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俄罗斯在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同时,其国际形象除在中国等少数对其有传统好感的国家之外却遭遇困境:一是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怀疑心理和舆论指责不断升级;二是东欧和原苏联国家接连出现以“去苏联化”、“改写历史”为标志的将俄罗斯“妖魔化”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2007,(6):53-53
2007年6月16日,第18届哈尔滨国际经贸洽谈会将在哈尔滨举办。为进一步扩大对俄经贸合作。商务部将继续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俄罗斯经贸部共同举办“俄罗斯商务日”活动。“哈洽会”期间还将组织“中俄口岸发展及贸易便利化研讨会”、“俄罗斯有关州(区)经贸推介会”等一系列丰富务实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2005年6月最后一天的莫斯科.细雨连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郊外的总统官邸与普京会面。尽管这种会晤好像并没有过多的私人内涵,但在媒体的笔端却流露出一种温暖。有人说,留过“苏”的人,对俄罗斯有着很深的情感;留过“法”的人,身上又有一种岁月抹不去的浪漫。俄罗斯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中国人经久传唱着;托尔斯泰对古老俄罗斯深沉的爱,极大地影响和感染着中国读者;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也曾穿行  相似文献   

4.
"游必有方"和"粪土之墙"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句中“方”,《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保存了汉代郑玄的解释:“方,犹常也。”宋代邢昺进一步解释为“常所”,目前的《论语》注本大多把“有方”解释成“有固定的地方”,联系先秦时期其他典籍中“有方”的用例,“有方”义为“有道理”或“有原因”。《论语.公冶长》有“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现存《论语》的各种传世古注中,没有关于“粪土之墙”的解释,近年出版的《论语》注本,则多把“粪土之墙”解释为“污秽肮脏之墙”;《说文解字》:“粪,弃除也。”可见先秦时期“粪”是动词,是“弃除”的意思,那么,“粪土之墙”应以解释为“剥落泥土之墙”为宜,这样的墙,才真正“不可杇”。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草木飘香,秋风送爽。中国古老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要在这时刻渡过迢迢银汉,于鹊桥上相会。“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世界出版界的盛会,出版者与发行商年年岁岁在这里热情相约、相会。“翻阅新书,认识今天的俄罗斯”,这是俄罗斯书展上打出的横幅广告。“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烛火”,这是俄罗斯新闻官在开展仪式上的演讲。再看那些温馨的童话图书旁边悬挂的广告语“我们期待未来”,不由得对这个古老的民族生法发一种莫名的感动。  相似文献   

6.
于淼  雪石 《对外大传播》2006,(10):44-47
前不久刚剐落下帷幕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曲终人来散,仍有书香围绕之感。 不知哪位有心人,在世界各国制定的地图上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每一个国家在绘制地图时,都把本国放在地图的中心位置。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哪里有什么“中心”呢。 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吗?郡就要想办法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 “翻阅新书.认识今天的俄罗”,这是本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俄罗斯打出的横幅广告。“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烛火”,这是俄罗斯新闻官在图书博览会开展仪式上的演讲。再看那些温馨的童话图书旁边悬挂的广告语“我们期待未来”,不由得生发一种莫名的感动——世界渴望交流与沟通。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国一个国家发展的助推器。徜徉国际图书博览会,使人联想到这恰似一座座相互连接的桥梁,使得蓝色星球上交织的经纬线有了温度,也沟通着曾经生疏的世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星火》周刊和《论据与事实》周报是俄罗斯很有影响力的两家全国性媒体。作为俄罗斯目前的主流杂志,其设计理念和风格为俄文《中国》杂志的办刊人所借鉴,以吸引广大的俄罗斯读者。本刊选编原载于《星火》的一篇文章《俄罗斯人与中国人》,我们并不赞成文章涉及的一些观点,其中不乏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如何校正“邻居”之间的种种误解,值得我们思考。选自《论据与事实》的文章则审视了俄罗斯的经济制度,从中不难读出俄罗斯人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8.
融媒体报道发展至今,媒体产品的核心要素依然是形态与内容。如何把中国内容以对象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形态传播出去是每一位对外传播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本文以俄罗斯“莫斯科24”电视频道融媒体产品《给你》(Этотебе)朗诵节目为研究对象,从其形态和特点入手,分析其成功原因和背景,思考俄罗斯优质融媒体节目对我国当代对俄传播工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伏特加里的红月亮——俄罗斯视觉之旅》,是一本刚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游记性质的散文。初看书名颇为有趣:现代感中间有几分小资情调,直白之中也很有内涵。“红月亮”与“伏特加”,两者都具有十分典型的俄罗斯特征。每一年的夏至日前后,气象奇特的彼得堡夜色如昼,一轮红色的月亮在高空升起,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涅瓦河面,透显出无限的神秘与诡谲。此时此刻你不用点灯就可阅读手中的小说和诗歌,俄国“白银时代”的大诗人勃洛克面对这一神秘的自然现象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白的夜晚,红的月亮在蓝天里浮现,美丽的幻影在浮荡,倒映在涅…  相似文献   

