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如今的晚报(包括地市级在内的晚报),已基本上是按照新闻规律来办的一类报纸。卸下“摆事实讲道理”的狭隘宣传功能,它逐渐扎入市场经济的猛浪,通过传播信息、加强服务、丰富娱乐等手段,拉近了与广大读者间的距离。近两年来,包括《湖州晚报》在内,面对周边大中城市都市报纸的纷纷抢滩,作为应对措施之一,许多地市级晚报都增加了本地新闻的容量,强化“贴近性”,以彰显它的“本土特色”与直接影响力。他们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就是“近些近些再近些”。什么叫贴近性?如何贴近?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感受,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指导性的鲜明体现。晚报自然也不能忽视评论的作用,但它的指导性不应游离于晚报的特色,就是说,晚报的新闻评论也应讲究贴近性。一、讲究贴近性是办好晚报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晚报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晚报强调的贴近性指报纸的内容要贴近百姓,贴近百姓的实际。这种贴近性是晚报基本读者———市民百姓对新闻信息的客观需求,是办报人遵循新闻规律的必然取向。离开这种贴近性,晚报就会失去生命力和读者市场。晚报发表的新闻评论,也必须讲究贴近性,允许有体裁特点上的区别,而不能允许在内容上远离百姓和百…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这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城市晚报的财经记者如何履行对社会的守望责任?怎样把财经新闻做得既有前瞻性又贴近百姓的需求?笔者多年接触并从事财经新闻报道,一直在尝试"财经新闻民生化"之路。从贴近性上做文章,让百姓乐读财经新闻新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贴近性,贴近性对读者最具吸引力。河北《保定晚报》作为本地媒体,跟其他媒体竞争的过程,不是拼娱乐性和是否面向全国,而是  相似文献   

4.
金灿 《新闻知识》2004,(3):18-18
特稿因为其较强的贴近性和可读性深受读喜爱。那么,如何“写”出特稿的可读性呢?笔在采访和写作特稿过程中摸索出一些“门道”。  相似文献   

5.
在“读图时代”里,地方党报纷纷拿出较大较多的版面刊登新闻图片,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卖点。但效果不甚理想。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具有贴近性的精品图片少得可怜,很难引起读者共鸣。那么如何才能使新闻摄影具有贴近性呢?  相似文献   

6.
谢驻军 《青年记者》2012,(18):61-62
“飞入寻常百姓家”,是著名老报人赵超构对晚报的定位.随着现今城市社会生活的转变,社区更多成为“寻常百姓家”的聚集地,并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生活的变化给都市类报纸提出了重要的课题,晚报怎样“飞入”社区,来增强晚报的贴近性,提升晚报的竞争力呢?近年来,地处江苏连云港的苍梧晚报在社区报道上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态势,作为机关报的郑州晚报该如何定位? 我以为,既是机关报,它就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搞好宣传报道;要突出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份晚报。既是晚报,它还要强调自己的贴近性,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反映群众的意愿,要十分讲求群众性。当然,政治性和群众性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党从根本上讲是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但是,由于看问题的着眼点和角度不完全相同,在一定情况下也有它们的不一致性。党报的任务就是要…  相似文献   

8.
本地新闻是地方晚报的特色,凭借其贴近性,地方新闻更可以说是地方晚报抗衡省级强势媒体的一大“法宝”。但区域优势从另一角度来看,又可能成为“区域之茧”。因为固守区域,报道面狭窄,新闻的亮点、份量难以与省级强势媒体相比,加上各大城市内部报业竞争激烈,独家新闻越来越少。对于地方晚报来说。如何突破“区域之茧”。是摆在地方晚报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9.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读者每天要面对着海量的新闻,不可能都阅读,标题是读者筛选新闻的主要办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标题决定着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在新形势下,晚报新闻标题也应与时俱进,使其更具有时代感、贴近性和感染力。晚报如何进一步做准、做好、做活新闻标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晚报真正兴盛不过是这十几年的事。究其兴盛的原因,不外乎晚报与大众的贴近性和它敢于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实施监督的个性。要完成这些功能,其所借助的工具主要就是文字和镜头两种利器。在这里我仅探讨一下其中的一个利器——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11.
晚报早出现象与广播优势。近年来,很多已创刊的晚报纷纷改版为早报。晚报早出,是近几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美国有人预言,“晚报消亡是迟早的事”。如何看待这种报业发展规律给广播带来的发展空间呢?  相似文献   

12.
贴近性的强弱,决定了区域都市生活类报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贴近呢? 要素有许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引起读者共鸣.沂蒙晚报正是抓住了这一要素,采取多种手段贴近读者,千方百计寻找并激发读者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使报纸与读者产生共鸣,形成共识,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过去以打打杀杀的社会新闻起家的都市媒体越来越感觉到,这些新闻已很难满足新时期读者的需求和报业发展,要让都市报在当地跻身主流、扩大影响,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好主题报道是一条必经之路,但是,长期以来,做主题报道一直是晚报、都市报的一个弱项,那么,如何才能让这类媒体在主题报道中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着眼日常新闻,创新主题报道。现结合《衢州晚报》的一些采编实践,对主题报道的生活化、贴近性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晚报早出现象与广播优势,近年来,很多已创刊的晚报纷纷改版为早报。晚报早出,是近几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美国有人预言,“晚报消亡是迟早的事”。如何看待这种报业发展规律给广播带来的发展空间呢?  相似文献   

15.
"内容为王",这是业界铁律;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移动媒体的严峻挑战,丰富媒体报道"内容"显得更加迫切。"内容"如何得以丰富?丰富"内容"新的渠道在哪?《大江晚报》从2010年底起,通过在市区设立社区工作站,让记者下到基层,走进百姓生活;通过建立网络和现实的信息队伍,不断开辟信息源,架构信息"直通车",使版面内容更丰富,与读者的贴近性增强,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党报在新闻改革中如何去争取更多的受众,增强新闻贴近性、可读性至关重要。社会新闻是党报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社会新闻贴近性、可读性的重要特征,使之成为党报宣传的一个重要亮点,已时不我待。那么,如何让地方党报的社会新闻出“彩”呢?  相似文献   

17.
晚报是市民的报纸,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动活泼,对读者而言,有较强的接近性和可读性.因此,晚报新闻的写作要注意选好角度,写出特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要善于研究晚报的特点.晚报具有“新、活、快、近“的特点,新闻从业人员需站在读者的角度,从常规的工作性稿子中走出来,增强稿件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8.
地市级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为普通市民提供一份既好看又有用的经济“新闻大餐“呢?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认为非经济视角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晚报、都市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在加快,大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想方设法占有新闻资源、开辟新闻线索,成了新闻媒体之间激烈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编辑在这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晚报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要把自身营造成一份贴合市场、亲近民生的报纸。而当晚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一步追求主流影响力的过程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时政新闻报道提升到重要战略层面上来。但晚报的时政报道不同于党报报道,更不能简单沿袭都市报以往的民生报道模式。如何使晚报的时政报道既有思想性、权威性,又有可读性、贴近性,这几年《唐山晚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