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位宰相叫季文子。他生活非常朴素,只要可以吃饱穿暖,从来不用华丽的衣着和铺张的吃喝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颖枝 《家庭教育》2013,(12):45-45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历任高官,名重一时。在贵为宰相之时,他专门写下~(iJII俭示康》一文,教育儿子司马康戒奢靡,尚俭约,永葆节俭好家风。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先从自身的经历讲起:  相似文献   

3.
潘东昌同学问:《训俭示康》一文中,作者是如何做到举例繁富而又不显累赘的?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诫其子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一篇说理文。作者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接着又以他的父亲为例,从家风角度,以长辈身份,正面教诲后代,显得亲切。第3段举的三个事例,主人公与司马光不仅同一朝代,而且地位也相同,三人都是宰相或参知政事,用同朝同地位而同样节俭的事例教育后代,很有说服力。而援引这三个事例时角度又各不相同:李文靖公是居室节俭,参政鲁公是饮食节俭,张文节公则是强调地位变  相似文献   

4.
宋朝有个宰相名叫张商英,肯于直谏,颇有政绩。他劝皇帝要节俭治国,不要大兴土木,但有一个写字潦草的毛病。当然,对这位有成就的政治家来说,这只是一个“小缺点”。  相似文献   

5.
王旦是北宋大臣,在宋真宗时任宰相。作为宰相,他的确是国家的高官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王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他平时为人谦虚,谨慎为官。王旦在家里便服粗饭,出外也是轻装简从,从不讲究排场。王旦不但自己生活节俭,而且对家里人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不允许家里人平时穿绫罗绸缎,吃饭也以粗粮为主。他告诫家里人:“家有房屋千间,每晚只能住一间;家有良田千亩,吃饭只能端一个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就可以了,何必铺张浪费暴殄天物呢?”正因为如此,家里人都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有一次,妻子说:“你现在贵为宰相,要想办法买一些田…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荐贤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神宗时,他上书推荐可为宰相者三人,而这三人都曾与他有过矛盾。第一人司马光。司马光在1065年的“议濮”事件中与欧阳修意见相左。“议濮”,是英宗为其生父赵允让尊崇谥号时的一场大辩论。英宗为仁宗养子,因此产生了如何尊奉其生父濮王  相似文献   

7.
嘲笑与微笑     
我是嘲笑。我一表人才,思想敏锐,口齿伶俐,批评起人来入木三分,毫不客气。就凭这点本事,我做了堂堂“七品官”。近几年来,原地踏步,就是不能升官。可微笑那小子竟一年内连升六级,做了笑之王国的宰相,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我所企盼的职位,竟让微笑占了,我不服气呀。哦,忘了介绍,微笑是与我同年考上进士的,是我最具竞争力的老对手,现在他竟当了宰相,就是我要跟他比,也难见到他了。我上了奏折问笑王,为什么微笑一年内连升六级,做了当朝宰相?笑王召见了我,笑王说:“这个问题,不只你一个人提了,今天,我就给你解答…  相似文献   

8.
据说,道光皇帝很有节俭美德,“观国史所载,帝节俭之德,亦不可及。至暮年尤甚”。这话说的是,道光皇帝节俭之德是没人可以比,“然帝或思食一物,而知其价甚昂,则止而不索”,他想吃东西了,首先都要问个价,如果价格很高,他就不吃了,比如他想吃鸡蛋,内务府给的价格是每枚七八两,道光皇帝就常常省着不吃。  相似文献   

9.
历史备课小资料(6则)乾隆受骗乾隆年间,汪由敦当宰相的时候,有一天觐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问他:“你每天大清早上朝,在家吃点心吗?”汪由敦回奏:“臣吃4个鸡蛋当点心。”当朝宰相只吃4个鸡蛋作早点已是十分节俭了。谁知,乾隆一听不禁一惊,说:“鸡蛋10两银...  相似文献   

10.
常有人这样批评现在的孩子,说当今的独生子女只知道被爱,却不知道爱人。事实真是这样吗?读一读本栏目的几篇习作,我可以为我们的同学们骄傲地说一句:我们的同学们是懂得爱人的,他们的心中有着“大爱”!一年级小朋友汪光凯的习作《一块小蛋糕》,写了他的哥哥因为小作者的作文被当做范文,而用自己的稿费买蛋糕“庆祝一下”的事。这篇习作是他的哥哥六年级学生汪琦代他寄给我们的。汪琦在信中说,他是《作文世界》的读者“,很有幸”在《作文世界》上也发表过习作。因此,他尝试着代弟弟投稿。“投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能够在同龄(人)中炫耀一番…  相似文献   

11.
节俭是美德     
有人把浪费看成是阔气、大方,把节俭当做寒酸、小气,这真是颠倒黑白、混淆(xiáo)是非。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节俭视为美德,是劳动人民的本色,而浪费则是“极大的犯罪”。我的外公今年85岁了,在这个年龄里他本来该好好享福,可他依然十分节俭。外公的衣服、鞋和帽子都很破旧了,最少也有十年的“历史”了。儿女们劝他换新的,可他却说:“补补还可以再穿嘛,等实在不行了再说。”外公不但自己这样做,还教育儿女们:“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条件好了,但不能忘记过去的穷日子,要学会节俭。”其实,生  相似文献   

