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的教学习惯、儿童文本的解读范式等因素的存在,使儿童语文阅读教学显得乏味与沉闷,文本解读缺乏创意。究其原因,是儿童对文本缺少一种“陌生化的眼光”。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师对文本多年的“经验化解读”时常遮蔽文本本身,让文本的内在意蕴遭遇放逐。“陌生化阅读”将引领儿童直面文本本身,创造文本解读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以文本为中介,对文本展开积极的创造性解读。批注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主动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儿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儿童对文本进行圈画、评点、评注,与文本展开积极交流。一、“批注式”阅读:内涵与价值所谓“批注式阅读”是指儿童在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文字、线条等对文本进行一种“自我解读”,它是儿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真性  相似文献   

3.
把握文本的字意、词意、语感、篇感是儿童文本解读的关键,正是基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从文本的一隅或整体对文本进行解读,即文本的“全息阅读”。在“全息阅读”中,笔者引领儿童对文本的创作背景进行扫描,对文本本体进行细读,对文本意义进行拓展、延伸。一、“全息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全息阅读”是儿童用整个的生命体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让儿童倾听文本的声音,把握文本的律动,找寻文本中蕴含的画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6,(11B):7-7
温欣荣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陌生化,本是文学创作上的概念,我们在这里借用作对文本阅读时一种感觉状态。阅读文本要有独到的见解,没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就谈不到对话,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捕捉作品中这种言语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更要主动寻求阅读的陌生化的效果。这里所说的“陌生化”指教师对文本要保持新鲜感,尤其对熟悉的文章而言。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状态,  相似文献   

5.
将文本陌生化不仅有助于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而且能够凸显阅读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发现是进入陌生化解读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延长解读过程能够细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化学生的阅读思维;与此同时,通过过程性评价来驱动文本解读的持续进行,从而实现从阅读体验向立体解读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刘水用 《教育文汇》2014,(17):36-37
“陌生化”是一种破坏习惯性的或“自动的”感觉的手段,是将事物用一种新的出乎意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把内容与形式变得令人陌生、好奇的手段,增加理解的难度和感知的长度,从而延长人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陌生化”原理唤醒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新对世界感受的方法,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我们可以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借助相关的“问离技术”,调动学生对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陌生化”的教学环境中预约别样的美丽。  相似文献   

7.
审美阅读时儿童对文本的能动反映,是儿童理解文本的一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儿童感受与领悟,让儿童在文本语言中审美;可以引导儿童品鉴与阐释,让儿童在文本形式中审美;可以引导儿童体验与想象,让儿童在文本情感中审美。这样通过审美阅读,让儿童的审美视阈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是实现文本体验的途径,又是实现有效阅读的一种方法。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陌生的体验过程,以陌生化的视角走进文本,通过对作品原意和语言的全新认识,既可以体验作品与作品原创过程的创作内涵,也可以获得与作品原意相对一致的阅读共鸣及陌生阅读理念下对作品崭新认识,从而达到阅读创新的目的,使阅读教学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阅读反思,是以对文本的评价、探究为核心,对个人阅读经验的重新建构。它介于以理解作者旨意、提取文本意义为目标的接受性阅读(“入书”的过程)与以超越个人阅读经验、超越文本意义为归宿的“创造性阅读”(“出书”的过  相似文献   

10.
关注儿童的阅读心理,顺应儿童的阅读天性,采用“陌生阅读”“模糊阅读”的方式,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陌生化阅读,就是为学生精心烹饪阅读大餐,把一本本新奇有趣的书籍推到学生面前,唤醒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模糊阅读则是一种超越于语言载体的对艺术世界的把握方式,强调体验与感悟,重视个性与创造,提倡“油然心生”,主张“不求甚解”,认为“神闲意定”,强调“直指人心”,试图“以意胜言”,常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周淑凤 《教学月刊》2006,(12):16-18
评点式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一种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或圈点勾画,或诠释疑难,或探幽发微,或画龙点睛。这种阅读方式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新课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采用评点式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  相似文献   

12.
“意蕴”一词在《辞海》中是如此解释的:即事物的内容或含义。可见,意蕴即文本内在的意义,也就是潜存于文本的“作者的思想性、恒定的人文性、历史的规定性和时代的发展性等”。所谓文本意蕴的重构就是教师立足儿童阅读期待,以儿童阅读成长为目标,在儿童、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通过意义共建、个性解读等建构起的人生经验或精神元素。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陌生化”解读?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我们在这里借用是对文本阅读时的一种感觉状态。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入我们的视野,为研究儿童的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感受性阅读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取向,是与理性分析为主的阅读方式相对立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操作理论是“举一反三”,旨在通过讲深、讲透课文,使儿童习得语言规则、发展语言;  相似文献   

15.
阅读能力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的授课节奏,个人阅读潜质很难发挥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分别从文本角度、读者角度与作者角度出发,通过多视角、多方向、多渠道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与解读,以挖掘出阅读文本的核心思想及情感底蕴,进而为阅读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原理对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于文本多元,丰富的内涵,应从陌生处入手进行感知和探究。本文强调对文本陌生空白点的发现、增补和填充;对文本的艺术形式进行陌生化剖析;运用陌生化策略进行多元解读,应注重解读的深度、广度、自由度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7.
温欣荣先生在《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一文中指出:“陌生化阅读”应成为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教师的“陌生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意义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18.
英语文本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读懂文本是成功阅读的关键。解读文本、探究文本、超越文本,构成了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的三重境界。应从解读文本入手,进而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探究,才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19.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20.
“陌生化”这一原理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来的。近百年来,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现代阅读论认为:阅读对象是作者言语行为的成果,阅读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领悟其言语发生的特征和技巧,而不是仅仅让读者沉浸到文本所营造的情意空间中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的陌生化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