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亡是海明威作品中的主题,它在体现主人公对死亡意识理解的同时,更渗透了作的悲剧性经历对其创作死亡作品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作品以书写战争、刻画硬汉而闻名于世,身体书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在呈现死亡主题的同时,对身体叙事倾注了大量笔墨。小说中的男性身体不再具有传统硬汉形象的阳刚和力量,女性身体也在男性凝视下逐渐成为欲望渗透和权力运作的客体。通过对男性硬汉形象的解构和女性身体的书写,海明威不仅剖析了战争给现代人造成的身心"阉割",而且揭示了凝视与被凝视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有着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内涵,但海明威的死亡更侧重于死亡带给人的恐惧,人与死亡的较量以及对死亡的思索。他书中的死亡更多的是人为所造成的死亡,也是海明威对战争的控诉。死亡到最后似乎就是一场虚空,无论表现的多么崇高,换回的只不过只是一具死尸,别无他物。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被称为20世纪"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言人,他的作品渗透着一种虚无的思想,主人公往往处于自我流放的状态。《白象似的群山》作为其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正体现了这种风格。试从茴香酒入手来分析其作品中的纵酒现象,并结合海明威的其他同类作品进行比较,追寻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海明威《非洲的青山》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批评视角对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剖析,展示出海明威在生态伦理问题上的思想冲突。在作品中海明威对自非洲大陆的旖旎风光流露出热爱与漠视的复杂情感,对非人类生命蹂躏中又掺杂着悲悯的情怀,体现了其矛盾的生态自然观。最后指出作品对于我们的生态启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我们应爱护自然、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7.
The "masculinity" of Hemingway’s works has been the focus of literary critics and mass readers.Whereas,by analyzing the heroines in his novels,this thesis delineates another side of Hemingway.He was critical to the modern women and was appreciative of the ideal women.Moreover,he tried to establish a complementary union with an opposite sex by creating the ideal women.  相似文献   

8.
大江健三郎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和超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经由西方文化的洗礼,大江健三郎把《圣经》知识熔铸到创作中,使其文学渗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救赎情怀。同残疾儿子共同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广岛、长崎核爆患者深重苦难的体悟,激发了大江文学中宏大的共生感。而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大江把个人的、家庭的痛苦,升华为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一般宗教的普世救赎意识,浸润到大江文学中,体现了大江对人的终极关怀,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激发和唤醒沉睡的意识——再读海明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评论家倾向于将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认为"迷惘"就是其小说的核心思想,并伴随其人生历程.这里试图从柯林·威尔森的人本主义的视角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海明威笔下的具有代表性的主人公形象的细致分析,结合其本人的经历,就会发现海明威作品的核心并非"迷惘",他运用战争、斗牛和爱情的基本主题去呼唤抗争意识,唤醒人们沉睡的精神和意志,证实自己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的作品中充满了死亡,而他本人又是通过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本文试图通过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来揭示海明威对死亡的关注的背后的哲学内涵。文章重点集中在论述海明威藉死亡以完成自己对悲观人生的表达的象征意义,并通过死亡升华悲观人生,以保持人类在重压——尤其是死亡——之下应有的尊严和优美风度。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作品中彰显了主我意识,《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体现海明威强烈主我意识的人物形象.作者海明威通过描述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艰难历程,着力刻画他不畏艰险、勇于与命运斗争的顽强个性.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寄托了海明威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2.
刘丽曼 《海外英语》2012,(11):183-184,199
"A Farewell to Arms"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orks written by Ernest Hemingway.It displays two main interwaving themes of war and love by the narration of a young soldier ’ s experience and his love affairs with a beautiful nurse in the first world war.The novel reflects the author ’ s strong hatred of war and exposes that the war is the real root of the couple ’ s tragedy in this novel and the "Lost Generation " in the real society.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海明威小说创作的两大艺术贡献着手,以他较有代表性的吸收现代派艺术成果的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为例,阐述了海明威将借鉴意识流的写作技巧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体现他小说创作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以单纯、简约的文体著称于世,对现代小说创作具有深远影响.他的著名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是体现他女性声音与男性眼光的经典名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模式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尖锐冲突,同时运用象征手法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用动物作为人物的心理象征,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5.
所谓生死哲学,就是对生命与死亡进行深刻反思与追问而形成的对生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死亡,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哲学家。阅读海明威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生死哲学,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虚无是现代小说的核心问题,小说家面对虚无的价值立场深刻地影响着其小说品质。王安忆在小说的叙述方式、语脉文势等方面的品质偏好均源于其试图以古典的澄明来对抗现代的虚无的写作理想。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给人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告诫作家们以小说中的主人公哈里的经历为教训;二是它的死亡主题并不完全悲观,反而透露出一种更高境界的硬汉精神。而这些启示是通过海明威独特的写作艺术风格显示出来,其中包括他那独特的意识流手法,第二人称的使用及其与第三人称的交替使用,以及丰富的象征隐喻手法,等等,从而解读到一个既有高超写作技巧又对世人充满忧患与关爱,而且不忘给人们鼓劲的、集文功与文德为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沈石溪是中国动物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纵观沈石溪十余年动物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个篇幅上的由短到长、审美观念上由朦胧到自觉、创作手法上由粗糙到细腻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他的动物小说以动物为本位,在对动物角色的选择上,有一种"强者情结"。沈石溪善于描写悲剧,同时,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厚度和冲击力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20.
美国现代小说家海明威以其非凡的经历和不朽的文学作品享誉世界,然而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自毙身亡,引起世人的无尽哀戚与困惑。作为生命个体,尤其是喜欢冒险并有着复杂经历的海明威,不可避免地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受到死神的捉弄并惶恐地感到死之凄凉、死之无常和死之不可捉摸。作为文学家的海明威,他无法回避对人生仔细的琢磨和深刻的领悟后产生的苍凉虚无的悲哀,所以不得不用死亡去实现另一种圆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