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决策一直存在争议。而在公众参与层面,存在参与失序、诉求模糊以及信息阻塞这三方面困境。后常规科学话语理念为公众有效参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决策提供了民主的对话空间。通过实现有序参与制度的转向、公众科学理性的转向以及回应性话语结构的转向来实现公众真正参与决策,进而解决分歧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视阈下的转基因作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生事物,然而新生事物的产生总会伴随着科学之争与伦理之辩。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本文就转基因作物的潜在优势和生态风险做出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的伦理生态伦理原则加以规范,以促进转基因作物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道德治理的对象并非仅是纯粹的"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源自经济生活、体现复杂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经济问题。从经济伦理的视域考察,将道德治理的对象理解为与经济相分离的纯粹的"道德问题",并进而试图以单一的道德手段加以治理,这种认识误区的理论根源在于对经济与伦理的分割式理解。秉持经济与伦理内在统一的基本立场,道德治理也应实现从"道德"治理走向"经济—伦理"治理的范式转换,从而在内容、主体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科层制理论、管理主义和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下,我国公立大学出现"碎片化治理模式",呈现压力型治理模式、科层式治理模式和运动式治理模式,继而导致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碎片化"困境:治理理念的断裂、治理结构的分化和治理机制的裂化。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和治理结构的整合以及治理机制的创新,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为实现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由"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型,治理理念应由治理者的合理性向被治理者的合理性的转型,治理结构由集权分散式结构向多元整合式结构的转向,治理机制由从应急式运行机制向制度化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治理主体走向多元化并有明确制度安排的背景下,以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分法为对象的、从治理主体出发来理论预设与推理演绎治理成效的应然研究意义不大。解析大学治理的路径应从治理主体的辨析转向支配治理实践的规则,从实然的角度探讨治理实践的具体实现形式与治理效果,由探讨"谁在治理"转向研究"如何治理"、"怎样治理",由探讨从主体为中心的"表层结构"转向实践为中心的"深层结构",揭示大学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多维性。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和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一样,都是为了克服意识哲学所面临的困境。为此他试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真理论,由"统识"变成"共识",而认识论问题就又转变成了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8.
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包含了道德制度的静态概念和道德制度化的动态过程,能够将伦理规约从研究秩序的个体感性层面转向群体制度层面,不仅直接标度了教育研究治理体系及教育研究成果的成熟度,而且是把握教育研究信念、分寸、限度、习惯与责任的必要"关卡",更是弥合创新与预设规范之间"断带裂痕"的黏合剂.我国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建设依然滞后,主要表现为缺乏行政性与法理性依据,缺少可以完全依附的实施载体,欠缺科学规范的运行程序.我国构建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的关键途径是优化行政与立法的制度结构,明确主导机构的制度权力,完善运行体系的制度程序.  相似文献   

9.
环境治理的推进需要环境伦理的指引,离开环境伦理的指引,环境治理便会迷失方向。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环境伦理需要在更高的全球格局上去把握,如此需要一种全新环境理论的产生。推动气候治理的伦理转向是突破全球环境伦理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全球视野审视气候正义与环境伦理的演进,提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环境伦理的转向,从而为全球环境伦理缺失的国际社会走出气候治理困境提供全新的革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发展方式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不同的发展方式导向不同的发展实践。在"发展主义"范式下,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思维的"形而上学"、主体的虚幻性以及愿景的无限性等问题。而在"他者关怀"视域下,作为"他者"的教师具有异质性、交往性特征,是追求超越的自觉体。"他者关怀"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自由的专业发展关系和多样化的专业发展路向,注重教师的责任与伦理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客位发展"转向"主位发展",从"精英发展"转向"草根发展",从"均衡发展"转向"差异发展",从"标准评估"转向"责任邀约"。  相似文献   

11.
以三种形态的道德哲学悖论——道德理性的逻辑悖论、伦理世界的实存悖论以及伦理生活的生存悖论为例,检视道德存在形态的悖论合理性;说明这种合理性从否定性的否定转换成真实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政党政治时代,执政合法性是任何执政党必然面对和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也是执政党有效运作的首要条件,缺乏合法性即面临合法性危机,就会导致执政党执政权力的削弱甚至执政地位的丧失。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组织得以存在的基础,离开了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将不复存在。然而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需要考量其制度理性。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理性体现在它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方面。学术自由等大学精神体现在其价值理性上,大学的微观治理体现在其工具理性上,二者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融为一体。大学制度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结合,保证了现代大学组织从一种良制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4.
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良好的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文章从目标、权力、技术三个维度阐述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治理的逻辑主线:治理目标是其规范性前提,治理权力是其运行的核心,治理技术是其运行的基本保障。构建科学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治理体系应明晰目标逻辑、权力逻辑和技术逻辑在治理过程中的公共价值、多元协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善意"治理"、善者"治理和"善为"治理,推动高校实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授治校:源流、模式与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授治校是西方大学理念的精髓,亦是西方大学管理的基本模式。通过对教授治校历史源流的追溯,阐述教授治校的两大基本模式——欧陆模式与英美模式,并从合法性、合理性和局限性的视角对教授治校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seeks to analyse and draft an ethical framework of governance in the area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ce. To this end, a distinction is made between ethical challenges as such,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remedies. An outline of ethical challenges to both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governance is provided, addressing the quest for knowledge; conflicts with dignity and violations of academic equality; and failures in policing, responsiveness, and the balancing of aspirations. This outline is followed by proposed remedial or preventive ethical frameworks of governance, namely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governance and ethics, and the management of ethics and risk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7.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的治理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其理论价值不仅在于精准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公共性价值诉求,更在于锚定了建构治理主体价值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的实践方向。在实践层面,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公共性价值理念意味着培育公共精神、优化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和促进治理方式创新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更是要求我们以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载体,促成不同经济主体的依存、互补、合作,并由此确保每个社会细胞健康活跃,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非政府组织的本质属性和伦理精神,使其成为一种道义性的社会力量。履行应有的伦理使命是非政府组织的价值规范,也是社会各界对非政府组织的共同期许。在此情景下,公共责任成为非政府组织的核心关切。人们对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关注,主要源于其公益性质及行为的“正当性”;而复合性责任概念框架的提出,使得对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探究具有了学理规范。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多维性,使其公共责任机制也具有复合性的特点,需要通过自律与他律的协同治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制度既具有强制性,又有一定的伦理性,它与一定的习俗、道德传统密切相连,并与人的现实性即人的需要和本性密不可分。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制度及其正当性的不同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不同,西方主导文化所持的人性恶论和理性主义,使得西方的制度伦理呈现出独特的景象。从总体来看,人性恶思想在西方制度伦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理性的假设和认识则经历了从承认理性的存在到肯定完全理性,再到坚持有限理性等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在广告语言使用中,存在语言奢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广告语用者好用极限词语和使用过度、重复用词来体现广告语言命名的夸张化、评价的自以为是化以及表述的唯我独尊化。语言奢化,作为利益主体语用团体运用的主要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如物化、娱乐世俗化和道德人格和道德理想缺失。解决以上伦理问题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抵制功利主义的膨胀;须实现语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的“新理性”,做到语言真实,言德统一;须广告语用者自觉承担言语道德责任和文化传播责任。促进广告语言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