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颠覆与追问——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伦理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那奔腾呼啸、跌宕起伏着的伦理思潮,或许可以用“颠覆和追问”来加以概括。从“潘晓讨论”到“张华讨论”以至“蛇口风波”,这三次围绕着人生价值问题兴起的大讨论虽然具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思想色彩,但都是在青年人中自发产生的怀疑、追索和思考,一方面仍然带有鲜明的理想性色彩,另一方面则表达着强烈的思想困惑和初步的理性自觉。1986年关于“道德主体性”的讨论和从1988年开始的“功利主义”讨论则力图在古今中西的思想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去回答那些时代性的问题,其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对时代问题的理性追问。  相似文献   

2.
一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报》上,开展了一场关于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以及受影响人数之多,是我国解放后思想理论界不多见的。引起这场讨论的,就是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中提出的“主观为自我,客观为他人”的观点(以下简称“主观为自我论”)。虽然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并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青年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青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同当代中国青年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青年理论,拓展和升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加强青年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激励青年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和切实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推进新世纪党的建设及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基础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和讨论的问题。通过深入学习“七一”讲话,笔者以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对于搞好我国的基础教育关系重大。一、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思想出发,转变基础教育价值观念。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  相似文献   

5.
20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前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当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也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道路的思想启蒙运动。今天,当我们重新回眸那震憾人心的历史瞬间,不难感受到它对今日中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教育方面,它对我们的认识演进历程也产...  相似文献   

6.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包括青年社会化过程对其个性的压抑做出的必然反应,具有颠覆性特征,即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拒,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无情地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发表在1980年第5期《中国青年》上的“潘晓”来信为引子,认为“潘晓”在信中暴露出了某种两难之境——一方面,毛泽东时代的理想不再可干誊另一方面,为那一理想所打造出来的“精神结构”又需要理想来填充。本文将“潘晓”的这一难题视为一个创作母题,认为1980年代前半期,以《高山下的花环》为代表的一批所谓“军旅文学”,同样分享了“潘晓”的这一难题。这使得它们一方面不得不让“革命政治”退场;另一方面,“乡土中国”虽然能够成为一个“反衬”性的资源,却又不足以成为支撑新的“正面人物”的“根基”,新的“正面人物”,似乎总是陷入“无根”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把握好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价值定位困惑是青年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价值定位 ,是指青年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与选择 ,实际上是个人生价值理念的把握问题。其焦点在于究竟是把人生价值定位在“自我”的小圈子里还是定位在社会的大圈子里。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 ,它不仅唤起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平等观念 ,促进了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公平观念、法制观念等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 ,也导致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丑恶东西的沉渣泛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处于人生重要转折关头的青年学生 ,一方面吸取了进步的道德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1980年的“潘晓讨论”开启了新时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潘晓“看透”人生的背后是共产主义信仰和集体主义理想失落之后的彷徨。但“潘晓讨论”的戛然而止,使得潘晓的困惑未能得到根本上的解答,也使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未能得到深入的思考,人们逐渐被动地沦为个人日常生活的奴隶。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青年一代应通过对“潘晓讨论”的再审视,重新探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追寻新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1.
“反腐倡廉”的影视作品,关注的是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其内容上的特殊性、敏感性和即时性,受到大众欢迎。但是在这类影视作品中出现一种倾向,即有意无意地宣扬“贪官背后的温柔陷阱”,甚至认为这是一些官员走向腐败的原因,这是中国古代“红颜祸水”论的现代翻版,在反腐败斗争中,容易产生误导,不能不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近代历史上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先进的思想启蒙者提出了"中体西用"等看待和应对东西方文化间巨大冲突策略和方法.从社会改革、文化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等层面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和合性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发展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4.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5.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家庭”观念却承受着巨大的变迁。首先是男性的绝对家长尊严的丧失,家庭成员由家庭本位转向社会的“群”,这使得现代家庭的建立成为可能,而“群”中“个”的建构及其“度”的问题则又成为现代家庭建立过程的一个难解之题。这种建构的困难其实是现代中国建构之艰难的一次很好的隐喻。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家》、《北京人》、《憩园》、《伤逝》、《寒夜》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变迁的过程,前三部记录着传统家族的衰败,而后两部则记录着现代家庭建构之艰难。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比况结构中的"样"字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5个比况助词中,“样”是使用率最低的一个。“样”字结构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比喻,在单句中充当定语和状语,作定语时必须带结构助词“的”,作状语时可带可不带,作谓语或分句时则一律不带;“样”一般与喻词“象”构成“象X样”结构,其“X”通常是体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18.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研究其提出的背景及其影响,不仅对完善职业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借鉴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等 X 时/后"是现代汉语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时间格式,一般在句中充当句首修饰语,具有时间定位功能.格式中"等"是介词,语义范畴为"时间终结点",具有后延性.由它构成的句式蕴涵多种隐性语义关系,涵盖了现代汉语的五种时制形式,是一种典型的时间句型,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表达"教师"含义的词汇很多,如师氏、保氏、师、师儒、师傅、先生、夫子、老师、博士、教授、助教、教谕、西席、讲师、教习、教员等等。但现代汉语的通称"教师"一词,却成型确定较晚,经历了从"师氏"到"教师"的漫长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