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其赋作中表现出明显而强烈的讽谏意识。他在赋中开辟的多种讽谏手法,均服从于作者重视并自觉以讽谏为目的的创作思想。扬雄讽谏意识形成与其受汉代经学思想的影响,又恰值西汉王朝末世,以及他务实尚用的文学思想和沉静深思的性格特征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的扬雄主要有两种形象,一为献赋入仕的宫廷侍从,一为闭屋著述的草《玄》者。扬雄献赋本为讽谏,但因“劝百讽一”的矛盾,其讽喻之义往往淹没在华丽的形式中,所以唐诗称引其献赋时,多与入仕或宫廷侍从相联系,而较少注意其讽谏,称引草《玄》事时则看到了扬雄的不得已与高尚的人格。对扬雄的吟咏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出与处的思考,献赋入仕是他们用世思想的反映,而白首草《玄》则是他们对人格的追求,是兼济天下理想无法实现时的一份固守。  相似文献   

3.
眨谪阳山使韩愈对社会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冷静的思考,儒学传承统绪的理论也由此趋于成熟。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人生追求,表现为“词蓝己出”、“怪怪奇奇”的审美追求。愤激由此趋于平和,平实由此转为险怪。  相似文献   

4.
汉赋作品体现了汉代作家对人格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主要表现在:忠君爱国,关爱民生;指陈时弊,拾遗补阙;洁身自爱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儒家人格本质上是宗法社会的伦理人格。儒家伦理人格是以一定的感性形式呈现的,儒家人格的本质是追求尽善尽美,儒家人格的形态表现为温柔敦厚,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由自觉到自然、理性到感性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当儒家人格以诸多感性形态引发人的情感体验时,它则通向了审美域,形成了儒家的审美人格论。  相似文献   

6.
儒家人格本质上是宗法社会的伦理人格。儒家伦理人格是以一定的感性形式呈现的,儒家人格的本质是追求尽善尽美,儒家人格的形态表现为温柔敦厚,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由自觉到自然、理性到感性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当儒家人格以诸多感性形态引发人的情感体验时,它则通向了审美域,形成了儒家的审美人格论。  相似文献   

7.
出土的汉代墓葬自然神话画像,既蕴含着原始自然神话的美韵,又彰显出汉代民众审美情趣。审视墓葬自然神话画像,有追求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空间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的,还有追求以声绘形的神似美的。自然神话画像美韵深深打上了汉代先民审美烙印。美能引起人心灵共鸣,研究汉代墓葬自然神话画像的审美意趣,可激发今人对美的追求,创造更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以汉人集中体现于各体类赋文中的审美心态为论题,探求以理性、求全、夸饰为尚的汉赋审美心态,正是生成于汉赋特殊的象类式铺陈的感知表现方式,及汉代赋家居于各种政治道德人格和文化人格之中的审美人格,进而讨论汉赋三体对先秦以来文学表现范式的发扬光大与集成创发,以及随东西汉之分而发生的语体、气性、风格迁流。  相似文献   

9.
论扬雄赋     
扬雄大赋重视讽谏,并开辟了新的讽谏手法,即正文中杂以微讽,以点醒题旨,大量用典,夹叙夹议,以及结合行踪咏史怀古的体格,其意义在于试图摆脱描写与讽谏游离的格套,从而自然过渡到他本人后期的言志赋。也启发了以后的纪行赋作家,扬雄的言志赋则体现出儒、道、骚融合的倾向,既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又并不废弃道德操守的价值。他的创作从大赋到言志赋的发展,在汉赋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愈对屈原文学精神的学习和继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因而能不顾个人安危,勇于讽谏君王;其次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才观和处世观.在其诗歌中共同反映出了对埋没人才世风的厌恶和严厉批判;第三是韩愈和屈原在精神上的相通,即自励自强,保持自己追求高洁人格,不附和世俗的脱俗品格;第四是文学创新精神的相同,重视和崇尚独创,呈现出鲜明的独立个性.  相似文献   

11.
由汉赋而明文学思潮,又转而观汉赋,可对汉世文人在规范与异化中的沉浮与挣扎,及由汉而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与精神追求的心灵历程有更深刻的体味与感悟。书名"书写策略",切中了汉赋自觉为文的本质,可见汉人的创作心态。而"集体汉赋"之说也堪为赋学研究史上的创见。  相似文献   

12.
禅宗以心性思想为核心,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儒禅互补影响下,杜甫逐渐在回问内心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从而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以有为本的儒者,与王维、白居易等儒禅兼具的文士不同,杜甫对儒禅的互补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愈“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这使他的思想资源十分有限,对问题的思考也只能在传统儒学的体制内进行,因而他的道论难以超越先儒思想的局限;而柳宗元以儒为主,兼收并蓄的思想 主张,实质上是要构建一种新的儒学体系,这也是他一系列闪光思想的源头活水。韩愈的保守意识还使他对儒学典籍缺乏怀疑,对其中的材料往往不加辨析,直接用作立论的依据,在逻辑上也存在诸多疏漏。而柳宗元要挑战传统儒学,就必须确保论据的真实可靠和论证过程的无愉可击。倘从理性品格的角度进行评判,柳是远在韩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在考察两汉赋家的主要政治身份时,赋家为郎也许是一个比“位同俳优”和“言语侍从之臣”说更能通贯两汉总体情形的观察视角。征诸历史记载的两汉主要赋家仕履,他们都曾任过名目不同、职责不定但都与文事、口辩、学识有关的中下层郎官。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的基础。位不过郎,是汉代赋家政治生存的痛楚体验。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辞赋书写观念,可发现其政治思维的讽谏法则、颂美法则,在世思维的合理开解策略和书写的游戏娱乐、刻苦为文的美文心态,等等。  相似文献   

15.
傅雷的美育目的观集中体现在《傅雷家书》这部教育著作中,即德艺俱备、人格卓越。他的美育目的观源自于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他站在“大美育”的立场把美育目的规定在人的整体发展层面上,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司马相如的辞赋呈现出了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从而获得了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两汉赋作家中,以司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赋甚至成为汉大赋创作的范式,故研究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特点,对研究汉赋乃至整个汉代文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朝魏收提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南北朝时,作赋须有以下之“才”:作赋须有讽谏之才,作赋须有宏大构思并形成规模效应,作赋须有纪实之才,作赋须有用典与征引之才,作赋须有运用音律之才,作赋须有铺张[扌离]丽之才;作赋还须有诗歌才华。汉时作赋还须有文字学之才,但后世没有推广开来。其实.南北朝作赋须有之“才”,就是指当时赋的基本特质,各个时代赋的基本特质是不大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赵孟頫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独特的才情与个性、情感,同时他又扬弃了宋诗的长于深沉与理性思索的经验,兼宗唐宋与汉魏诗歌传统,为承袭金末南宋的元初诗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赵孟頫的诗歌对元初诗坛典雅平和、婉约雍容诗歌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元初四大家"诗歌风格有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在元初诗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