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说一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0008-I0008
这是一个面向上班族和上网族这“两上族”的电视新闻晚报.所谓“打开新闻看电视”是对新闻的新型加工。《有一说一》的新闻软硬结合.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强化所报道事件的悬念.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杨华娟 《军事记者》2004,(11):34-35
回顾近年来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这样一个特征,即建构肤浅的娱乐新闻无孔不入,甚至有的时政新闻和社会事件也正走泛娱乐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在国内学术界,从2003年7月《中华新闻报》刊载《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到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于同年9月出版的专《畸变的媒体》中提出“讲故事的新闻写作”,引发新闻界写作取向的新思考。娱乐化和故事化,在表现形式上都强调人物和事件的人情味、细节化、情节性,然而在价值取向上前纯粹追求感官刺激,后则重在挖掘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试图立足现状,廓清两界限,指明故事化写作的影响力所在,以求更好地把握新闻人在采写中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论点辑录     
“现场短新闻”界说怎样才能给现场短新闻一个科学性的定义,它是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还是一种新兴的报道方式?这是近年来研究者一直争论的话题。笔者认为,现场短新闻应被看作是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因为其一,经过这几年的写作实践,现场短新闻已具备自己相对稳定自足的文体形态。在体制上,只有千字左右;在内容上,以再现现场为指归。这就决定了它与消急及新闻故事的分野;同时又没有新闻通讯、新闻特写在体制和结构形式上的放纵与自由。其二,它有自己的文体书写要求和表达方式。比如说写现场,消息、通讯、特写、新闻故事更多的是作…  相似文献   

4.
李江 《新闻前哨》2010,(5):102-102
新闻特写作为把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它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问。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在新闻媒体的竞争中,广播要达到生动、形象、感染人的宣传效果,必须在新闻写作上有质的变化,让一些“镜头化”、“目击式”、“素描法”、“特写式”的新闻发挥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5.
新闻特写是运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和刻画人物或事件富有特征的某些章节、片断、瞬间,让读者产生共鸣,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区别特写与其他新闻文体写作方法上的不同,把握特写的特征。特写是从消息和通讯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与消息的相同点:简要迅  相似文献   

6.
钟元成 《记者摇篮》2009,(11):44-44
什么是新闻特写呢?黎信编译的《西方新闻作品选》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打一个不十分恰当的比方:假如悦一般的新闻报道,是电影的令景镜头的话,那么新闻特写,就是一个或几个特写镜头,它把新闻事件中最生动、最感人的部分加以放大,让读者充分欣赏它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最深刻的印象。”这应该说是对新闻特写所下的比较恰当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与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新闻体裁相比,分析性报道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报道文体。所谓分析性报道,是指合理运用背景材料,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揭示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的实质或意义,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第一次把新闻故事化的理念引进新闻报道,一度改变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的官方、呆板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走红。但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整个媒介新闻报道中开始出现一种滥用故事化的趋势和倾向,我们应该加以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9.
刘君 《新闻采编》2005,(3):27-28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奖评委会的赏识。以它为首届获奖文章,普利策奖评委会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一种新型的新闻文体由此得到了承认。作为新闻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特稿借文学手法,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及修辞技巧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多样化,“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趋势使传统的纸质媒体增加了以特稿、通讯特写等为主的专栏或专题报道,在摆脱了传统消息写作的平铺直叙,给读者以细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陈丽荣 《新闻窗》2010,(3):117-118
新闻是媒体从业者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新闻写作有三要素:一是所报道事件必须真实存在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陈述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三是为保证所报道新闻的客观性,除在描写人物、场景时,应尽可能的少用或不用形容词。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叙事故事化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广播新闻事件。凸显的主要元素为事件的过程、事件中的人物命运和情感,注重对新闻要素中原冈和怎么样的阐发。它主要是吸收了新闻和故事两者之间所具备的要素的交叉和互补的特点,形成了广播新闻叙事故事化的特点。这是近年来在广播新闻界积极尝试的一种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2.
《都市条形码》是云南电视台以报道昆明市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节目,每天一期,每期50分钟。节目样式可细分为常规新闻事件报道、新闻事件或现象调查分析、新闻事件追踪报道、新闻人物特写、新闻人物访谈、新闻评论及观众互动等样式。节目强调所报道的新闻以反映民意、传递民情、展现普通民众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既强调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所天然具备的工具属性,又能够满足民众的信息及至生活需求。由于这档节目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急稿多,有时在直播过程中还有不停有稿件发布,这对于播音员的配音备稿技巧和水平要求较高。那么对于《都市条形码》这样的民生新闻如何进行备稿呢?  相似文献   

13.
江苏广电总台创办的《有一说一》栏目,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有意识添加所报道事件的戏剧悬念,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软性题材更注重结合观众多方面的需求,彰显服务特色。每天的节目由“新闻人气榜“、“今日大头条”、“时事点播台”、“美食美客  相似文献   

14.
写出“新”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至少应体现三层意思:一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二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现的新闻故事和新闻事件,或者虽然不是最近发生的,但却是最近才被发现的;三是写作方法、技巧、结构、语言上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故事化起源于西方大众化报纸时期。普利策和赫斯特分别创办的《世界报》和《先驱报》都以相互比拼新闻稿件的故事性、煽情性和新奇性,以赢得更多的读。它们都要求记将新闻事件写得尽量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想不到在他们百年之后的当今中国,故事化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它适应新闻娱乐化、平民化和贴近生活的要求,正在走进千家万户读生活。但新闻故事化也带来某些问题,主要是新闻真实性不允许脱离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如何在新闻的故事性与真实性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契合点,是本写作的宗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故事化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的《60分钟》栏目,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把“讲故事”理念带入新闻报道,从而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17.
张良君 《新闻知识》2008,30(5):83-84
"电视新闻故事化"一词在当今新闻界可谓是耳熟能详,这一理念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我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引入了"讲故事"的报道理念,随后用故事化的手法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电视界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18.
崔吉本 《青年记者》2007,(18):81-81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用故事化的形式写新闻,尽显语言魅力我见过一篇报道,这是一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到300个字的很短的新闻,它刊载在《中国海洋报》上,忘记了发表的具体时间。标题是《海上对话》。  相似文献   

19.
佟浩 《记者摇篮》2009,(6):18-18
新闻特写就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与其他媒体相比,电视媒体的新闻特写可谓魅力无穷,它在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特写,原是影视界专用的术语,是指近影放大,凸显细部,主要是拍摄局部,使之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来突出或强调效果。特写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特写,是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摄取最有特征的片断,加以细致的描绘,再现当时的情景。它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某些重要场面、片断或新闻人物的某些典型活动进行近镜头的生动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