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社:去年10月,我公司会同铜陵市新闻协会、安徽大学新闻专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新闻串讲会,并特邀贵报记者柏生同志讲授新闻写作知识。柏生同志在铜陵短暂的几天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会议期间,好在我公司五松山宾馆下榻,她坚持不住已安排的较为舒适的房间,硬是搬到普通客房。途经马鞍山时,她又将我们预订的条件优裕的房间退  相似文献   

2.
她60多岁了,还迈着匆匆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地耕耘。邓拓曾给她赠言:“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她就是《人民日报》记者柏生。 4月的榕城阴雨连绵。柏生匆匆地从鞍山回到北京就匆匆地来到福州参加全国晚报评选活动,结束后又将匆匆地赶往皖南讲课。“还有5天时间,咱们采访几个吧。”听她这么一说,我欣喜若狂。能和这位高级记者一起采访真是三生有幸啊。我按捺住激动:“走吧,先到闽江宾馆住下。”“我不住宾馆。我从来都是到哪儿采访就住在哪儿。上次采访卢嘉锡也是住在物构所,这次就住你们公司吧。”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我感到茫然,看来再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急忙挂电话让公司收拾一个房间。这是一个几平方米的斗室,一架单人板床、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对木沙发,几乎占去了整个空间。没  相似文献   

3.
1949年初,我从香港乘轮船经天津来到刚解放不久的北平。当时,北平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从我住处的楼窗外,传来阵阵秧歌锣鼓声。这是人民在迎接新的生活。那时候,我认识了人民日报年轻的记者柏生同志。她热情、诚恳、有朝气,我很高兴接受她的采访。记得在这年的5月6日,我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与科学》的报告,柏生同志前来听讲,后来,在我参加筹备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  相似文献   

4.
笔者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在1949年10月2日的《人民日报》第4版中,惊喜地看到了《我们飞行在人民首都的上空》的报道,其作者是柏生、家炽。我通过报社老干部办公室查找到柏生家的电话,去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按约定专门拜访了柏生大姐。柏生本名为陈柏生,1926年生于北京,194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随后即奔赴冀中解放区。1949年1月开始在新华社当记者,3月调《人民日报》当记者、编辑至离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新闻记者。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柏生采写了许多有影响的新闻作品,邓拓同…  相似文献   

5.
1949年初,我从香港乘轮船经天津来到刚解放不久的北平。当时,北平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从我住处的楼窗外,传来阵阵秧歌锣鼓声。这是人民在迎接新的生活。那时候,我认识了人民日报年轻的记者柏生同志。她热情、诚恳、有朝气,我很高兴接受她的采访。记得在这年的5月6日,我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与科学》的报告,柏生同志前来听讲,后来,在我参加筹备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她经常来采访,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她每次采访都很认真,  相似文献   

6.
多做些科学与文化相结合事情卢嘉锡全国科技大会后不久,柏生同志便兴奋地告诉我,应出版社同行友人盛情相邀,她正在忙于选编又一本她的新闻采访集子。她把这本集子取名《文泉集》,请冰心大姐题了字,而要我为她这本新作写几句话.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列宁预言的“自然科...  相似文献   

7.
邓涛  谭志红 《新闻三昧》2008,(10):56-56
柏生,本名陈柏生,笔名肖柏、柏子。她祖籍安徽安庆,1926年生于北京。“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邓拓赠言),作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柏生是新闻速写、专访写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8.
邓涛  谭志红 《今传媒》2008,(5):45-46
柏生,本名陈柏生,笔名肖柏、柏子.她祖籍安徽安庆,1926年生于北京."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邓拓赠言),作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柏生是新闻速写、专访写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9.
柏生是《人民日报》以写人物专访著名的女记者。在她3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中,专访是她用得最多、最擅长、也是读者最爱看的新闻文本。柏生在专访写作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分析她的典型作品.研究她的写作技巧,对提高我们新闻写作、驾驭语言艺术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实操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继《笔墨春秋三十年》一书出版之后,柏生同志的这本选集又将出版了,作为一个读者无疑是一个佳音,高兴!欢迎!当然深信,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情,也是广大读者的心情。但在她叫我为这集子作序的时候,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为难了!我读过柏生同志不少文章和报告文学,而更重要的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这个搞数学的人,能为新闻作品作序吗?  相似文献   