10.
刘景 《对外大传播》2013,(12):44-46
2013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两会”的同时,也对“中国梦”进行了详尽阐释,从“中国梦”的人文内涵、实现途径、现实意义,到“中国梦”在经济层面的机遇和挑战,并以此来分析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预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判断中国的改革路径与面临的风险。比之欧美媒体,俄罗斯媒体对于“中国梦”的解读更趋客观和理性。尤其要着重指出的是,俄罗斯也有重新振兴国家的梦想,许多专家都认为,两国在实现各自发展梦想的同时有着合作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徐伟 《职业圈》2007,(7S):55-56
文章通过对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思考和提炼,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班主任的工作要义,就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扶助”,其中,“引导”就是让学生基于对大学四年或更长时期的预期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选择;“扶助”就是为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有忧可排、有难可解,保证学生把正确的事情做好,把正确的选择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2.
5月20日至21日,第二届“二十一世纪中俄大众传媒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去年4月在俄罗斯成功举办第一届“二十一世纪中俄大众传媒发展研讨会”之后,值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之际,中俄大众传媒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探讨和交流。与会人员就中国与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大众传媒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内容涉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转型、媒介数字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政策、法规与伦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1,(5):91-91
刘淑春在《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自2010年7月起,俄罗斯第五电视频道开播“时代法庭”电视辩论节目,其主题主要涉及一些苏联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节目力图让电视观众接受近20年来俄罗斯史学界关于俄罗斯历史的主流观点,对共产主义制度进行审判。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一场“俄罗斯当代油画精品展”在杭州展出,俄罗斯当代油画家的100多幅精品油画惊艳杭城,吸引了大批观众和专家观摹与热评。展出的作品全部出自当代俄罗斯画家之手。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色彩浓郁,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俄罗斯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色和人物风貌,凸显油画艺术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河流,99%流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可额尔齐斯河(简称额河),却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再向北穿过俄罗斯西伯利亚,最后注入北冰洋。 阿尔泰山意为“金山”。如果把我国境内的这段额河,比作倒伏在“金山”脚下的一棵大树,那么,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北屯等城镇,以及富蕴县城所在地额尔齐斯镇等等,都在树干位置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陈金海 《职业圈》2014,(30):50-50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当前,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形势严峻,处在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时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克服“两张皮”现象,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归结起来就是克服一个“难”字、突破一个“情”字、抓住一个“实”字、力求一个“新”字。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俄罗斯人民认识与了解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俄罗斯持续关注并积极出版各种中国主题的图书,从图书种类到发行量都有较大的突破。①2016年,俄罗斯进口图书最多的国家是中国,进口额为2120万美元,中俄在传统出版上的合作为数字出版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普京在中国访问期间,曾有记提问“在您任职期间,有哪些令您高兴的事情?”普京愣了一下回答:“高兴?我和我的伙伴们每天思考的都是我们俄罗斯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赵峰 《职业圈》2012,(27):106-106,112
“管理是一门科学.而领导则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修炼的是人性,就像演员一样,事事都要拿捏得非常恰当。把领导活动在一定时期和空间进行不断磨练.便产生了领导力,也就上升到了领导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有确切史料依据的中俄交往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近四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形象在俄罗斯人的世界观中始终占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而这一形象的构成和演变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国家关系的起伏,尤其是两国间相互定位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印象”由来已久尽管俄罗斯在1653年和1654年就分别向中国派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