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当代一些大学生表现出仁爱精神缺失的问题。本文从分析仁爱精神内涵,以及仁爱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身上的有着宽厚的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处世方式和文学创作,也集中的体现了我们民族可贵精神。在柳宗元的一生中,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始终没有忘记的是仁爱和忧患。在他的创作中,无论是何种体裁,无论是那个时期的作品,贯穿始终的主线都是爱与忧。仁爱和忧患在柳宗元身上,又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因仁爱,忧患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因忧患,仁爱表现得更为宽厚。他的人生悲剧,可以说,是仁爱和忧患的悲剧。他的不朽,也是仁爱和忧患精神的不朽,是民族精神的不朽。  相似文献   

3.
仁爱是一种爱己爱人并由此推广到爱民爱国爱天下的普爱精神。教师之仁爱是教师将普遍之仁爱化为对教育和学生之仁爱并经由学生得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性仁爱精神。仁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不竭的动力和高层次的境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加强教师德性修养,创建仁爱型校园文化,建设灵活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弘扬仁爱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心性论思想有助于抵御唯利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与崇高的道德追求有助于纠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中日益泛滥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和传承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仁者爱人"思想有着修己安人、成己达人、悲天悯人、推己及人等丰富的内涵,追求的是把对亲人的爱扩展到对大众、对天下万物的爱。国际理解提倡和平,中国文化讲究大同和仁爱;仁爱是和平的基础,大同社会是和平的目标。因此,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实际上是在传播国际理解、合作的精神,与国际理解教育中实现相互了解、相互宽容、相互合作、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的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自由意志的赞美,是"五四"文学作品中普遍表现的主题,也是"五四"所特有的生命意识的体现.许地山<春桃>中春桃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大胆的反叛精神、坚定的独立信念以及自发的仁爱情怀,正是对这一主题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再理解,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许地山本人对女性解放问题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7.
仁爱精神是尊重人、关心人的崇高境界,是理解人、谅解人的博大胸怀,是团结人、凝聚人的高尚品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仁爱精神。  相似文献   

8.
狐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鲜明的意象,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创作中被描写为祥瑞之兽,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象征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狐狸的形象刻画中,展示了中国民族意识中的高邀之狐的祥瑞观念,也表现出狐狸所象征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和之美;仁爱精神;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9.
在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中,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尤其表现了儒家的“仁爱”、爱国和道家的“无为而为”相对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对格非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类孤寂的生存意识进行了解读。认为孤寂的生存意识是他对人类漂泊命运的一种理解,也是面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情感表达。格非的小说旨在寻找人类精神的自由天空。解读和探寻意在更好地理解格非的写作宗旨和精神持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助于人们对人类精神梦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仁爱,是从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所导出的道德规范,它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90后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以情育情,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者的仁爱素养;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以校园网站为依托,占领仁爱网络教育阵地;以志愿形式的社会实践为平台,引导90后大学生体会仁爱品质,从而使他们以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保持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自觉承担起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的责任,不断开拓90后大学生德育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仁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美德,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大学生应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要找到仁爱精神与现代需求的契合点,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加强文化引导,不断弘扬仁爱...  相似文献   

13.
"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孔子的"仁爱"思想一方面带有时代和政治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它表现出了对人的关爱,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这一思想对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献县单桥的建造、栏板中动植物图案的选择及特点,说明单桥作为民间艺术,表现出宽和、仁爱、正直、坚韧、淳朴的精神,堪称优秀民间艺术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医学院校进行思政教育,就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精湛医术和医者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人民服务是其核心内涵,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讲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基于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通过列举疫情下医护工作者的仁爱表现,探讨疫情下以课程教育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的仁爱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6.
白求恩精神与我国传统价值观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大力倡导学习白求恩精神。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做准确、通俗的解读。使不同层面的人们能够准确理解价值观的含义:有助于将价值观所蕴含的意义通过社会已有的或者曾经的范式标示出来。使民众找到与自己价值观念的契合点:有助于将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典型化到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中。作为人们学习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张晓风是台湾继苏雪林、琦君之后的著名散文家。其作品充满了故国之思,表现出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眷恋之情。在作品中,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和基督教精神相互融合,表现出对"爱"的阐扬。这种阐扬对五四时期冰心等人的散文,形成了某种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法律选编》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利奥三世与君士坦丁五世于740(741)年联合颁布的一部小型实用法典。该法典首次明确提出的提升"仁爱"原则和相关法律条文所体现出的"仁爱"精神,使其成为继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后罗马-拜占庭帝国史上又一部重要官方法典。在帝国皇权不断强化态势下,《法律选编》"仁爱"原则的提出,并非皇帝的仁慈使然,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天灾人祸引起的人口锐减,教会"博爱"思想激起的人文关怀,客观上迫使皇帝在追逐皇权至上原则的同时,不得不屈就以"仁爱"原则来维护帝国的稳定,促进帝国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苏州现代学校从创办至今,一百多所学校筚路蓝缕,以博大仁爱的教育思想,以科学求真的教育精神,精致质朴,智巧变通,兼容开放,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文化魅力.研究这一文化族群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我们对苏州基础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及其办学规律进行科学、客观、理性的再认识,以实现新的伟大文化觉醒.  相似文献   

20.
章凯 《毕节学院学报》2007,25(5):103-106
理解绘画中具象性和抽象性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能深刻体会绘画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本质,以利于拓展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