11.
高峰同志于2013年1月28日逝世。我怀着哀伤的心情,怀念高峰同志心无旁骛,痴迷新闻,为党为人民奋力工作的精神。我与高峰同志在河北日报社一道工作几十年。她是我钦佩的一位女记者。她成果甚丰,声誉甚优。1987年,全国恢复评定新闻职称时,她是第一批被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评为高级记者的。高峰同志在45年的新闻生涯中,乐其业,尽其责,竭其力,矢志不渝地为党、为人民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2.
记者张沪     
《一个“场外记者”》在去年第十期《新闻战线》刊出后,象石子掉进池水击动片片涟漪,在新闻界引起了回响。有的同志为记者采访受到限制鸣不平,还有不少同志对张沪的“韧性采访精神”表示赞扬。我怀着同样的心情,去北京晚报了解这位“场外记者”的好经验。问到编辑部里的同志,都向我称赞张沪。只有张沪自己,一再说明,她三十年前参加了新闻工作,现在才开始学步,只能算个“老学徒”。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史上,优秀作家的创作,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风格。“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这些话是并不夸大的。但在新闻史上,能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具有某种个性特色的记者,还并不多见;至于在风格上形成某种流派(例如我国文坛的“荷花淀派”与“山药旦派”),那就更少了。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已有一些同志有意识地在新闻通讯领域中“创一体,备一格”。例如穆青同志的人物通讯、阎吾的“情景新闻”、柏生的专访、刘宾雁的政论式通讯等等。风格的个性化与  相似文献   

14.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15.
翻阅《中国十大名记者》一书时,偶然发现频频著文于《人民日报》的陈柏生是位老太太,敬佩之意顿生。去年11月,我有幸听她授课并采访了她。北京的11月寒风袭袭,雪花飘飘。那天,我早早赶往授课地点,脑子里勾勒着这位被国务院评定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的形象。真正看到柏生,第一感觉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个子不高,身穿黑呢子短大衣,齐耳的短发,随身背一沉甸甸的黑包,迈着匆匆的脚步,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相似文献   

16.
继《笔墨春秋三十年》一书出版之后,柏生同志的这本选集又将出版了,作为一个读者无疑是一个佳音,高兴!欢迎!当然深信,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情,也是广大读者的心情。但在她叫我为这集子作序的时候,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为难了!  相似文献   

17.
万红金 《新闻知识》2002,(11):30-31
一、记者有风格记者的作品是否应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一向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我坚持认为,记者应有自己的风格。从新闻实践来看,有相当一些新闻作品都是讲究美学效果的。在中外众多的新闻记者中,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比较成熟的记者。如意大利的法拉奇,美国的斯诺、李普曼,日本的本多胜一,中国的范长江、邓拓、穆青和柏生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富有创意的地方,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雨果在谈到文学时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  相似文献   

18.
“我把新闻报道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献身新闻是我的幸福。”采访邓少勇时,他说了这样一句朴朴实实的话。 邓少勇是1983年到焦作日报社当记者的,至今共获得地市级以上好新闻6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好新闻31篇,有3篇作品获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两篇作品获中国中等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邓少勇善于用新闻眼最大限度地去发掘新闻的含金量。他写好新闻有三条经验,一是重大新闻重点抓,二是对局部新闻要找准与中央声音的结合点,三是善于总结典型的闪光点。 1996年6月初,江泽民同志来焦作考察,上级通知不安排焦作记者跟随…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次理论思维活跃的有识之士的聚会。这是一次理论思维火花竞相迸发、交流、撞击的学术研讨会。 6月11日北京新闻界。全国新闻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招待所举行。来自首都各报社、通讯社、电视台、杂志社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的学者、教授、老总、名流、编辑、记者等60多人.陕西的《新闻知识》、黑龙江的《新闻传播》、四川大学新闻系、上海新民晚报等单位的同志也应邀参加会议。有老相识,有新朋友,有常见面的,也有初相逢,济济一堂,谈笑风生。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艾丰、副会长柏生、吴昊分别主持了会议。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王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