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语法现象在如今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开封方言中有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可以说是开封方言对古代汉语语法的继承。开封方言中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为动词等。  相似文献   

2.
陆锦平 《文教资料》2006,(6):155-156
一、引言无论是从历史地理的层面考察,还是从现实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思索,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既纷繁复杂又无以回避的社会文化课题,值得深长思考并认真对待。当然,这并非是一个新生长出来的课题,这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文化现象在今日之延续。简言之,至少是在先秦时期“,雅言”(当时社会的标准语)与“方言”(地域性的土语)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就已经成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并引起了贤能之士的高度重视。到了汉代,有两部字书流行于世——《尔雅》与《方言》。《尔雅》所解释的内容属于雅言即标准语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楚语”这个术语,早在西汉语言学家杨雄(前58—公元18年)的著作《方言》中就使用了,至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后来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政府和黄冈地区行署所在地)任团练副使时,于元丰7年(1084年)写的一首《满庭芳》词中也提到“楚语”:“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这是“楚语”在文学作品中较早的出现。“楚语”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但用“楚语”确指湖北东部一带方言还是40年以前的事。1948年,赵元任、丁声树等合著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湖北省东部地区的17个县和西北角的竹溪、竹山共19个县的方言都划在第二区。作者指出:“这第二区可以算作典型的楚语,——如果要独立一种楚语的名目的话。”1960年,由湖北省方言调查指导组负责编写的《湖北方言概况》(油印本),也将鄂东和鄂东北一带的19个县市加上竹山、竹溪共21个县市的方言划为楚语区,其分布地域与《湖北方言调查  相似文献   

4.
开封方言词语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的发展变化较快。古汉语中的很多词语,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在普通话中失落了。开封七次建都,文化积淀较深厚,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代词语。举开封方言词语二十例分析,揭示开封方言与古汉语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艳 《考试周刊》2010,(24):39-40
元曲作家在创作时常以口语人曲,故而元代的很多语词现在仍然保留在一些北方方言之中。开封位于元代戏曲活动最为活跃的中原腹地,故而开封方言中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元代的语词,现选取元曲词语数例,试以开封方言证之。  相似文献   

6.
前人有《方言》多“奇字”说。《方言》中的所谓“奇字”一为不见之奇、二为不用之奇。经考:《方言》不见于传世先秦两汉献的“奇字”共有297个;见于出土献的古字和传世献的异体古字或俗字人41个;依《方言》通例推定属西汉通行字的9个;根据《方言》词语记载要求,从字意义方面考明114个字的构成时代早于扬雄时代;真正的不见之奇的“奇字”,包括扬雄听所制字,共有132个。《方言》“奇字”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实词,而以名词居多;《方言》“奇字”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义词,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一词在不同方言地域的音变词形。  相似文献   

7.
方言问题是《西游记》的一个讨论热点,已有学者经过考讧,在《西游记》中发现了少量的吴、山西、内蒙等方言。笔者仔细研究,发现《西游记》中还有较多的湘方言常用词汇,以及诗词赋偈中湘方言韵字与韵律的关系,而且这些湘方言至今还在湖南,以及湖北、江西、广东靠近湖南的地区使用;进一步研究《西游记》、《明史》和明末清初时的文人墨客在《西游记》各版本中的著述,发现《西游记》中隐含着“花萼社”的地名,《明史》记载“花萼社”是位于湖北蕲州荆王府的樊山王府中的读书会所,是明代文人墨客读书和创作《西游记》的地方;明代的湖广行省将湖南、湖北归于一个行政区划,这是出现湘方言的原因;另外明末清初的文人墨客对《西游记》的点评和增删修改,很可能是《西游记》中出现多种方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9.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中,“日”在“日”类词语中的含义非常整齐:除“日本”一义外,它主要表达“太阳”义及与之直接相关的“一昼夜”、“白天”、“每天”等义。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在各地方言中,由“入”音转、渐渐和“日”读音趋同后改用“日”来记录的动词“日”以及由此泛化和虚化后产生的新用法异常活跃。由于方言调查词表的影响,《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分卷的多数编纂者未能给予此类用法足够的重视①。在许宝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列的此类词条多达133个。遗憾的是,编者未能对这些词例进行穷尽式的分析,以至于未能在“日”字条后将前缀用法列出,而且出现了一些相关失误。本文拟对许书中的问题全面讨论。  相似文献   

