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道(二题)     
正引马哥他是方圆百十里茶马古道上最有名的盗马哥。他盗马从未失手过。他盗走的马,不会再掉头回到原来马帮队行中去,只会温顺地跟着被卖出的新主人的马队风雨兼程,披星戴月……他有"牵魂草"。祖传的牵魂草是秘密种植的。据说就种植在他家后园子的乱草丛中。杂乱的草丛蓬蓬怒长,不分品类。只有他能分辨得清楚谁是牵魂草。  相似文献   

2.
古道     
他是方圆百十里茶马古道上最有名的盗马哥。他盗马从未失手过。他盗走的马,不会再掉头回到原来马帮队行中去.只会温顺地跟着被卖出的新主人的马队风雨兼程.披星戴月……他有“牵魂草”。祖传的牵魂草是秘密种植的。据说就种植在他家后园子的乱草丛中。杂乱的草丛蓬蓬怒长。不分品类。只有他能分辨得清楚谁是牵魂草。据说牵魂草极为低矮,几乎是紧贴着地面生长的。喜湿的它,为的是尽力地汲取阴气。一切都是传闻,谁也没见过这种草。  相似文献   

3.
侏儒俑研讨     
1978年临沂金雀山西汉墓中出土了6组陶俑,所有的陶俑都身材矮小。研究每组陶俑人和物的关系发现,这些俑都是奴仆身份,这应是考古中所称“侏儒俑”。据文献记载,“殉俑”是由“人殉”演变而来,殉俑逐渐代替了殉人,侏儒俑替代的是当时社会的侏儒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神话传说认为,正因女娲捏土成人,才有了世上芸芸众生。白东周而始的匠人造俑,塑造了幽冥世界的众生百相。人类用泥土作为艺术的载体,经过土与火的洗礼,使冰冷坚硬的陶土具有了人性温情与生命活力。“俑”,作为生殉的替代,其功能、种类、质料均存在着极大艺术特色。探究无名匠人造俑与天神造人传说之间的神秘联系,无疑是一段奇妙旅程。  相似文献   

5.
在考察十六國音樂時,陝西關中地區無疑是最重要的區域之一。本文以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爲依據,通過對咸陽底張十六國墓葬M298樂俑及關中地區其他十六國墓葬樂俑的梳理、考辯,解讀墓葬文物蘊含的音樂信息。以此爲綫索,進一步討論樂俑的組合形式,結合文獻探討相和歌表演形式的演變過程。  相似文献   

6.
一代宗师马一浮静林来到水乡泽国——绍兴腹地的上虞长塘乡,映入眼帘的尽是一层叠一层的翠竹。我国一代宗师马一浮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这竹林深处一个名叫后庄村的村中。马一浮先生的故居是一幢很平常的老式旧楼房,楼后有一间极矮小的平房,中间隔出一个四方的小天井。马...  相似文献   

7.
景德镇,当代古陶瓷研究者和古陶瓷收藏者的朝圣之地,具有千年不衰的辉煌制瓷历史。早在10世纪的晚唐五代,景德镇就出产青瓷和白瓷。由于白瓷瓷胎致密,半透明度极好,几乎达到现代瓷的标准,是我国南方质地最优的白瓷。北宋中后期,景德镇有了飞速发展,南宋以后,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窑场。“国俗尚白”的元代忽必烈政权首次在以生产白瓷著称的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随着元代后期成熟青花瓷的产生,该地的制瓷业进入了新的阶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库承袭元制,在珠山设立御窑厂,从此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举世闻名的瓷都。从1278年…  相似文献   

8.
原始时代的马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因为年代久远,考察起来极为不便。但人类既然很早就与马发生了关系,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中国各地广为存在的原始岩画,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考察古代马文化的重要线索。原始岩画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是初民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翻开原始岩画这一人类最初的艺术画卷,可探寻到丰富多彩的马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李金坤 《寻根》2002,(5):53-57
据初步统计,《诗经》中直接写到的“马”字,《风》诗有18次,《雅》诗有18次,《颂》诗有12次,总计48次。至于带有“马”字偏旁部首而分别表示马之性别、年龄、大小、优劣、颜色等有关的专有名词,那就更多了。《诗经》中对马的种类、马的装束、马的本领、马的作用(尤其是军事作用)等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本就此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10.
人簇看场圆──传神生动的唐戏弄俑陈根远秦汉盛行的俳优,至唐发展为戏弄。唐戏弄是指除纯粹歌舞、杂技而外的一种戏剧性的表演,如参军戏、踏谣娘、兰陵王、钵头、苏中郎、西凉伎、弄孔子、樊哙排君难、麦秀两歧和其它专以科白为主的戏弄。其围绕着简单的情节,通过音乐...  相似文献   

