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说,报刊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我国报刊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这个起源和演进过程中,从内容到装帧一直在演变和发展着。从梁启超的《时务报》到孙中山的《民报》,从陈独秀的《新青年》到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茅盾、邹韬奋等先驱的办刊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2.
1918年,蔡元培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作序时写到:“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1),点明了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说报馆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子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2),其中“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指的就是新闻与历史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71-72
<正>"喉舌"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概念之一,借用说话的器官来定义党报的性质和功能。中国新闻史上,最早使用"喉舌"说明报刊作用的是梁启超。他1896年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写道:"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后来他又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1905年孙中山创办《民报》时强调:"《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1932年5月8日国民党党报《中  相似文献   

4.
一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广播事业的基本性质和职能,以“喉舌”和“耳目”概括,早已为党的报纸和广播所确定,其本义是传播最新时政情况,表达政治主张和愿望要求,并成为新闻广播工作者实践的准则。“喉舌”和“耳目”出于古籍。“喉舌”系指古代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要官员。《辞源》所引《古文苑十五扬雄尚书箴》云:“是机是密,出纳朕命,王之喉舌”。“耳目”则指探听消息者或视听所系之物。《辞海》引用《左传·成公二年》  相似文献   

5.
公器如衡     
读徐铸成、赵超构等老一辈新向工作者的文章,常常可见他们以“公器”喻新闻。公器,顾名思义,大众之工具也。这同我们今日提出的新闻是党、政府和人民大众的耳目、喉舌,是大众之舆论工具,“精神”上是一致的。新闻是用来传布消息的,传布的消息是作用于读者大众的,这种消息,当然要出以公心,要公正公平,否则,它和旧时街头问巷之“包打听”、“长舌妇”之叽叽喳喳何异,它与无耻小人的飞短流长、捕风捉影乃至信口雌黄、无中生有何异?然新闻既为社会一部分,且又居住赫赫(耳目、喉舌这还了得!),便同社会上各种情事一样,有优劣高…  相似文献   

6.
《襄樊日报》近两年来有效地探索出一种适应市州报发展规律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三贴近”和舆论监督九种“加法”运作。(一)“喉舌” “耳目”党报是党的喉舌和耳目。当“喉舌”,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上,全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党的声音,使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实  相似文献   

7.
余玉  吴琴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1):91-107+128
近代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在早期国人译报实践中萌芽,在国人自办报刊中历经“耳目”与“喉舌”之间的“统一——偏移——强化——统一”的循环过程,从而在近代报刊实践史上呈现出独特的嬗变轨迹。具体而言,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孕育于早期国人报刊实践,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辩证地提出报刊“耳目喉舌”论并逐渐向“喉舌”功能偏移,清末革命派报刊不断强化“喉舌”而轻“耳目”功能,民初随着新闻业从“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向,报刊“耳目”功能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渐向“耳目喉舌”功能回归。在报刊实践语境中辩证考察近代报刊“耳目”与“喉舌”功能的关系,探寻其独特演进轨迹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畸轻畸重的现实表征,对当下新闻业有效发挥其功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加强新闻工作者知识修养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决定的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就是党赋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新闻工作者既是党的耳目和喉舌,又是人民的耳目和喉舌,担负着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相似文献   

9.
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改革的方兴未艾,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支撑: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也需要从新闻实践这棵常青的生命之树中汲取养料才能不断滋润、升华,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喉舌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在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总要充当某个阶级、政党和社会政治集团的耳目和喉舌。 马克思侣49年2月在《〈新莱茵报〉审判案》一文中论述报刊的  相似文献   

10.
说“鞶鉴”     
"鞶鉴"之名,《左传》凡两见。《庄公廿一年》:"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又《定公六年》:"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鉴,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杜预注:"(鞶鉴),鞶带而以镜为饰也。"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鞶,又作盘(盤)。"故"鞶鉴"亦作"盘鉴"。自杜注行世以来,后世注家多宗其说,今人杨伯峻先生1990年修订重版的《春秋左传注》也仍旧采用此种说法,并且进一步解释补充道:"鞶是大带,亦名绅带;鉴,镜也。鞶鉴为一物,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要认真实践马克思新闻观,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多出精品佳作,当好“耳目”与“喉舌”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这位智者在用自己的学术之灯、生命之灯照亮儿童文学前程的同时,也照亮了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梦想者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一个报业的开拓者。本文只打算简要地就他的新闻思想作一个较全面的评述。一、报刊使命自近代报业产生以来,各阶级、政党无不赋之以特定的使命。而这种使命也往往成为人们研究报纸倾向的重要依据。作为我国近代舆论界的先驱,梁启超赋予报刊的使命是什么呢?纵观梁启超的论述和实践,其核心就是以报纸为耳目为喉舌,通中外之故,通上下之情。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其通塞而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2020年的奋斗目标,今后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党的喉舌、人民的耳目,新闻媒体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我们的提法上,新闻记者的作用好像就仅仅是"耳目和喉舌",对党和政府历来起到的"参谋"作用之说非常淡了.在实际报道中,参谋类报道也确实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6.
党报作为党委机关的喉舌耳目,较之于都市生活类报纸,确有它的特殊性,但党报也是新闻纸和商品纸,必须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所以,改进和创新政务新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内参是党报新闻报道工作的一个重要体裁,也是党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舆论上具.报纸是党的"喉舌",党报内参就是上级领导的"耳目".其政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很强的,是党报工作的第二条战线.  相似文献   

18.
5月8日至12日,首次全国性党报内参工作会议——人民日报暨省市自治区党报内参工作座谈会在人民日报社召开。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先后两次到会讲话,他强调,从报社编委会角度讲,办好内参与办好报纸同样重要。他还就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作了阐述。他说,党报除了是我们党的喉舌之外,还应成为党的耳目。所谓耳目,就是要通过党报来使我们各级党委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据此作出决策,然后通过党报和其它传播工具,以及各种渠道向群众宣传。高狄强调说,内参工作要注意  相似文献   

19.
“喉舌”、“社会武器”、“舆论监督”……在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这些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一方面精确地描述出了我国新闻传播媒体的功能所在,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对新闻传播媒体能够勇于担负起社会责任的极大期望。近年来,由于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媚俗化和娱乐功能急速膨胀的问题,媒体的行为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但是市场化同样带给了媒体推动社会发展,当好“喉舌”“耳目”的新的优势。文楼村艾滋病问题的解决,就充分地体现出了这一点。 根据国家卫生部2001年8月23日公布的材料,1995年以来,河南省卫生厅对上蔡县文楼村…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史看,党委机关报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喉舌”功能,公开报道;二是“耳目”功能,内参报道。党报的耳目作用主要通过内参报道来体现。办好内参和办好报纸同等重要。党委机关报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公开报道,一手抓内参报道,才能喉舌灵,耳目明。 内参报道是一种不宜公开发表或暂时不宜公开发表,又是上级党政领导机关需要了解的、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内部新闻报道。 内参报道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它和公开的新闻报道一样,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内参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起,由人民日报牵头,连续召开了三届全国性的党委机关报内参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新时期党报内参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