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民主义》系列演讲是孙中山思想的结晶,其近代化思想亦包含其中。孙中山在演讲中对中国近代化的前提、核心和最终目标等作了全面具体的阐述。另外,他的“毕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于一役”、试图融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则是其设想的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被中国国民党称为“国父”,被毛泽东誉为“革命的先行者”。早在1912年4月27日,《展望》上刊登的一篇英文文章就称赞孙中山为“革命之父”,作者Kim Tong-ho。Kim Tong-ho是谁?本文通过对不同资料的解读,最后证明Kim Tong-ho实际上是Kim Tong Ho之误,而后者是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者何宽之子——何锦棠。何锦棠自幼目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认同,反对美国的排华政策,1920年曾随美国国会议员团访华,在上海见到了孙逸仙博士。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又被称之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站在学习古今中外思想的基础上融会创新,在探求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政治蓝图:以“全民政治”为核心的“权能分治”体制。今天,我们重温解读孙中山宪政理论的思想内核.从中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礼记》中“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来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通过分析洪秀全、康有为的社会思想来论述孙中山的理想社会模式。孙中山主张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民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民治),利益是人民所共事(民享)的大同世界。他的一生就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而英勇奋斗的。他主张“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的思想,深入民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了中华民族革命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伟大思想表现在多个方面。毋庸讳言,在孙中山宏大的思想体系中,经济思想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是孙中山思想的一大特点。根据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前后变化,以1894年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经济思想的演变不仅体现了孙中山由一个改良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的历程,同时也反映出孙中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孙中山前期的经济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致郑藻如书》(1890年)、《农功》(1891年前后)、《上李鸿章书》(1894年)三篇文章中。《上…  相似文献   

6.
《实业计划》两议——兼论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不满于《实业计划》的研究现状,将孙中山的实业思想放在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拟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参照,肯定其合理因素,进而指出其区域经济思想的不纯粹性,及均衡发展观的逻辑误导性,剖析其理论偏差,期藉此将孙中山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很早就主张对外开放,并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孙中山提出对外开放的目的在于“以图中国富强也”,其开放的范围十分广泛,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丰富了近代革命建设的思想宝库,对于我们当代经济建设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领袖和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最进步的经济思想.他在《实业计划》和一系列著作及演讲中,提出了在当时条件下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大理想和设计方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强调一定要打破闭关自守,实行对外开放.这些进步思想,就是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政府是国民党反动派于1927年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之后在南京建立起来的。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可是,它却在1930年6月颁布了一个《土地法》,并声称该《土地法》是“国民政府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特依国民党政纲之规定与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这部《土地法》真的是“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吗?真的是依照“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吗?考察国民党政府在土地立法上的言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中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陈云的“民生”思想是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继承与重要改造,也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研究、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陈云时刻关注人民生活,毕生追求人民利益的实现,始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研究、继承和发扬陈云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这个问题比较流行的回答是认为《祝福》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其主要根据是,清末民初之际维新派与革命派往往都被称为“新党”,鲁迅的文例亦复如此(如《坟·论照象之类》中的“新党”泛指一般新派人物,《两地书》中鲁迅1925年7月29日致许广平信里的“新党”指孙中山一派革命党,而《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致力于通过革命改良中国政治的同时,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1919年前后,他编定了庞大的利用外资全面推进中国经济建设的《实业计划》。该计划确定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是既要经济发展又力求经济平等的民生主义建设路线,经济体制为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两种所有制形式齐头并进的混合体制,并详细勾画了一条优先发展“关键及根本工业”,时适当兼顾“本部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战略。《实业计划》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规划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路线、体制和发展战略,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工业化战略,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民生问题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在古代就有思想家在向统治者建言的过程中提出“民生”这个问题.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也曾明确提出过“民生”,并且将它作为自己的革命纲领之一.直至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民生“问题依然是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它里面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关于民生的思想成为了我国民生理论的基本的雏形.另外,毛泽东还在革命和建设中将自己的民生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为我国形成完整系统的民生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对于我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以及在革命胜利后建设新中国乃至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先致力外交”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孙中山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没有马上回国而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对武昌成为革命的“首义之区”没有思想准备所致。 美国学者薛君度在《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引用孙中山本人的话,得出结论说:“孙中山后来把这次革命的成功说成是纯粹的偶然事件。”①当时孙中山的确有此认识,他在《革命原起》中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②孙中山这一看法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张难先在《湖北革命知之录》中批评说:“这种看法,既低估了革命力量,又低估了群众的反清激情。”③李廉方则认为:“革命爆发的时间和方式诚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次革命的成功决非偶然。”④可是现在的学者,为维护孙中山的形象,往往对此采取视而  相似文献   

15.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比以至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观”指观点看法。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指导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形成的。孙中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变化?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供讨论。一个人如何认识当时的国情,亦要看这个时期和他本人所经历的主客观条件。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并明确主张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标志着他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这段期间孙中山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与美国渊源颇深,兴中会肇起于斯,筹资奔波于斯.《纽约时报》的报道使美国各界认识了这位中国革命者.1925年孙中山去世之后,在华埠举行的各种纪念活动及纪念物品,通过报刊为人们所体认.敏锐的观察家创造性地提出“孙中山符号”的概念,并看到了其对于中美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在其启发下,孙中山符号被适时地加以宣传,表达了其意识形态主张,维护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展现了战后美国对华关系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7.
1926年,鲁迅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中肯定了孙中山一生中的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二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三是完全彻底的革命风格。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孙中山的一生和他的思想作出很高的评价。1940年4月,国民党政府正式尊奉孙中山为“国父”。孙中山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始终是革命的先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在国外也被公认为世界伟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家中,能象孙中山那样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之中获得如此众多人士的尊敬和学习,实属罕见。但是,对孙中山一生的总体评价,并不能替代关于他的思想方面的学术研究。多年来,中外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思想进行了多领  相似文献   

18.
谢彬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曾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在其所著《中国铁道史》中,通过考察近代中国铁道自西方引进、受挫到发展的曲折艰辛历程以及铁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强国之端首在开辟利源、发展实业,而发展实业又重在铁道建设的主张,对国家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谢彬认为,发展铁道能够强国,而强国就能御侮,就能达到救国的目的。这充分反映了谢彬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以往,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孙中山的共和革命思想在1894年已经确立,其主要根据是1894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规定有入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现在这一说法受到了严厉挑战。林增平先生在1987年撰文指出:所谓檀香山兴中会入会誓词最先载于1929年出版的《檀山华侨》中邓想所写的《中国国民党茂宜支部史略》,邓想并不是在檀香山兴中会首创时入会的,而檀香山和香港兴中会创会时的会员在其回忆录中都未提及有这样一个誓词,因此这个誓词是不可信的。林先生由此进一步展开论证,认为孙中山当时还不是一个革命家,檀香山兴中会还不是一个革命团体,1895年“广州之役”还不具备民主革命的性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这篇课文系孙中山所作。毛泽东称孙中山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他都建有“丰功伟绩”。还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