11.
戏曲表演中的第三种“马”张发颖在我们的戏曲表演中,现在人们多知有两种“马”。一种是竹马,即用竹篾扎成,蒙以薄的彩色织品,悬挂于演员腰部前后。竹马大概起源于古代民间赛社活动,后经民间乐户戏曲班社带入杂剧表演之中。舞台上骑竹马代表骑马,叫竹马儿。现存元明...  相似文献   

12.
以《微笑彩俑——汉景帝的地下王国》为名的特展自6月27日在台湾省历史博物馆开幕后,将展至9月27日,其来自陕西省汉阳陵博物馆的200余件展品,使“中国最初的微笑”绽放宝岛台湾。本文以此为契机,试图揭开汉景帝地下王国及彩俑的微笑之谜。  相似文献   

13.
鸣驼千里传佳音──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陈根远自汉代张赛凿空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后,中国内地的丝绸、铸铁技术等便经由河西走廊,跨越葱岭,陆续传到中亚西亚各国以及欧洲。而西域的葡萄、香料等特产以及那里的音乐、舞蹈也沿着这沟通中西方的动脉输入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14.
月下     
三月的磨盘山是寂静的,幽谷中只听得见流水的声响;三月的磨盘山是炽闹的,公园里只听得到山花绽放的声音。又是一年花开时,我和好友一行来到心意已久的新平国家级森林公园磨盘山,从森林湖往上,过草甸,经观景台至钟情崖,在悬崖峭立的山脊上,一树一树红得像火的马樱花扑面而来,再往深处走,怒放的马樱花就像花海一样淹没了行人的身影,我们的四周,只听得到花儿绽放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花香鸟语的农历三月初八.是易门县小街乡歪头山苗族山上马樱花盛开的季节.也是歪头山苗家青年男女对歌求爱的美好时节。香透了的马樱花一朵朵挂在绿荫荫的密林间,像束束火把点燃了一颗颗渴求美满、幸福生活的心。这一天苗家未婚小伙们换上白布裤条,穿上麻织花衣和自创草鞋,戴上树叶斗笠,打扮得格外英俊,姑娘们穿上无领花衣,裤围绣花麻裙,佩上丁当作响的银饰,绑上花绑腿,娇艳迷人。他们循规蹈矩,不约而同汇聚在易门县小街乡歪头山自然村在那马樱花盛开的丛林里。歪头山苗族恋歌采马樱花,以吹木叶、打啊嗬哟、对山歌等简朴的方式来寻觅爱情,倾吐对幸福的憧憬,三月初八马樱花开得最多,歌唱得醉入,照镜阳光找爱的最佳时节,是当地一年一度的小传统马樱花情人节。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化交流》2011,(11):90-91
经历11年前首次露面的举世轰动后,秦始皇陵“文官俑”终于重新“回家”:在其出土的被命名为0006号陪葬坑中,“列队”迎接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6-96
迄今规模最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对外借展,今秋将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举行。这是中国兵马俑在国外展出件数最多的一次,是大英博物馆首次以秦始皇为主题举办的大型展,也是该馆历史上盛展之一。共展出来自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120件(组)文物,展品分《秦始皇墓葬品》和《秦始皇统一大业》两大部分,包括兵马俑、乐俑、秦代青砖和瓦当等。尽管该展9月13日才正式开放并持续至2009年4月6日,但现在价值12英镑的门票已售出10万张。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元朝时期(公元1279──1368),维吾尔族景教[注]徒拉班·扫马奉命出使欧洲,寻求交往。他曾谒见过罗马教皇,拜见英、法国王,顺利地完成了出使欧洲的使命。扫马此行尽管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实际上繁荣了元代中西交通,其直接效果当如法显和玄奖一样,辉映于世界宗教史和中西交通史中。扫马是维吾尔族人。“拉班”为叙利亚语,是“大师”或“长老”的意思,拉班·扫马即扫马大师。他于1225年生在汗八里,就是当时元朝大都,今天的北京。他的父亲昔班是一位巡察使,曾在北京景教教会中任职。扫马生在这样一个景教徒家庭中,从小就被家…  相似文献   

19.
黄浩 《东方文化》2002,(5):98-100
“马是动物场之灵,有祥和吉利之兆。”当马年新春到来之际,几乎所有电视屏幕、报刊广告以及亲朋道贺,都无不带上一个“马”字:“龙马精神”、“万马奔腾”、“马到功成”!为何中国之马在大众心目中有如此高之声誉?翻翻书本,细加品味,大概是因为马在其漫长的历史成长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家庭乃至国家,都是这样,马文化得以在中国大地兴起、成长和传播、发展。天长日久,终于在人们心灵里播下不可磨灭的种子,在文园艺苑开出一朵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20.
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马已被人类驯养成为六畜之一。《诗经》时代的马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三百零五篇中言及马者,共计51篇,这在动物中是最多的。《诗经》中不仅写出了马的种类繁多,而且形容马的词语也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