11.
青山冈昌     
由于《金田一》的关系,在动漫界掀起了一股侦探潮,青山冈昌亦是在当时崛起,并脱颖而出。他的作品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名侦探柯南》——联系着科幻与冒险的侦探动画,另类于一般的沉重又古板的侦探片。科幻?的确。活跃于日本警察界的天才大帅哥——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不幸被迫服下怪药变成了一个小学生,在解决一件件案子时常用上阿笠博士发明的“便当化传真机”、“追踪形眼镜”、“微型跟踪器”、“强力球鞋”、“超时速滑板”等超越现代技术的高科技产品,为剧情增添几分趣味。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几千年前即已是先周故都,历五百余年,文化底蕴深厚且久远,古宁县方言即为先周母体语言。今宁县方言仍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的用法,这在许多古籍及古典文学著作中都有反映,本文从《水浒》中撷取若干例句,以为佐证。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通过分析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中的几种误解,结合不同《苔丝》译本比较,强调文学方言翻译应采取方言对译法。  相似文献   

14.
“拿摩温”、“水门汀”……甚至“雪堂雪堂”、“翘梯翘梯”这些“老克腊”上海话将在语文课堂上开讲。于新学期露面的六年级语文拓展课程教材《语文综合学习》中,首次收录了上海地方方言。这意味着,今后在一贯以普通话主讲的课堂上将有一个特别的“上海话时段”。这本六年级教材中,收录上海方言的文章标题即为上海话“侬阿晓得口伐?”  相似文献   

15.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他“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方言》是《输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各地异名的汉语古代方言词典,它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丰富的资料,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6.
“酱”正释     
鲁迅的小说《高老夫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的”。有人认为一个“酱”字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因为一般正经人的口中是吐不出“酱在一起”的话。这种说法很含糊,我以为不够确切。酱,词典一般解为调味品,作名词。《高老夫子》中用作动词,这是取意于绍兴一带方言。绍兴方言中的“酱”字有用作名词的,更有不少地方作动词用。如许多人紧挨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到了战国时期,“吾”“我”成为最重要的两个第一人称代词.本文从语言的地域性差异角度出发,通过对战国时期楚方言的传世文献——《楚辞》以及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的全面考察,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吾”是比“我”活跃得多的第一人称代词;“吾”较“我”在宾语功能上存在不足;二者在语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称数及表谦敬功能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8.
顾坚是兴化作家群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为“青春三部曲”——《元红》、《青果》、《情窦开》。这三部作品运用着纯朴的方言,轻轻诉说着青春成长的阳刚与激情,深深地传达着对故乡挚爱与感恩。方言情结、青春情结、乐土情结共同融合成顾坚的兴化情结。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 谝与(口扁) 电影《收马人》中有个郭(口扁)子。“(口扁)”字单独读,一般人读不出音来。查字典,不仅《新华字典》中没有,《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字汇》也未收这个字。这是西北方言特有的一个词;作为西北方言支脉,河东方言中也有这个词。(口扁),读蒲家切,音piā,阴平声。义为健谈,能说会道。运城一带俗称聊天为“(口扁)闲话”、“闲(口扁)”、“(口扁)搭”,称健谈者为“(口扁)子”如“你这个人,张瞎子,李(口扁)子,说起人就没有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运城方言中,名词没有“子”尾,一般用拖长韵母音的方法来表示。故所谓“瞎子”“骗子”,读起来并没  相似文献   

20.
呵、咆、殴、居等四个古方言语气词不见或少见于传世典籍及字典辞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使用语气词“呵”和“咆”,反映了汉代口语面貌,其意义和用法分别与“兮”和“也”相近。“殴”是具有秦国方言特色的语气词,其意义和用法相当于“也”,但表达的语气比“也”更加严肃和沉重,多出现在法律条文中。“居”是具有齐鲁地方特色的一个语气词,有时写作“其”或“期”,至今仍活跃在山东人的口语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