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一:教学《梅花魂》片断当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接读课文后,我没有按照常规这样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相似文献   

2.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们都读懂了什么呢?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师:你读哪段知道的?生:我是读课文第3段知道的。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的景观很美。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  相似文献   

3.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并齐读课题。 2.提问: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谁知道孙中山是什么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简单介绍孙中山先生。) 二、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指名接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流利,注意长句和问句的读法。思考:这一课讲了孙中山的一件什么事?(读后互相评议,及时纠正出错的字音,然后回答问题。) 3.出示生字词卡片,强化生字认读,以使学生牢固记忆。  相似文献   

4.
曾听了一位青年教师和一位老年教师的《秦兵马俑》,现各选一个片断摘录如下:片断一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相似文献   

5.
正一、初读课文,直奔重点1.映示课文插图,谁知道这是什么鸟?(丹顶鹤)2.为什么叫它"丹顶鹤"呢?书上有答案。请同学们先初读课文,做三件事:(1)拼读生字,读准音,看清形。(2)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想想生字、词语什么意思。(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看有几个自然段,联系课题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主要  相似文献   

6.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大家把课题先读一下.(生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可能写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大家把课题先读一下.(生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可能写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教师简介文章作者与出处。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布置预习,提出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生词。2.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这课有几个自然段?(2)指名逐段读课文(随时纠正字音)。(3)检查划生词的情况,出示词卡认读。3.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明白的问题。 (四)讲读课文,抓住每段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了解课文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用心倾听、热爱生活的情感。3.学习自能读书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中感受语言的优美韵律,体会声音的美妙。教具准备1.自制幻灯片。2.准备课外阅读《雨铃铛》一文。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1.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点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的理解程度。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继续参看课后的生字表。3.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记住了课文中…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思想品格。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3.设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爱因斯坦作为当时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与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读后交流:…  相似文献   

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4 .通过读文 ,知道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感受四季的美丽。2 .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参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2 .同桌一人一节轮读课文 ,发现错误相互纠正。3.谁愿意提醒大家读准难读的字、词、句 ?4 .再次读课…  相似文献   

12.
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 ,当你过生日时 ,你的父母有没有为你庆贺呢 ?怎样应贺呢 ?你们的父母都这么疼爱你们 ,那么 ,谁能说说自己父母的生日呢 ?怎么都不说话了 ,不说话也叫沉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可贵的沉默》一文 ,好吗 ?2 .读了课题 ,你们有什么想法 ,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把课文读给同桌听 ,并互相正音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诵读正确、流利 ;3.读了课文 ,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检查读书效果1.指名接读课文 ,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 ,然后评一评 ,谁读得好 ;2 .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  相似文献   

13.
曾听过两节《秦兵马俑》(人教版第七册),执教者分别是一位青年教师和一位老年教师,现各选一个片断摘录如下:片断一: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生2:我知道了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  相似文献   

14.
一、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学习,知道了些什么,并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3.了解课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太阳,即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设计理念: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必然会有自己的收获。此处,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倾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发挥了主导作用。]二、研读课文,培养能力(—)研读介绍太阳特点的部分。1.刚才同学们已知道太阳的特点:很大、很热,而且离我们很远。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介绍这些特征的语句…  相似文献   

15.
正【片段一】师:词语学得不错,课文读得怎样?下面来检查一下课文的朗读。打开课文,这课有7个自然段,标上了吗?谁来读第1自然段?(生读)师:读得非常正确,你让我知道了杭州很美。谁再来读读这段?(生读)师:你让我感受这是个美丽的早晨。听老师来读读。(师示范读第1自然段)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那么这预示着故事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生:美好。师:让人满意的结局。同学们,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中,作者写景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他写景是为了后边的故事发展做铺垫的。谁来读第2自然段?(生读)  相似文献   

16.
教无定法,学要有法,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以读为主,以问互补,学会读书”的阅读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 1.会读课文。能总结归纳出自己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猜想,“我“可能是一样东西.   生:我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然后猜出“我“是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懂“我“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猜想,“我“可能是一样东西.   生:我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然后猜出“我“是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懂“我“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一、读题释题 ,谈话激趣质疑定标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看到课题 ,你们有些什么疑问呢?2 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 ,教师调控引导 ,避轻就重 ,导入学习课文。二、以读为本 ,目的明确层次清楚1 请同学们自由把课文读一次 ,要求读准字音。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再读一次 ,注意句子的停顿。(出示课文课件 ,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 ,练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后 ,边读课文边看课后的注释 ,把课文读懂 ,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 请位同学把课文读一次 ,学生评议。5 老师把课文范读一次 ,学…  相似文献   

20.
这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陈建先在广西南宁市上的一节苏教版阅读教学课。本节课在处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淡化分段、概括中心和必要的理解文章结构,领会中心思想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的关系等方面将会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教师由当天在礼堂舞台上课这一“课堂”的特殊性入手引入课文《特殊的葬礼》的学习。读课题。学生正欲对课题质疑,教师提示学生先不急于质疑,而是读课文,从课文中自行释疑。师:读了一遍课文后,原先想质疑的问题解决了吗?生1:我原先想问《特殊的葬礼》为什么是“特殊”的,读课文后,我已经知道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