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因为儒家文化讲究仁义、诚信、贵和,所以虽然当时明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大国,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却没有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郑和七下西洋,充分显示了我国明王朝科学技术、航海等方面的先进,并以其规模大、航程远、历时长著称于世。从史料记载可见郑和宝船之巨,但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宝船的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3.
【背景材料】材料一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启航6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国家安排了一系列重大活动: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郑和下西洋电视专题片,2005年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材料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与福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册》2004年年底在福建正式发行。邮册中精选了近50张精美邮品,围绕郑和当年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宏伟历史事件,反映了郑和和他的船队成员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1.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①郑和下西洋的经过。②郑和下西洋的意义。2. 学生需要认识的基本观点:①郑和是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2.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的伟大创举,但他所开创的事业为什么没能坚持下去。并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活力呢?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下西洋中官方所垄断的朝贡贸易主要是围绕“宣德化”、“杨国威”、“柔远人”、“示富”等政治目的进行的,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是明王朝一贯推行的海禁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  ●郑和下西洋【概念解析】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进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活跃,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前提。造船和航海技术的?..  相似文献   

7.
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国际地位的历史转折--郑和下西洋意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时的重大事件,是中华民族壮大自己、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可惜这航海史上的辉煌壮举后来竞被视为劳民伤财的弊政加以禁止.于是,中国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郑和下西洋的规模远远大于后来的哥伦布之辈的"地理大发现",但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则远逊于后者.其主要原因前者是为提高明王朝的政治声望而不惜钱财;后者是为经济扩张而不惜冒险发财.可见,如果完全不顾经济效益,即使再辉煌的事业也必定难以为继!闭关自守无异于自我窒息,面向世界才有出路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越南的潘辉黎、阮文胜等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攻击郑和下西洋是在于“侵略”。本文以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历史事实,从四个方面批驳其“侵略论”,论证郑和出使西洋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遍访亚洲三十余国,为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20,(3):10-15
从亚洲海洋文明历史考察宗教间交往的经验,对21世纪海上丝路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共建亚洲人类命运共同体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意义。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路多元宗教交往的实践,表达了历史上中国人对待不同宗教的价值取向。郑和下西洋秉持的宗教态度,是明代中国天下一家、协和万邦思想的一种表现,对多元宗教的尊重、包容和平衡是其显著特征。郑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带有二元结构的属性,既是郑和下西洋活动内容组成,也代表了一些船队成员的宗教信仰。郑和下西洋把这种天命皇权和宗教神权融合一体,成为治理天下一家秩序的大规模海上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材料一:下图为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材料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于今年7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并讲话。他高度评价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和重大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但却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郑和下西洋在内在动因、组织形式、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哥伦布航行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从这些层面展开剖析,才能对郑和下西洋为何未能实现地理大发现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的大事 ,因此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史教材都会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它 ,人教版的中学历史教材也不例外。最近《中学历史教学》编辑部转给我一些读者的来信 ,内容都是关于教材对郑和下西洋的表述的。这些教师好学肯钻 ,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意见 ,但对于个别建议的内容和思路 ,我认为仍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在这里我不揣浅陋 ,提出来与广大读者商讨一下。(一 )一位教师根据《明史·宦官》的记载撰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一文 ,指出“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是明成祖派遣的 ,第七次是宣德皇帝派遣的”。应该…  相似文献   

14.
万小菡 《文教资料》2007,(11):81-82
2005年,中国展开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系列活动,这期间,有多家电视台摄制了相关的纪录片,回述明朝初年那辉煌的航海壮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合拍的五集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南京电视台和中国华艺音像总公司合拍的八集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当年7月,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之时,两部片子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相似文献   

15.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寻找建文帝。也非炫耀国威。前期主要目的是通过“金钱”和“大棒”并用的政策来获得海外各国的“外交承认”。后期是郑和及其使团人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主动要求下西洋。朱棣是前期下西洋的推动力。后期这一主要推动力就变为郑和了。  相似文献   

16.
15世纪初,当拜占廷帝国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争夺连接东西方传统商道而激战犹酣的时候,东方的明王朝正从容不迫地派遣使者南下西洋、北上西域,放眼看世界,创造了郑和七下西洋、陈诚三使西域的千古佳话。陈诚是中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外交家。他的《陈竹山先生文集》详细地记载了历次出使的经过和遭遇,对于研究中亚帖木尔帝国的历史,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7.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问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18.
自西汉开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一千多年里,狮子作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性使,自域外源源而来。时期不同。来华狮子的国别不同,来华路径不同,来华方式也不同,将郑和下西洋前的狮子来华与郑和下西洋后的狮子来华作一比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七次下西洋既是中国,也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福州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贡和岫封使臣出使琉球的主要门户,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具体史实探讨郑和下西洋与琉球海上贸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世界史部分     
陈建华 《中学文科》2005,(7):44-48,F003
1.新航路是怎样开辟的?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什么郑和的远洋航行比西欧早,但产生的影响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