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几年来,针对“问题学生”而开设的“择差教育”训练中心和“问题学校”日益增多,它们以准军事化的管理、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应当承认,磨难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很大的,它曾是多少身处逆境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也成就了许多伟人和伟大的事业。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磨难教育”形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呢?  相似文献   

2.
小议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天津教育》2008,(11):30-3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和“边缘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其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与“一般”青少年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区别。在教师、家长和其他人眼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被划入“另类人群”的范畴,甚至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本期“德育”栏目选择性地介绍几类“特殊青少年群体”,研究他们行为“特殊”或“边缘化”的原因。探讨对他们的教育方式。面对这些青少年。我们首先应做到靠近、了解和关注.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和拒绝。这样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才具有可能。  相似文献   

3.
“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挫折教育”的提法不科学时下,人们出于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热切关注,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有关“挫折教育”的提法不时见诸报端,在教育行政领导人的讲话中也偶有附议引用。本人认为,“挫折教育”的提法不科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挫折。所谓挫折,按照《心理学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的解释,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台湾学者张春兴表述为:“所谓挫折,有…  相似文献   

4.
“手拉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张春义,李成言,于良红,盖虎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摘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多年来,诸多热心于青少年教育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社会、家庭、...  相似文献   

5.
一、探索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心理建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见心理健摩教育对新的形势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我校决定建立以“小学心理键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和一些学校,都开始注重对青少年的责任教育,并且把它作为科研课题、特色教育来研究。最近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对末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位,全面开展新的《守则》和《规范》的教育,这就使得“责任教育”具有了更为鲜明的时代性和重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学参考》2004,(9):48-4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紧密结合,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示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联合举办首届“英才杯”全国中小学(幼儿)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暨“相约北京”颁奖活动。具体事宜如下:一、参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纲要》指明了对青少年教育的方向和途径,那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怎样才能形成“密切结合”的局面呢?我们觉得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应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明山街道民建社区把暑假期间作为关工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青少年的“黄金时期”。在深入开展“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中,本着“百善孝为先”的精神,重点开展了“新二十四孝”教育活动,并把学习《弟子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广大青少年和年轻的父母启发教育非常大。  相似文献   

10.
周儒 《广西教育》2013,(30):1-1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中小学生暑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控制课外作业总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随后,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外联办)也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级青少年校外联办及素质教育领导机构鼓励和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无疑,这是新一轮大范围“减负”呼声下的又一新举措,体现出中小学生作业设计更重体验性和实践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1.红色——传统教育老树发新芽。抓好革命传统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洪江市在实践“红色德育”的过程中,以“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为基本要求,在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周”活动,逐一展播《开围大典》、《小兵张嘎》、《地道战》等影片。进而组织学生开展写观后感、小评论,讲述故事等系列活动,不断坚定青少年抑恶扬善的信念。同时,该市还充分发挥乡镇所在地的烈士塔和芷江受降坊、溆浦向警予纪念馆、会同粟裕公园等周边县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经常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前往参观学习,  相似文献   

12.
《江西教育》2004,(17):47-4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紧密结合,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示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联合举办首届“英才杯”全国中小学(幼儿)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暨“相约北京”颁奖活动。具体事宜如.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教育贵在“实”邹森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笔者受安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托对安庆市四照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已全面启动,这将对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体育”活动离不开生命教育,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那么,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阳光体育”为其保驾护航呢?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逆反心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此尤为关注,笔者在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些许成绩。在此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和矫正做了谈谈自己的观点,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广西由自治区教育学会牵头,组织了5个实验单位的65中小学校开展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实验证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青少年乃至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刊从这期起增辟《传美教育实验研究》专栏,陆续反映实验研究的情况和成果,欢迎读者来稿。本期先刊登2篇,其中广西课题组负责人林红同…  相似文献   

17.
本刊本期报道的《雨湖区构筑“三结合”教育的大舞台》一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三结合”教育好 ! 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从青少年成长的实际出发,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实施,突破了只由学校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传统观念,营造了一个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重要举措。 实行“三结合”教育,学校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思想上、实践上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充实新…  相似文献   

18.
“养成教育”既是一种青少年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的教育,也是贯穿于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思想品德和人生观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中国有句古训“无以规矩何以成方圆”,道出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加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青少年感情脆弱,意志能力差,缺少“磨难”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磨难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行的手段之一,而其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这是早在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就明确提出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不仅对其长大成人后的行事做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前途。作为一名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在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现在的孩子强调个性、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常常有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随心所欲,一切以“我”为中心,心事面前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心中只有“小我”,没有“大家”,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时还有较强的攻击性,以至目空一切。由此笔者觉得有责任呼吁: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关心引导青少年走出“自我”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