12.
课间十分钟     
做人语文课上,老师在读一篇学生作文,其中一句是“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忽然人群中传出一声:“做难(男)人!”激将法期中考试前。学生:“老师.这题会不会考?”老师:“我怎么知道?”学生:“这么没水准的题目.我敢说一定不  相似文献   

13.
闲读报刊杂志,见一篇题为《多喝墨水增内存》的文章。其中有这样四句话:A.古人讲的是“学而优则仕”,他们所信奉的是“卷卷诗书页页帆,墨水可渡宦海船”。B.哎呀,这可不行。我怎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我喝这点墨水您还不知道吗?C.喂,你怎么能派他去呢?那小子除了煽头盖脑的还会啥?他喝的那几滴墨水你也不是不知道。D.那个叫刘子民的人走了过来。从他的举止和气度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个喝墨水的人。摘录的这四句话,都用到了“墨水”、“喝墨水”或“喝……墨水”等词语。它们在句中分别可代指“学识、才能”、“(自谦没有…  相似文献   

14.
每当杨奎松有新作问世,本刊编辑必竞相传阅,在分享他的成果时,总会感到眼前一亮,原来历史是这样。现代中国社会变化剧烈,政治舞台扑朔迷离。一部与现实纠缠在一起的中国现代史,不免让人雾里看花,说不清也道不明。杨先生说,“是历史,就必须求真。”然而,研究中国现代史能够做到“求真”却不那么容易。杨奎松先生已经做出的贡献即在于把那些大家以为熟知的人和事,经缜密的考证而逼进了历史的真实。更难能的是,他注重分析人的心态变化。可以这样说,真正把一些历史人物请下神坛的是历史学家。我们原知道杨奎松先生也是亲历“文革”的五十多岁一代人,但不知他有蹲过监狱的历史。读读这篇访谈录,你能感受到新一代学者的人文情结,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从中反思历史教育的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一个为皇上祝寿的精彩片段。为了给皇上祝寿,文武官员费尽心思,竞相拿出奇珍异宝.而宰相刘罗锅却用一只木桶盛满生姜送给皇上。出人意料的是,皇上对刘罗锅的这一桶堆积如山的生姜却大加赞赏。大力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一别致礼物中蕴涵着别样的祝福,刘罗锅用一桶堆积如山的生姜寓意“一统江山”.  相似文献   

16.
宰相与农夫     
从前,有一个年迈的宰相回乡遇见他童年时代一起玩的农夫,两个人都已古稀,成了驼背老人。一见面,宰相对农夫说:“啊,你我都衰老了,但我俩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农夫问:“这是啥意思?”  相似文献   

17.
心情故事     
一个人带孩子的日子有快乐,更有许多的“难”,这种“难”有时候不是表现在形式上的,而是反应在心情中的。在这一天以前,我以为心情只是大人的专利,却没想到不满三岁的儿子也会告诉我他的小肩。 晚餐过后,我有点慵懒地躺在床上翻一本书,儿子坐在地上看他的“奥特曼”,这张VCD他今天至少看了三遍,连对白都记住了,可他还是那么专注口我摇摇头,对自己说,这大概就是“代沟”,我永远没法理解“奥特曼”什么地方让儿子痴迷,而小小的他也不明白有时候在我内心深处泛起的那份孤独。我这样想,然后又自我解嘲道,如果我也可以进入“…  相似文献   

18.
试论《墨子》和《周易》的节俭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周易》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包含有十分丰厚的思想内容。《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周易》蕴涵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如有“俭德辟难”的训导,还专设了一个《节》卦,很重视节俭。《周易.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源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还是爻辞上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节俭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墨子》和《周易》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用、兴利等,在《墨子》、《周易》中皆可见其端绪。  相似文献   

19.
据我所知,不少同学经常会嘟囔着“作文难、作文难”的问题,可是你看看人家这篇《一位不相识的老人》,难吗?我看作文一点儿也不难。先说“取材难”。所谓“作文难”,首先难在没什么可写的,也就是“取材难”。但是你看这篇作文,写的不就是无意中见到的一位老人吗?而且双方一句话都没说过,像这种情况,我们一天到晚不知道要碰到多少次呢!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于作者见到这位老人时确实感到心头一动。婚礼的热闹场面与老人的孤独形成了一种对比。正是这种对比,使老人独自一人默默地弹奏,触动了作者的心:他是干什么的?他来自何方?这么大年纪了,为什…  相似文献   

20.
朝廷的达官显贵,亦显达于词坛,这确是宋初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宋仁宗时的宰相晏殊,就与欧阳修一起被时人并称为“晏欧”,且确实很有几篇作品为人称道.他的《浣溪沙》,甚至被后人誉为“玉润珠圆”之作(见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