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文学作品的目标读者为儿童,在翻译中译者不但要了解童话的语言特点,而且要译出“童味”,这就使得儿童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成为一种必然。本文拟对《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译本进行分析,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指出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译者应做出一些“创造性的叛逆”,以求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学由于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译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译者不但要忠实原文,还必须使译作契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深受译语小读者喜爱。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不得不抛开传统的仆人角色,进行有意误译,做出创造性叛逆。本文以儿童文学翻译大师任溶溶汉译《夏洛的网》为例,说明适度的有意误译和创造性叛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的主要阅读群体是儿童。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儿童文学翻译是以"为儿童服务"为目的的,须结合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的特点来进行。本文分析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的两个译本,试图通过对比找出适合儿童读物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昕  李湘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157-158,16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文章选取了儿童文学名著《柳林风声》的两个变译本进行分析,阐释了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体作用并根据儿童读者的阅读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在国内有多个译本,以冯唐翻译的《飞鸟集》为最新译本,该译本一经出版就引来评论家和读者"不信不雅"的诟病,只有少数人对译作持肯定的态度。对此,本研究认为,冯译本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形式、选词以及诗境等方面,译者的文化主体意识则是造成创造性叛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极为常见。在翻译过程中,当译者在译文中加入了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内容时,那么在此译作中,创造性叛逆的现象就一定存在。《红楼梦》在国外的流行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其取得的斐然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本文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创造性叛逆,揭示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8.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出版于2012年,至今已被译成英、法、俄、西、意、阿拉伯等多种语言,其西班牙语译本Yo no soy una mujerzuela于2015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莉亚娜·阿尔索夫斯卡女士。《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小说语言通俗、生动、诙谐、幽默,想把这种"刘氏幽默"展现给西语读者并非易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要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叛逆",这样才能传递刘氏风格的精髓,激发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以《我不是潘金莲》的西班牙语译本为例,主要从小说结构的整体调整、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及文化形象的替换几个方面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怎样进行"创造性叛逆"的。  相似文献   

10.
童话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以特定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情节发展为儿童所喜欢。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的两个译本,结合目的论的三个法则,探讨在目标读者为儿童的前提下,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对译本呈现效果的影响,从而探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关于译本挑选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主体地位,在翻译活动中起中心作用。通过对马爱农和邓少勉、马新林两个《绿山墙的安妮》汉译本在语言表达上的比较,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对目标儿童读者的语言学习起积极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本位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文学翻译工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儿童本位原则的重要性。本文以美国作家E·B·怀特小说《精灵鼠小弟》任溶溶译本为例,从归化、拟声词及"小"字结构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儿童本位原则在这位儿童文学翻译家笔下的应用,并分析该原则对译本的指导作用,从而对"为什么要以儿童本位原则为指导"和"怎样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儿童本位原则"这两个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王珺 《现代语文》2007,(9):119-120
古诗词的翻译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学者,对于同一原作的各种英译本也褒贬不一。究其原因,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和读者的审美感受密不可分。本文旨在通过对宋词《虞美人》两种译本的浅析,试图探索古诗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所应遵循的原则,使读者感受到同样程度的原作之美。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译者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也备受争议,但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唐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唐诗《宿建德江》三个译本中对格式塔意象处理的比较,说明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作为文艺批评理论的一种,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出了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同时,重视读者"期待视野"隐含着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在美国受到空前的追捧与推崇,这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密切相关。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讨论加里.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成因,以期找出寒山诗在他国"经典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贝贝熊系列丛书》的汉译本很受中国儿童读者欢迎,该套丛书的汉译本在词汇层面、句子层面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值得广大翻译人士研究,以促进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并结合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这一概念,以<哈利·波特>大陆版译本为例,探讨儿童期待视野的变化对当今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确确实实存在,并且很重要。《贝贝熊系列丛书》的汉译本在音韵和童趣的营造以及叠音词和四字成语的选用上都体现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认知、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文章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引起广大翻译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出发,针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翻译的过程中为达到译文的目的译者所要采取的一些翻译策略.目的论把目的读者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被接受、被认可,这在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