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方方的创作一直立足于武汉化和市民生活,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市民气息和化风味。她善于把握普通市民的生存困境与生活状态,并对此作着日致成熟的思考,特别是在其小说集《过程》中,这种思考已上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她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对生命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池莉立足文坛多年,是一位自始至终保持了自己独特语言风格的作家。一方面,她的小说创作追随时代变化,作品满足了消费时代大众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池莉始终秉持为市民代言的立场,关注市民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她贴近市民日常的生活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作为女性作家,池莉的语言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的特色。同时,作品的字里行间又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这些特色使得池莉的小说语言散发出巨大的魅力,也使她成为了文坛的一棵常青树。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其它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萧红通过对家乡呼兰城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她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苏青疏离政治,其作品承载的内容是世俗的,她从市民的生存境遇出发,在市民人生观统照下,描写趋向于世俗的市井生活和女性自省。在文学创作中体悟都市俗世生活,呈现女性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池莉的小说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她对于中国市民阶层的关注与全新诠释。在她的笔下,人们看到了一群鲜活的市民群像,他们的生存状态、婚姻情感、文化遗存都得以彰显。在她的小说中,人们可以看出其对市民阶层认真的态度与独到的见解,进而完成了对传统市民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李芗 《文教资料》2011,(23):16-17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凸显成熟风采的重要代表作,其中她赋予小说的上海市民文化精神是作品的一大闪光点。而作品鲜明的文化表征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精神内蕴,即对市民群体的关注,对开放精神的宣扬。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守护。通过《长恨歌》,王安忆表达了内心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情感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莱辛被誉为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英国女作家.莱辛的一生创作了70多部作品,她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洞察非常细致入微,她的作品始终关注着那些生活在边缘处境中的人们.《天黑前的夏天》是莱辛创作中期的作品,她将这部小说的关注投向现代中年女性的生活,在讲述中年女性生存困境的同时也给予了广大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小说中贯穿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认识和把握自己以及认识和把握环境是人生的两大课题。张爱玲在其独特的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外思想文化内涵。她以实事求是态度、现代的眼光、炙热的情怀倾诉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女性生命价值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作初步的梳理,探析现代女性意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身处都市中一批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剖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文化乡愁,是解读作品时不可忽视的意象。本文将作品中描写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乡愁结合起来研究,探讨相关知识分子的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0.
薇拉·凯瑟被公认为美国地域文学的代表作家。凯瑟笔下的"地域"体现了对地方及文化的归属,传达了她的价值观及生态思想。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薇拉·凯瑟作品中的地域写作进行研究,解读与阐释凯瑟所赋予其地域写作体系的内涵、凯瑟对当时美国社会深层文化的忧患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萧红作品的抒情品质,源自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和浓郁的寂寞情调。萧红通过情绪结构将文本整合成具有统一抒情品质的有机体。回忆是情绪结构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也是作者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从文化意味审视,萧红的抒情姿态还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语境的渗透。这表明她对生命中一种根源性的回归和坚守。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的当代文学,工业题材的诗歌佳作不多,郑小琼的工业题材诗歌是少有的优秀作品。工业化与诗意性在郑小琼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她的诗歌真切而细腻地传达出工业流水线生活的经验,表现出人被异化的生存困境,充满了忧悒的诗情。  相似文献   

13.
后宫视域的引入,对还原左思兄妹的生平和他们所处的人际网络颇有裨益,也有助于对其文学书写内涵的理解。就左棻而言,后宫中应诏作文的创作情境,使其文学书写往往带有为文造情之弊。但宫廷生活也为她提供了游心艺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接触流行文化风尚的机会,她作品的题材、构思及美学风貌均与士林趋同,达致了"预流"之境。就左思而言,《三都赋》体现了外戚人际网络对其文学书写的助益,而《悼离赠妹二首》与《娇女诗》则反映了身为外戚的他对女性才德观的独特思考,可以窥见其心态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5.
张曼娟是台湾女作家,她在二十多年的文坛生活中辛勤写作,用唯美清新的文字记录着现代都市的悲喜生活。文字清雅优美,写作模式多样化,善于书写女性生活。作品虽以爱情小说为包装,但也由"少女情怀总是诗"的浪漫与纯雅慢慢变成从写实的观点去看这个时代女性所面临的新困境。文章通过对张曼娟部分作品的导读,从写作模式、写作内容、女性形象塑造,作品所体现出的写实观几个方面来感受张曼娟的作品世界。  相似文献   

16.
雪压坚贞一片心犹恋风流纸墨香--谈关露和她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露女士的个人生活和创作道路都是十分坎坷的。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表达着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她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进步女诗人,活跃的左翼女作家。由于生存状况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关露悄然迈出了诗坛,移步于小说和散文的园地。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复杂的生活环境,强化了关露文学作品迂回婉约、感伤沉郁的柔美风格。研究关露的小说可以发现其讲述角度的特点以及糅合几种体裁形式而成一篇作品的特点等。关露的《新旧时代》是一部优秀的自叙传小说,研究这部作品,对于了解关露本人的思想发展和作品的艺术特点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韦懿贞是广西最高寿丰产的女性词人.她出身永福名门,生活于晚清时期,享年八十岁,传世有诗词赋总集《倚松居烬存草》.由于地处僻远,作品传播有限,加之缺乏整理,关于韦懿贞词的研究颇为寂寥.韦懿贞的创作周期长,创作成果丰硕,虽然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自焚其稿,但在《倚松居烬存草》中仍收录词作39首,成为广西地域存词最多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描写自然景物,书写闺阁生活,表现女性情怀,清丽雅洁,自然天成.韦懿贞的词产生于桂北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强烈的女性特征,使广西词人结构更趋丰富和完整,推动了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与生存态度。三毛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并以学作为载体。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情感三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寻,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出现是一个奇迹。由于其作品跟创作主体之间有着微妙关联,人们往往难以将她同笔法细腻、情感温柔的女作家们联系在一起。沈从文在评价中国女作家时,说她们经常"用美好的语言来写人生",张爱玲却是个例外。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由于她悲凉的身世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悲剧感情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和孔甘露的作品中对上海历史叙述存在一种时间形式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清楚地揭示出他们分别赋予上海的文化身份特征。王安忆在纷繁的日常琐事中敏锐地把握住了那些稳定的因素,在努力寻求新的叙事方式的同时,她赋予上海的是一种“经营”特质。而孙甘露表现出了一种内在突破的要求,追击一种纯粹的经验,极力摆脱一种“共名”的上海生活的样式,其小说叙述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文化文本,同时他赋予上海的是“边缘生存”的特质。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作家赋予上海的文化身份,显现了上海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