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去策划选题、创新形式、采编稿件,使新闻产品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报刊思想理论宣传同样如此,它要为受众所注意、理解和记忆,也要在增强贴近性上下功夫,在研究受众心理特征、适应受众心理活动规律上做文章。《生活与修养》专版作为《解放军报》的一个传统思想理论专刊,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传播过程,表现为媒介发出信息到受众接受信息的分享过程。确切地说,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信息从记者到受众的空间延续过程。新闻信息发出却没有被受众接受,称之为新闻半传播。新闻没有被受众接受,标志着新闻在传播中失落,是新闻半传播现象的外部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剖析常见的新闻半传播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客观上说,由于受众的多样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渠道多元化,使得  相似文献   

7.
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人为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我国,公众还没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意识,所以作为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媒体就有义务在灾难时期为民众提供心理关照和援助。关注灾难阴影笼罩下的受众心理健康,分析灾难下不同时期的受众心理特点,对准确完成媒体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新闻受众群体心理以及总结反省媒体由于缺乏受众心理分析而在报道中出现的误区,例证了在新时期全球背景下,一个有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面对灾难,在做到传递真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8.
姚利权 《新闻界》2012,(1):32-3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媒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语言,经常"推陈出新",越来越被新闻从业人员及广大受众所关注。本文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对新闻语言"品质"的革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基本要求经常被媒体和记者忽视,以至于新闻受众需要带着怀疑与猜测去接受新闻报道传播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举“用事实说话”的旗帜,把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变成了一句通俗易懂的口号,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是,当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的《焦点访谈》深入人心,当“用事实说话”的口号响彻了所有媒体并且变成了新闻受众理所当然的心理期待之后,人们发现很多媒体的“用事实说话”并没有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2003年以后,《焦点访谈》栏目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收视率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10.
知识林     
受众的求同心理与求异心理 受众的求同心理 在新闻传授活动中,求同心理表现为受传者一般容易对和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的新闻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新闻报道的客观对象与受传者的社会角色相同或相近时,新闻容易被受传者选择; 二、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受传者的生活经历在相同之处时,新闻容易引起受传者的关注; 三、新闻报道中体现的观念、观点、态度、情感、知识等与受传者的固有思想、情感、知识等相同、相近时,新闻容易被受传者接受。 受众的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好奇心理。这种求异心理反映在新闻…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新闻传播观念,就是新闻传播关系和实践活动的反映,它通过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到实践的规律性运动.不断提高观念性的认识,能动地指导和支配新闻传播实践。”受众第一”观念的形成,同样有其日起科学合理的理论前提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从前者来看,“受众第一”观念融汇借鉴了传播学使用满足理论中“受众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又吸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的重要经验。就后者而言,‘’受众第一”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增强活力、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这是其基本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突出表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其中竞争的关键就是争取受众,而要想吸引受众,一定要重视和研究受众的一般心理,包括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是好奇心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从受众的求异心理可以看出,受众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是对“千版一面”、“千篇一律”的呆板形式和枯燥乏味语言的屏弃。只有立意新、表现手法新的新闻,才能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因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客体,而  相似文献   

13.
荆婵 《新闻传播》2009,(8):69-69
社会新闻是与受众心理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正是因为这样,受众心理对社会新闻的影响才显得举足轻重。受众的思想、情绪、喜好等.都是社会新闻所要及时把握的。也只有及时地抓住受众的心理和满足受众的需求,社会新闻才能继续得以发展以及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4.
博玫 《中国广播》2011,(2):65-66
新闻传播历经了‘哉需要什么说什么”和“受众需要什么说什么”两个发展阶段。媒体在反思传播效果时常常会发现,解除传统叙述手段对新闻传播的制约,寻求新的适应当前受众需求的叙述手段,对于新闻事业的顺利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再论党报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柏铨 《新闻界》2006,(5):12-15
《再论党报改革》一文,就党报如何确保对市场空间和受众心理空间的占有,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在新闻事业和社会生活中继续彰显权威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时政报道、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等方面进行突破是当前党报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虚假新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本研究对《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99篇年度虚假新闻展开分类分析,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结合话语实践过程,并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话语分析手段探讨虚假新闻话语和受众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虚假新闻主要涉及8类主体,且受众对名人和奇闻趣事新闻较为偏爱,虚假新闻正是因为受众的这类心理需求,而偏爱在名人和奇闻趣事上做文章,作为受众,面对"猎奇""趣事""名人"的相关信息,应高度警惕其真实性;虚假新闻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建构了受众内心的社会愿景,但这是虚假新闻利用了人们的善良,消费了公众的信任,无论愿景多么美好,离开了真实,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就随之减弱。  相似文献   

17.
绪论网络的成熟对新闻的呈现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冲击不只展现在速度与新闻量上,尤其是博客的出现带动平民参与网络的兴起,在这个趋势下,我们看到了新闻事业更大的发展空间,看到了一个受众更加被重视的未来,而这也凸显了对网络新闻受众的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给新闻传播带来三方面的变化网络使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媒体应不断研究和适应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变化,紧紧抓住受众的需要,及时调整传播结构,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在迈入21世纪的门槛时,我国新闻界就面临着两个严峻的挑战:WTO和INTERNET。加入WTO,意味着我们的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者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区域性竞争,而是不可避  相似文献   

19.
王燕 《河北广播》2009,(5):70-72
新闻受众心理是泛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新闻信息传播出去能否使受众接受,得到受众的认同和赞赏,可以说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传播学上讲,新闻是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新闻传播心理规律。作为新闻从业者,认真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对采写优秀的稿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宋明亮 《军事记者》2005,(12):42-43
舆论战的实质是敌我双方争夺新闻传播效果的信息战争,决定舆论战成败的首要因素是我们发布的新闻能否被受众接受,而受众在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战场时,是依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来作出判断的,如果我们发布的舆论信息没有通过受众“心理选择”这一关.等于没有领列舆论战的“参与权”证书。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