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汉译佛经《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的某几组词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某些词语在词汇史上的活跃期及其发展演变,同时可以看出,汉译佛经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相似文献   

2.
"取"是一个结合能力很强的语素,运用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古汉译佛经中"取+V"结构中"取"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取"在语法化过程中发生了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义的虚化,二者发生的阶段相互吻合。  相似文献   

3.
诗文至韩愈而风格大变.他借鉴先秦两汉散文的经验,以复古为创新;同时,与僧人多有交往,喜爱佛寺壁画,必然对佛经有所寓目.佛经善于反复铺排且反复的次数特别多,韩诗用词反复的手法和特点又与汉译佛经特别相似,因此,韩诗的用词反复现象必然是其借鉴汉译佛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想来"与"看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其词汇化、语法化及语义、句法的研究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想来""看来"的语义演变及词汇化、语法化的历时性研究,对"想来"与"看来"的词性演变及语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郁闷/郁闷"作为当代主要流行于年轻人当中的口头禅,在2013年国人最爱说的"十大口头禅"中位列第五,本文将其定性为语用化口头禅,分析"我郁闷/郁闷"由普通的词汇发展为流行语,进而演变为语用化口头禅的过程,并尝试性的总结其语用特征和形成机制与动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说自其诞生之日起,从内容、体裁、文体这三方面均受到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该进程不但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外来文学本土化的过程,而且对研究汉译佛经和我国其他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并列短语的词汇化是现代汉语双音词产生的一个主要途径,文章以"避免"一词为例,从共时层面对"避免"的表义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从历时角度考察"避免"的词汇化演变历程,并就"避免"一词的词汇化机制从心理组块、韵律机制和使用频率三个方面进行考究。  相似文献   

9.
法律英语作为处理法律事务时的专业英语,具有如下词汇特点:使用大量的古英语,借用大量的拉丁语和法语,具有大量的法律专门术语,一般单词的特别用法,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并存。其句法特点表现为:句型固定结构,常用被动语态,多用动词的名词化,类义词的并列性,多用复杂长句。法律文本汉译英翻译工作的准确、高效完成,必须对如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这些词汇特点与句法特点,制订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了韩愈的神化,唐宋地方祠庙祭祀政策的变化以及韩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合力而促成了韩愈这一"唐人宋神"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1.
"才怪"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常见,通过分析"才怪"的句法语义表现,可以拟测其词汇化过程并探讨其词汇化机制。我们初步推测"才怪"是由"才+奇怪"演化并词汇化。"才怪"作为后置标记,表达反预期信息,具有否定功能。"才怪"具有特殊的否定语用价值,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2.
“通”和“透”在唐以前分别是两个单音节词,到中唐时才作为并列短语“通透”出现在文献中,晚唐趋向成词,宋使用的频率加大,宋以后得到了发展.从短语的粘合到词汇化的过程中有语音、语义上的契机.运用词汇化的理论,历时性考察和梳理“通透”一词的历史演变及词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资本视角对经济学术语进行解读是非常重要但研究不够充分的领域。本文选取"economy"为个例,研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译名。经分析发现,其汉译过程已经形成了特定的翻译场域,并成为一个以"economy"汉译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译者在"economy"汉译这一场域对文化资本的掠夺。该文对解读其他经济学术语的汉译可以提供一定借鉴,并且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诠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翻译史上有三次翻译高潮,依次为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翻译(也称科技翻译)、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每一次翻译高潮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文章针对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思想进行概括,并对第二次翻译高潮的实践及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英语体育新闻在词汇和句型上具有自身特点。译者在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过程中应在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兼顾双重翻译策略,即灵活应用直译与意译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汉译后的体育新闻文本充分表达报道者的目的与意图,忠实于原语文本,也易于译语受众对原语信息的接收。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词汇系统是以多义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单义词在语言中占少数。多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个引申义由于被经常使用而意义固定下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义项,已不能再按照其本义或基本义来解释了。《醒世姻缘传》中"走起"一词的词义多样化,正是这种词汇演变规律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过程中,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通过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形成一个同义三音节的虚词。该类演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AB+AC→ABC,如"便则道"、"一壁厢"、"依然原";第二类是AC+BC→ABC,如"久已(以)后"、"起为头";第三类是AB+BC→ABC,如"多敢怕"、"只除非"、"只除了"、"只除是"等,这是同义词叠加整合再词汇化的结果。以往对单音节词同义连言形成的双音复合词的研究较多,而对江蓝生先生提及的"同义词的叠加和词形的整合"现象研究较少,基于此,力图以侧重语言事实的描写,而对词汇层面的同义词概念叠加和词形整合现象提供文献用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去经典化"的文学思潮,但主流还是肯定汉赋的功绩,对汉赋的发展、价值、作家作品、创作手法等方面予以评价.这种肯定对于汉赋经典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宋时期对于汉赋的注释、选辑、摘引等,也是经典化的途径之一,为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汉赋文献整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英语海事公文是一种同时兼有海事科技术语和公文文体的正式文体.本文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对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与阐述,并探讨相应的汉译方法,旨为英语海事公文汉译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的鸠摩罗什在众多佛经译者中赫赫有名,他所翻译的佛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他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及汉语言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研究了鸠摩罗什的生平、翻译思想、翻译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