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球瞩目的话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的方向从书本教育逐渐向全面素质教育过渡,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从学生阶段开始培养。高职学生作为即将走上一线工作岗位的当代学生,将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和建设,因此,将高职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作为当前经济建设的自觉反思,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不仅是对其进行环保理念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常态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进程进行梳理,分析了高校加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指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高校生态文明的路径.认为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当前人类拯救自我的一味良药.培养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理念,在“生命自觉”中不断提升人类的道德境界,理应成为当下高校育人的主旨.少一点功利色彩,多一点对人类终极目标的关切,不应成为高校教育的奢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改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现了我们国家由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际要求更加具体。高校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发源和传播地,其所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未来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因此在高校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十分必要,以便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生态文明自觉,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5.
解国柱 《中学科技》2022,(23):38-39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提出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应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美丽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多个章节内容与生态文明教育联系紧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丈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更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存方式和正确的生存意识.文章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急迫性,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意识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也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为生态文明培养更多的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长期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辩证性等鲜明的特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源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立足点,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可以成为一个宣传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阵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环保意识的培养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课程教学改革尝试较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2)拓展课堂教学知识;(3)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4)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等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之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包含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表现为外在环境的保护和相应的设施建构,也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其中生态伦理教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加强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实践执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职业技能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群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意识至关重要。基于此要从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表现入手对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进行阐述,对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认知高度,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情感体验,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意志控制以及改善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行为模式四个方面给出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2011全国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理念的比例低于小学生;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学生比县镇和农村的学生曼了解低碳生活理念;虽然自认为了解低碳生活理念,但是中小学生在知行统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在当前的教育中将生态道德纳入学校德育,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无疑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提出、内涵、特点与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并从创建文明社会角度对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实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农村产业缺乏生态科技支撑、法律制度不健全、生态环保建设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发展农村生态科技、完善环保监管体制、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明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仍存在着意识淡薄、知行分离等问题。高校必须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育创新,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辅助体系,打造“绿色大学”等途径,培养生态文明素质较高的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必须在全社会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知识和理念,从而弘扬生态道德观念,巩固生态文明理念.大气科学通识教育是生态文明基础科学知识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气候变化影响十分显著,各种气象灾害集中频发,雾霾、酸雨等污染天气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使得大气圈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敏感地带.高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培育基地和科研创造主阵地,加强大学生大气科学知识通识教育,指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气候变化观、形成节能低碳和保护环境的观念,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教学》2019,(12):42-43
分析了高中生物学教材涉及的生态问题,教学时采取有效手段,提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巩固生态文明知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理念等多个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属于生态文明知识,有着对生态文明行为的要求,渗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在技术与工程领域需要运用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思考。在小学科学教材编写中,应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梳理属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学习目标,在教材框架中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实践活动、拓展与应用、内容渗透等形式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保也因此成为人们的新理念。在全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已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环保教育正在走进中小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已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德育目标。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新理念。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应遵循课内渗透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从小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