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主题专一,中心突出。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在厦门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评选会上,浙江工人日报发表的《生命的烛光》长篇人物通讯,荣获特别奖。这是10年来工人报刊评选唯一的一个特别奖。这篇通讯树起了一个全国工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杭州华丰纸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詹长根。去年,接全总通知,每省上报两位先进人物的材料,参加全国十大模范工会干部评选。浙江工人日报记者采写的《生命的烛光》的通讯,由省总工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宣扬一种什么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先生新著《获奖通讯赏析——兼论通讯的写作技巧》最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入1—19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及赏析文章共102篇,按内容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综合赏析共四大部分。并按其发表的时间由先及后,先原文后赏析文章进行排列。由于通讯原文  相似文献   

7.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发表在今年9月10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怎样治理城市交通阻塞症——武汉市交通改革、整顿纪实》,是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立体感”的好作品。这篇通讯具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作者善于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案头上放着一份《工人日报》2006年5月13日的剪报,在头版上登载的通讯《“神眼”警探》,当天笔者读到时就感觉写得不错。今天重新拜读我被“神探”刘云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也为作者精心地写作而折服——真是一篇很好的通讯。这篇1500多字的通讯,简洁而生动。主人公刘云是南京铁路  相似文献   

11.
《王赣骏畅谈太空之行》是一篇生动引人的通讯。这篇通讯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写作上都有鲜明的特点,值得一读。王赣骏是第一个进人太空并进行科学实验的美籍华人。在记者访问他时,他即将赴台湾扫墓并应邀访问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2.
我参加了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面简称《嘱托》和《报道》)的采写工作。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篇通讯采写、构思的过程,谈谈它们产生的具体背景。  相似文献   

13.
读中学时,曾有一篇课文让我们读完之后,心提到了嗓子眼,直到下课了,还在紧张着。紧张之余,唯留一种友爱互助的伟大精神,长久地感动着我们。那篇课文叫《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今天,读完另一篇文章以后,那种久违的感觉再次震撼了我们内心的平静。这种震动源自于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大无畏的、以国家与人民利益为重的时代战斗精神。这篇文章就是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惊心动魄35分钟》(刊《解放军报》2004年11月8日第一版)。这篇通讯是如何感动读者的?主题突破“惊险”,彰显大无畏的时代战斗精神这篇通讯写的是空军某…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光明日报》2002年9月4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光明日报》有关夏雨田长篇人物通讯中的第3篇。前后3篇体现了层次感,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过渡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文正是这种心灵的流露。从采访写作上来说,这篇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第八个字名曰“实”。所谓“实”,是指“实在”,从新闻的基本规律讲就是“用事实说话”。写通讯要站得高。还要落得实。周总理早年写《旅欧通信》这篇通讯时,提出个原则——据实直书,这句话说出了通讯手法的特点——直接、实在。通讯反映新闻事实比较详细,也比较曲折复杂,写作上要具体、形象、自由、灵活;其表现手法为“全天候”——记人、叙事、写景、说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无论是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60年代越南战争,70年代对越自卫还击战,80年代英阿马岛战争,还是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我们都可以读到随军记者采写的军事通讯。那么有人会问,中国最早的军事通讯出现在什么时候、哪张报纸上呢? 刊于中法战争时期的申报在中国报业史上,第一篇由随军记者采写的军事通讯,出现在中法战争时期的《申报》上。 1884年4月3日(清光绪十年三月初八),当时上海的中文报纸——《申报》在一版登载了一篇军事通  相似文献   

17.
我写的一篇农村通讯《灾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出来之后,有些同志觉得这篇东西材料丰富,较为动人,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子的经验。过去我很少写通讯,谈经验是说不上的,现在只把采写的一些过程闲拉呱一阵吧,对别人不见得会有什么用处,谈得不好,切莫见笑。《灾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前后对比比方式,报道了苏北人民一九六一年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怎样战胜了此一九二九年还要大得多的旱灾,而且获得了好收成。  相似文献   

18.
今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长篇通讯《主人翁的信念——访黑龙江省副省长安振东》,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通讯。通讯见报后,人民日报编辑部和新华社编辑部,以及通讯的作者,分别收到社会各界以至国外读者的许多充满激情的来信,交口称赞这篇通讯。有的说这是人民日报1984年送给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这篇通讯之所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就在于记者通过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歌颂了优秀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赤子之心;歌颂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慈母之情,从而挖掘并突出了“党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更离不开党”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9.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20.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讯能获得这三个有分量的奖项,说明它既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同。回想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认为它的成功之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