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旨在“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的《淮南子》蕴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和廉政建设的内容.《淮南子》在吸收整合先秦诸子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义利之辨为理论基础、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以德法并举为实现途径的较为系统的廉政观.《淮南子》的廉政观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两汉文献中所见《淮南子》资料,考证了东汉注释《淮南子》的史实,概述了魏晋至唐代《淮南子》的引用情况,从而简要勾勒出该书在唐代之前的流传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淮南子》中"因"的思想的渊源和“因时”、“因俗”、“因人情”的教化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明该书中道儒两派教化思想的不同特色及两派思想相互贯通和一致之处;对《泰族训》中的人性思想与孟、荀及董仲舒的人性论亦做了适当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内圣外工”是道儒两家共同含有的思想,《淮南子》正是以此来贯通道儒两家思想,以确立其政治主张的。本文从论证“内圣外王”思想的归属问题出发,对《淮南子》中“内圣”的形成──道家的“体道返性”说和儒家的人性修养说,及由“内圣”而达成的化民效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明该书中既有道儒两家思想融合的一面.又体现了两家思想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对法家思想及实践所造成的历史教训有着深刻的反思。对"势"、"法""、术"等法家思想,《淮南子》在批判中有所扬弃,并且以理性的政治态度进行了汲取和融合。以法家思想及实践作为政治思考的参照物,《淮南子》着眼于"治道"与"治术",构建起了"多元并存,理性融会"的混合型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对祭祀之礼的自然性、岁时性、简易性、历史性、差异性、变通性等方面的认识和运用,综合了先秦道家、儒家、墨家等思想,十分全面,也很独到。《淮南子》给祭祀之礼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又提出了新的内容与要求,有其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刘安是徐州历史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人。它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是汉代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其体系庞大而系统,表现出汉人的宏伟气魄。它所包含的逻辑思想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以这明清,其所富含的逻辑思想一如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繁星闪烁,虽然不很系统,但涉及到的逻辑问题,透彻明了,博大精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逻辑思想:一、《淮南子》及其作者。二、《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一)《淮南子》论“道”的概念;(二)《淮南子》的名实观;(三)《淮南子》的推类思想;(四)《淮南子》对多难推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的时代。汉代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传世的舞蹈文献和文物都很丰富。两汉诗赋中也有不少篇章写到舞蹈,甚至还有专门描写舞蹈的著作,如东汉傅毅的《舞赋》、《淮南子》等。本文对汉代乐舞的历史背景作简要概述、对《舞赋》和《淮南子》的乐舞美学思想所反映的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重点从舞之形式、情之表达以及技之高超角度来阐述,总结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一书的古今取向比较复杂.从坚持道家自然主义道论思想出发,《淮南子》在其具有总论性质的篇章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崇元古倾向,故而其文艺思想也体现出与道家文论思想相一致的一面.但是在具体论述“事”“物”的过程中,《淮南子》又抛弃了论述“道”“术”时的古今取向,推崇圣代、主张乘时应变,从而对儒家思想及其注重教化、重质尚实的文艺理论进行了肯定和实际践行.而《淮南子》“通古今之事”而求治的编撰思想与目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它在古今观念及文论思想上的这种矛盾.由此,其古今取向更能反映出《淮南子》对先秦诸家尤其是儒道两家文艺思想的综合性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礼记》中除了某些繁文褥节不合时宜及有些思想是唯心糟粕之外.大部分内容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某些思想光华。对治国安邦起良好的教谕作用。尤其“入世”思想更显可贵。《礼记》指出礼对“入世”的人具有积极意义,该书教导人们如何行礼处世.指出“入世”行礼旨在使国家大治久安。礼是一种思想意识,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与制度。对《礼记》思想进行扬弃,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唯物主义态度。在全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中.《礼记》一书不失为有益的参考读物。  相似文献   

12.
《社会契约论》内在思想上的矛盾使其从面世那天起,就充满着争议。通过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含义,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公意与其他意志的关系以及公意的特征和公意的评判原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卢梭公意思想的内容、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勋初先生的《九歌新考》,是20世纪前80多年《九歌》研究的扛鼎之作。此书以总结评述历代《九歌》学说发端,运用宗教学、神话学、民俗学、文艺学诸方面的原理和资料,对《九歌》诸神祗的来源、性质作了新的考索,阐述了自己关于《九歌》乃屈原创作的新说,敢破敢立,不落窠臼,勇于开拓新路,创获颇多。尤其是关于东君、云中君、东皇太一诸神祗皆非楚产和楚有二女神传统的考证,见解异常新颖,发千古所未发,给学人以巨大启迪。其扎实严谨且自成体系的论述,足可成为《九歌》研究的一家之言而推进屈学、楚辞学的发展。当然书中也有某些不尽完善之处,然此微瑕无伤大美,此书仍不失为当代《九歌》研究的重要收获和力作。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中包含着许多老子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守柔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的自始至终。守柔的实质就是真心诚意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求得到回报。这种思想境界虽然在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但这毕竟是人生应当力求达到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总的称谓。“泥泥狗”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图腾社会时期,它囊括了形形色色的奇禽异兽。淮阳“泥泥狗”属于泥玩具,但绝不同于一般的泥玩具,它是被当作祭祀伏羲用的一种“圣物”。“泥泥狗”用艺术的形式率真地表现了先民的生活。“泥泥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观,同时作为一种比较稚拙、纯真的民间艺术,“泥泥狗”艺术还有待我们继续去挖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动 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 了 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刻拍案惊奇》中“动 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 了 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 将 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无字书”在影响学生成人、成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在界定教师的“无字书”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的“无字书”在蕴育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作用及丰富教师的“无字书”的内容,提出了提升教师的“无字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郑颖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1):125-128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目。历来的学者、研究人员都给了它极高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设置了“存目”,这是其类目设置中的一大特点,对书籍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子部存目为例,论述了只留书名不存其书所反映的清代学者尊崇儒学,鼓励创新,谨严求实。注重道义教化,力求雅正的思想观念及学术风尚。  相似文献   

19.
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相似文献   

20.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